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北京市医管中心创新学科管理体系,医院牵头,联合15家三级医疗医院管理中心消化内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9月28日,该中心举办媒体沟通会,介绍最新工作进展。
新开展消化疾病检查诊疗技术20多项
医院管理中心消化内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医院为牵头单位,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等14医院医院成立。中心立足于提升医疗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完善人才队伍,医院消化学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跨越发展,打造引领国内消化系统疾病医疗、科研与人才全面发展的医学科技创新中心。
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生活压力增大以及工作节奏变强等因素,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常见疾病逐年升高。据统计,中心各单位消化门诊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2%,医疗服务需求迫切。消化内镜检查作为目前消化系统疾病最常用的关键诊疗技术,需求更是直线上升,中心成立以来整体平均年增长率达20%。
各单位多举措化解医疗资源、人员、技术、质量控制等关键要素缺口,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通过增加床位设备配置、优化推广就诊流程、开展周末和晚间门诊等手段,提升服务可及性。大力提升诊疗技术能力,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于年获批“全球最佳内镜中心”,消化内科历年医疗服务能力综合评价稳居北京地区首位,同仁、天坛、世纪坛、朝阳、清华长庚、医院7家单位至年CMI(医院的出院病人例均权重)呈提升趋势。4年来,中心新开展消化系统疾病各项检查与诊疗技术20多项,制定并推广临床诊疗路径12条,各成员单位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水平明显提升,使患者在中心各成员单位均能享受到同质化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疑难危重病处置能力明显提升
为更好提升消化医师处置疑难危重病例的诊疗水平,中心通过加强院间合作、疑难病例讨论分享、定向技术辅导、完善院间会诊机制以及开展消化疾病急诊绿色通道等方式,提升消化系统疑难危重疾病诊治能力,加强院间医疗联动,第一时间救治患者。
4年间,各单位针对消化系统疑难危重疾病的处置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由于16家成员单位学科特色和实际需求均不同,中心采取“特色互补结对子,优势碰撞促发展”的模式,利用中心牵头单位诊疗优势,通过中心内部学术研讨、疑难病例讨论、专家会诊、青年人才培养、科研骨干培训等多种形式,与学科特色突出、医院合作,更好地促进成员单位间学科特色与消化学科相辅相成,形成消化系统疾病差异化诊疗特色。
医院作医院,着力提升消化道出血诊疗能力,形成双抗(抗凝和抗血小板)合并消化道出血诊疗特色。与年相比,医院年上消化道出血检查及治疗量提升36.17%、下消化道出血检查及治疗量提升83.33%。医院大力提高儿童消化系统疑难重症识别及处理能力,在中心辅助下,逐步开展儿童胃肠镜、超声内镜等多项内镜诊疗技术,在儿童小肠疾病、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医院提升老年群体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能力,开设了老年消化内镜日间病房,直接服务于需内镜下手术和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并且开展了老年患者的无痛内镜检查工作。医院逐步形成耳鼻喉头颈外科肿瘤合并食管癌学科诊疗特色,提升消化系统多发癌症诊治,诊疗了包括下咽癌合并早期食管癌、舌癌合并早期食管癌等数十位患者,通过精准和微创的治疗,帮助患者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5家医院登消化病学科技量值百强
中心成立以来科研成果显著,学科核心竞争力整体提升。年度,中心5医院科技量值消化病学强,其中医院、医院、医院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至年,中心各项目组共发表SCI论文篇,中文核心期刊篇,制定指南及专家共识14个,并发布12个,申请诊疗新技术4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明专利7项。
中心围绕临床研究,医院和国家消化中心协作网络的资源共享平台,致力于实现标准通、技术通、数据通、成果通,为学科长期发展和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打造技术过硬、质量过关的支撑平台。目前中心已搭建遗传代谢性肝病临床诊疗研究体系平台,建立了国内首个遗传代谢性肝病注册网;自主研发“有易”样本管理系统,弥补了样本库采购进口软件和针对具体项目针对性开发的局限;建立和完善了消化系统疾病新药评价技术规范,缩短了新药临床试验开发时间;开发临床研究过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并在医院、医院、医院、医院中心4家成员单位开展试用,多方面实现临床研究实施上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在北京地区首次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多中心伦理审查互认体系,实现友谊、地坛、佑安、医院基于消化学科的临床研究伦理审查互认,加快多中心临床研究伦理审批效率的同时,该互认模式也被市卫健委伦理互认工作借鉴。
遗传代谢性肝病的诊断治疗一直以来是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难题,医院联合医院、医院、首儿所附属医院,搭建了遗传代谢性肝病临床诊疗研究体系平台。该平台建立了12种相对常见的遗传代谢性肝病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力争做到“诊断的清、诊断的快”,提高了对疑难、少见病的诊断能力,为患者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