原创阿Po娱乐资本论
作者
阿Po
一提到国产医疗剧,大多数观众的反应还是“批皮职场剧”“医疗专业错漏百出”这些刻板印象。事实上,面对现在电视台播出的很多医疗剧,从事医护工作的观众已经有不少提出过“很现实,就像我们日常的工作状态一样”的此类反馈。
关于医疗剧,在现在的影视创作流程里,有相关医学经验的创作者参与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常事,有医学专业出身的编剧执笔,有医院工作的医生组成顾问团体协助,更有像《促醒者》一样,剧本医案素材就是源自于一名一线医生的经历,而这名医生又恰好参与了剧本创作和拍摄指导的全过程……
总之,医疗剧不专业的印象都或许都变成了“老*历”的其中一页了。
以下是部分对话实录:
小娱:您是怎样接触到《促醒者》这个项目的呢?
宋珏娴:大概四五年前的时候,我平时爱好写作,认识了这部剧的剧本版权方金验,聊起很多我做医生时的点滴感受,其中有很多中西医对撞,医疗伦理困境等,她觉得很有趣,而且也很有意义、很正能量,所以她很快就把这个项目立项成功,动手去做。
小娱:您本身有过这样的影视项目参与经验吗?
宋珏娴:我大概是在年的时候和我的一位书友柳桦老师合作,写过一部关于中医儿科鼻祖钱乙的电影,柳桦老师是专业的编剧,我配合他一起写完剧本交稿时,他觉得很惊艳,当然也可能是在鼓励我(笑),说他认为医疗剧需要有一位像我一样真正懂专业、又会表达的人来加入编剧团队,因为医学专业很高精尖,外行很难做到精专。
所以《促醒者》算是我第二部参与写作的影视剧,但是是第一部长剧,甚至算是因为我讲的故事才诞生的项目,也因此从最初就定好一定会让我全程参与编剧工作。
小娱:请问您本身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宋珏娴:医院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专业,副主任医师,从医20年了,现在还在临床一线奋战。医院是国际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但是很特色医院重点科室神经内科里面,还有一个中西医结合专业,这在全国都比较罕见,但是我们做了已经有30多年了。
小娱:这部剧是提及中医也会西医诊断的,所以需要中医和西医都精专吗?
宋珏娴:准确说这部剧是说“中西医结合”这个专业的,不是单独的中医,正好就是我所在的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天天要做的工作。
咱们国家其实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就提倡“西学中”,中西医结合道路,创立中国特色医学模式。而我本硕博都是西医,中医是“西学中”班培训,临床中跟着师父学出来的。记得刚到医院做住院医的时候,我们主任看见我就非常高兴,他眼前一亮,说终于来了一个他感觉可以传承他的孩子了,因为我古文底子不错,能读中医典籍,英文也好,跟得上西医前沿文献,两套语言体系都不错才能把中西医学得更好。
我们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是隶属于西医里的一支队伍,经常面临不同挑战和质疑,但是我们就是凭借良好的临床疗效,才立足至今。
小娱:这部剧里主角所在的精准小组是不是根据您的这个小组来设置?
宋珏娴:我们科倒没有精准小组这个专业,这个是我为了这部剧专门增加的一个系列,但是我们是有中西结合小组的。
小娱:这部剧有好几位编剧,您不仅是编剧,还有医学编剧的Title,所以您在剧本创作中具体负责哪些部分?
宋珏娴:剧本肯定是先以我的临床医案为基础,我把我们神经内科病例按照教科书目录捋了一下,从最开始选出来的四五十个医案,看每个医案能够衍生出怎样的故事,和专业编剧团队进行讨论。把我的参与每个医案的临床诊治过程和编剧沟通,再一起做影视加工。
小娱:专业医疗和专业影视,两种编剧,在创作过程中会有碰撞吗?
宋珏娴:肯定会有的,可能还是两种视角的关系。比如我会觉得我们神经科的诊断是非常困难的,根据临床症状、循着蛛丝马迹去推导诊断,百转千回地好不容易把疑难重重的病因给搞清楚了,编剧小伙伴一句“你这里面没有戏啊”,我反复琢磨了好久,最后才大致理解什么叫“戏”。
说到底就是要戏剧冲突,要有变化的,我们这种诊断再复杂,对外人看来还是和普通做做检查没什么区别。就像我们神经内科其实是不开刀给患者治病的,但在很多人心中,医生就是要做手术,他们很难理解内科医生看病是一种脑力上的艰辛工作。
小娱:后来想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宋珏娴:其实让医疗变得有“戏”,就是要多增加很多可视性的东西,我后来想到我们神经内科的大夫也是会做介入手术这种微创手术的,视觉呈现起来也挺酷炫的,我就给它加进去了。
还有我们经常做的针灸,仅仅是针刺进穴位,后面的机理不太好呈现。剧组在做特效的时候,大夫给患者的眼部扎针之后,加了一组视神经后面瞬间放电,神经像树状散开,就很符合一针一下扎到穴位刺激神经血管的那种效果。
小娱:说到可视性,有没有一些病案是原来没有“戏”,后来经过调整,变得有“戏”的?
宋珏娴:其实最典型就是得了血卟啉病的张蔷薇,这真是我们团队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了。
这个案例我本来觉得是很峰回路转的,因为一直找不出病因,最后还是我从她每次肠梗阻发病都是在月经前14天、也就是排卵期这个规律,经过测算确定了病因,我觉得这个过程很复杂,但实际上外行人根本体会不到这份脑力的艰辛。
后来我们就想看看放大她的临床病症,比如她生病的时候会很怕光、面色苍白、表情痛苦等等,编剧小伙伴们觉得这个“有戏”,再稍微夸张一点,看看是不是挺像吸血*的特征?所以后来在剧里,这个患者的病一开始被人称做“吸血*病”。
我们还赋予了人物本身的内涵故事,张蔷薇作为一名不舍昼夜的“打工人”,她因为努力工作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剧里的医生就说了一句话“身体不会说谎,生病就是身体提醒你要休息”,这些都是通过文字很难展现的,我认为就是影视剧的魅力。
小娱:还有没有一些很难影视化的案例?
宋珏娴:你看第一个案例,就是通过中医手段去促醒植物人的患者。其实促醒是需要有视听触觉刺激的相关布置、按摩抚触、服用中药等等,整个过程和单纯西医、外科或者急诊的抢救、做手术相比,相对还是比较平和的,但最后导演把问题都解决了,也戏剧化地给呈现出来了。
还有包括你们看到男主角韩西林会把中药注射到鼻饲管里,推注前会滴一些在自己手背上测试温度是否合适,这种细节都是临床常见,但是对观众来说是陌生的感兴趣的。其实不只是影视化困难,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很多东西也都是在探索,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小娱:您作为医学编剧需要全程参与做专业指导吗?
宋珏娴:基本上我从头盯到尾的,就好比刚才我说针灸,就是我邀请了一名针灸大夫在相关的医疗戏份时全程盯场,我们这个戏里涉及针灸的其实还挺多,全部都是真实地扎上去的,扎的穴位也都是我们临床实际用的,针灸大夫会亲自手替去扎针。
小娱:还有哪些部门协力了拍摄?
宋珏娴:包括我们神经影像科、神经外科、癫痫专业的协助,这就让我想起我们剧的道具组太牛了,他们复刻了我们完整的脑磁图仪室,脑磁图非常贵,动辄上亿资金投入,配套设施很复杂,而道具组复刻的一个一模一样的,连里面的软包,门口的氧气瓶、磁吸门都有,我都惊了。
其他方面的指导还有拍摄之前演员和导演都到医院来实习,去介入手术室、中药房、神经内科病房门诊都等等,他们是有切实体会的。只是真正需要你上手还未必能做得来,还是需要我们专业医生去做,有几场重要的戏都是我亲自去做的,除了抢救、做手术,还有一些神经科查体比如看瞳孔光反射的动作,我自己去做手替,这些动作虽然小,也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无法速成。
小娱:哪些专业性的问题是必须要注意的?
宋珏娴:除了刚才提到的,就是还有很多小细节了。你看剧里有很多颅脑的影像片,都是我挑选的真实医案的片子,隐去了病人的个人信息后用在了拍摄里,在拍医生看片子的戏份里,医生怎么拿,怎么插到阅片灯、怎么看这些片子,甚至片子正反之类的都会盯住细节,绝对不能弄错。
还有医生习惯性的一些小细节,比如瓶盖敞口朝上,六步洗手法等等。还有胸牌怎么挂、笔该怎么插?这些细节都基本上很难挑出错来。
小娱:以前大家说起医疗剧似乎觉得多少有些偏见,您有耳闻吗?
宋珏娴:以前我们家人一看医疗剧就会让我过去挑错,是一种旁观者的挑错心态,也的确以前的有些医疗剧在细节上可能不太讲究,比如很有名的“9%生理盐水”,还有指着胸片说头颅的影像表现等等,专业人士肯定觉得刺眼,但是其实并不影响普通观众理解剧情。
虽然小毛病无伤大雅,但现在的医疗剧原来越多地去抠细节,严谨度和专业性都要求很高,这样的医疗剧才是有质量的。
小娱:而且一提及医疗剧,会和国外的医疗剧有一个对比。
宋珏娴:确实,大家一定会说到《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这些剧。不过国内外观众对专业剧预期不太一样,我们《促醒者》原本也想做成每一集里有很密集的医疗知识点、信息量很大的剧,但初稿看下来大家都觉得太烧脑,观剧知识负担太重,反而无法吸引观众。
而且国外那种季播的,每集像个单元故事一样的做法,可能还不太符合我们绝大部分观众的观剧习惯,所以我们用一条悬疑主线来串起整个故事,40集看起来更像完整的一体,围绕这条主线去推剧情。
小娱:是否有一些大家会对医学、医院、医疗剧等容易产生的刻板印象?
宋珏娴:最常见的就是大医院看病,病就一定能治好,所以我也借角色丁学坤的口说了,“医生是人、不是神”,很多病是治不好的,很多病能诊断清楚就很不容易了。所以我们里面还有一句台词,“与其担忧、不如祝福”,你与其总是担心自己病越来越不好,不如反过来,祝福自己通过这些诊治以后会慢慢好起来。医生不光是治病,也要疗心。
小娱:我看到很多医疗剧的主角都相对比较年轻,会被吐槽年纪轻轻就带队查看病房,这一点是不真实的吗?
宋珏娴:我觉得论资排辈都是比较旧的想法了,现实中很多相对年轻的有个性的医生也是有的,医学是带着英雄主义色彩的,只要你有能拿得出手的绝活儿,大家都会尊敬你。比如我有个学长,就被称为“赵胆囊”,因为他切胆囊只需要13分钟,特别快、出血少、创面干净,这个就很厉害,所以他身上很多生活细节大家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