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大肠息肉不做肠镜你看不到我
TUhjnbcbe - 2024/9/11 1:27:00
                            

原创关爱您和家人健康

大肠息肉是肠癌的“前身”

大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

如果我们肠道内长了息肉,自身是没有感觉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这些小息肉不影响肠道的功能,本人也没有感觉,那么不理它不可以吗?其实最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小“肉疙瘩”会继续生长,可变为腺瘤,而腺瘤继续发展可能就会变成癌。

?

健康知识“划重点”

目前已明确至少90%~95%的大肠癌都是从大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过来的: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

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但有的人也可以进展得很快。例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从很年轻时肠道就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息肉,癌变在所难免。通常来说,年龄越大,发生息肉的可能性越高,但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可能在比较年轻时就已长出息肉,因此患癌的风险比一般人更高。

息肉,有好有坏!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会发生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概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概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向腺瘤发展的可能。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可以切断息肉癌变之路。虽然大部分医生根据经验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但活检后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因此肠道息肉需要在显微镜下判断其恶变的可能性。

大肠息肉可以预防吗?

大肠息肉的发生与个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饮食习惯有关,临床观察中发现西方的高脂低膳食纤维饮食结构容易导致大肠息肉。因此应多吃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少吃加工肉类,避免息肉的发生。

阿司匹林等一些药物可能有助于预防息肉的发生,但还没有药物能有效治疗已形成的息肉,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效果确切,是标准的治疗方法。

哪些人该去做肠镜检查?

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和新药的研发,肠癌的治疗效果目前算恶性肿瘤中较好的。但为什么大量的肠癌患者还是难逃死亡的厄运呢?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大肠癌发现时已经偏晚期了。有数据表明,Ⅰ期大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Ⅳ期患者总体上只有10%~20%的5年生存率。九成以上的大肠癌是从大肠息肉逐步发展而来,一般过程为5~10年。

肠癌日益高发,肠镜却在多数人的体检计划中缺席。即使自己平时身体无恙,也是时候把预防大肠癌作为定期体检的目的之一了。

●一般人群

对于一般人群,推荐50岁时可以开始接受大肠癌筛查,一般每5~10年进行一次检查,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大便隐血和肠镜。

●高危人群

指的是有高脂低膳食纤维饮食习惯、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等大肠癌发病高风险的人群,可以提前到40~45岁开始接受大肠癌筛查,每3~5年接受一次检查。

●有家族遗传史

对于有家族遗传性疾病的人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等),我们建议尽早前往大的肿瘤中心就诊,有经验的临床医生会对其家族史进行收集、分析,并为其安排一些必要的检查,包括基因检测,判断其是否具有遗传倾向。如果有遗传倾向,则由临床医生按照特定的遗传性肿瘤的随访方案密切随访;如果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则按照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案进行随访。

通常来说,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息肉,如果判断其是良性的且直径<2cm,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如果怀疑息肉已经恶变,或者直径>2cm,一般先取活检,待诊断明确后再进行相应处理。

发现息肉,即使是切除了,肠道内环境没有改变,也有复发的可能,所以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患者应该按时复查。单发的良性息肉切除后,建议前2~3年每年复查一次,如果不复发,说明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复查一次。有条件者可根据个体情况适当缩短复查周期。如果是恶性息肉需要手术治疗,术后按医生建议复查。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胃肠健康那些事》

本书主编:马晋平

人卫精品知识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肠息肉不做肠镜你看不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