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案
TUhjnbcbe - 2024/8/16 0:15:00
著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zkbdf120.com/

猪瘟是一种世界性流行疾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疾病,在高温高湿季节最容易发生,消化道是病原的主要传播途径,各种品种、日龄、性别均可感染。该病按病情缓急的程度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临床以慢性病例多见,以猪的消化道症状为主,后期有全身症状,影响生长和发育。要想防治该病,就必须提高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严格控制饮水和饲料的卫生,定期服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明显减少疾病的发生。对于沙门氏菌敏感的抗菌素是最好的治疗药物,同时也要对症用药。

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2~4月之间,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养殖环境卫生较差的猪场多发,呈全球流行趋势,饲养密度越大的猪场发病率越高,可对猪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阻碍。为使大家能够更加科学地防治这种疾病,以下就该病的防治作一综述。

01.病原

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短小型杆菌,属肠杆菌科,大小约为1~3μm×0.3~0.6μm,表面一般无荚膜,周身有鞭毛,可自行运动,但不会形成芽孢。引起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类型有:猪霍乱沙门菌、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培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都可以引起。这种细菌体外容易培养,对营养要求不高,一般固体肉汤液体培养基和普通固体培养基表面均能生长良好,其最佳pH值为6.8~7.2,结果表明,在35~38℃之间,生长在普通琼脂板上的菌落表面光滑、圆形、无色、半透明。

沙门氏菌的抗原有鞭毛抗原、菌体抗原和表面抗原三种,目前已经报道的血清型达种以上,除了猪之外,鸡、犬、鸭、鹅、牛、羊、家兔、猫以及绝大多数种类的野生动物都能感染。人也能感染,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消化道症状。由于该菌可产生一些耐热的肠毒素,能导致肠粘膜发炎,甚至引发全身症状,因此该菌在炎热的季节常引发食物中毒,是食品监管部门重点监察的对象之一。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空气、河流、湖泊、污水沟、土壤、动物体内等都能分离到。对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差,干燥、强酸、强碱、太阳直射、紫外线、高温等都能将其快速杀灭,75℃的恒温水浴中不到5min即可死亡,粪便中能存活数月,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常用消毒剂都对其敏感。

02.流行特点

沙门氏菌对各种品种、日龄和性别的猪都能感染,仔猪副伤寒病则主要发生于2~4月龄的保育猪及育肥前期猪,哺乳仔猪和4月龄以上的育肥猪发病率较低。管理水平低和饲养环境差的猪场发病率较高,应激对本病有促发作用,如长期高温高湿天气、断水断料、长途运输、饲料变更、暴力转群、饲养密度过大等。饲料霉菌毒素超标或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造成猪免疫力低下时也容易引发本病。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菌可经病猪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一旦饲料或饮水被污染,病原菌可经口腔进入健康猪肠道内,从而引发多数猪发病。

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交配方式在种猪间传播,公猪外生殖器若有携带,同时母猪生殖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菌可经交配行为进入阴道和子宫中,造成生殖系统感染。本病一年四季都有报道,由于温暖潮湿的环境利于沙门氏菌的生长,因此该病在炎热的夏季发病率最高,尤其是南方省份和地区,流行期限和感染猪发病严重程度都要比北方地区更长和更严重。梅雨季节期间沿长江的各省猪场很容易受到本病的困扰,但一般不会造成大面积流行,多呈现地方性散发的特点。

03.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感染后的48h就能发病,长短可达一个月以上,多数集中在5~10d之间,主要和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状况以及饲料中添加的药物种类有关。根据发病的缓急程度,本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临床以慢性型病例较多,大约能占到总病例的70%以上。

3.1急性型急性型发病较急,潜伏期短,感染猪突然体温上升,达到41℃以上,采食量下降或完全废绝,精神不振,喜欢独卧一角,对外界刺激不敏感,腹部蜷缩成团,维持弓背状姿势,出现腹痛的典型表现,同时粪便恶臭不成型,污染尾根部位,下痢一直持续。症状出现后的48~72h,体温开始下降,但下痢仍然存在,部分猪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气、呼吸困难等,进而全身开始缺氧,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升高,皮肤由暗红色变为紫红色。急性型如果不及时治疗,病猪容易脱水而死亡。

3.2慢性型慢性型病例的潜伏期较长,大部分在一周以上,病程也长,感染猪采食量有所降低,但不会废绝,下痢表现出周期性,有时拉稀和便秘交替发生,粪便为淡黄色或黄褐色,后期为淡绿色,这是肠炎导致肠功能失调后,胆汁无法被重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的结果,腥臭味较大。长时间拉稀时,粪便中偶尔还会带血或脱落的肠粘膜。体温方面,有些猪正常,有些猪升高,单纯肠道感染时体温一般正常,如果毒素吸收进血液便会导致体温上升,皮肤表面有丘疹,尤其是下腹部居多。心脏跳动衰弱,皮肤呈现出紫黑色,耳尖、耳根和四肢最为明显。随着疾病的发展,多数猪最终体重下降,料肉比上升,机体衰弱,行走无力,死亡率在30%~60%之间。

04.剖检病变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若为急性型死亡,则剖检后病灶主要集中在腹腔器官,大肠肿胀,肠粘膜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肿大,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分布着粟粒大小的坏死灶。若为慢性型死亡,则可见大肠黏膜增厚,表面分布有浅而平的溃疡灶,表面覆盖有一层灰白色或暗褐色的假膜。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紧张,质地坚硬,肝脏、肾脏、脾脏以及肺等均可见坏死灶。

05.预防

预防本病需提升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做好饮水和饲料的卫生管控,定期口服微生态制剂,能显著降低本病发生率。

5.1提升饲养管理水平饲养管理水平差的猪场,猪群很容易受到应激,使得本病高发。有些猪场没有专门的执业兽医师,存在滥用药物,长期大剂量口服抗生素现状,造成肠道菌群紊乱而形成二重感染。有些兽医喜欢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来对抗炎症,而该类药物长期使用会造成机体免疫力变差,很容易受到外源沙门氏菌或体内致病性沙门氏菌的侵染。过多追求生产效益而提升饲养密度的猪场本病也高发。猪粪需要至少每天清理一次,集中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堆肥发酵处理,利用生物热将其中的沙门氏菌杀灭。有本病流行的地区务必注重外来人员和车辆的消毒管理,同时,每天带猪消毒1~2次,不同批次和品种的猪禁止混合饲养。

5.2做好饮水和饲料的卫生管控沙门氏菌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进行传播,做好饮水和饲料的卫生管控能显著预防本病。有条件的猪场可使用自来水,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使用深井水,因深井水微生物含量低,相对更卫生。饮用浅井水或地面池塘水的猪场,建议将水进行二次消毒处理,一般都是按照0.05%的量加入有机酸,酸性环境下沙门氏菌的生长可受到抑制。有些猪场在水线安装过滤装置也能起到一定预防效果,但水线要定期清理和消毒,防止污垢、生物膜等长期粘附在管壁内部。饲料如果为自配料,玉米、豆粕等要确保干净卫生,各项卫生指标检测合格,过期、变质、发霉的饲料禁止饲喂。长期受本病困扰的猪场可采购全价料饲喂。

5.3口服微生态制剂沙门氏菌在很多健康猪肠道内存在,机体健康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情况下这些猪并不会发病。只有在致病因素影响下,肠道微生态出现失衡时,沙门氏菌乘机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微生态制剂以益生菌为主要成分,如丁酸梭菌、植物乳杆菌、乳酸肠球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地衣芽孢杆菌等,这些菌一方面进入肠道后能与沙门氏菌进行空间和营养的竞争,从而抑制其繁殖,另一方面还能分泌抗菌肽、溶菌酶等抑菌因子,进一步限制了沙门氏菌的生长和代谢。实践表明,长期按照0.03%~0.2%的日粮比例添加微生态制剂饲喂的猪场,本病发生率显著降低。

06.治疗

对沙门氏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最佳药物,如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安普霉素、新霉素、多西环素、硫酸黏菌素、复方阿莫西林等。由于本病的病灶主要集中在消化道部位,故建议通过口服的方式给药效果更为理想,拌料和饮水均可。如果病猪出现全身症状,则需通过注射给药的方式治疗。本病治疗一定要尽早,疾病早期肠粘膜处于炎性早期,未出现器质性的破坏,受损的粘膜细胞只是功能性病变,病因解除后可很快恢复。如果在疾病后期治疗,则溃疡性病灶很难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即便沙门氏菌被杀灭,病灶还是会对机体产生隐性影响。抗菌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药物进行对症治疗,高烧不退的注射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腹泻严重的可灌服蒙脱石散或饲喂益母生片。大群发病时可使用鱼肝油、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药物,以加速肠粘膜修复,提高机体代谢水平,提升整个猪群的抗病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