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博物学》是一本由小海, 夏雪著 / (清)余 省, (清)张为邦,(清)聂璜绘著作,故宫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4,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一):亲子共读美的历程 闺女要做暑期读书小报,翻出这套书来亲子共读了一下,不禁对出品方的良心制作大赞一番。图文精美,传统文化和自然科普共融,很适合孩子作为通识读物。 接下来就发现自己没文化了,喾、窫窳、羑、麢、罴……两厢互看干瞪眼。 借用官宣的文字,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共分3册。以清代乾隆时期,由皇家收藏的动物图鉴《兽谱》、《鸟谱》、《海错图》为蓝本,精选海、陆、空共120种神奇动物,用大幅故宫藏画,讲述有趣有料的动物传奇。 曾经和闺女还读过一套书叫《故宫里的大怪兽》,那时候就翻着字典找什么狻猊,獬豸,然后乐呵呵的读着故事。而这套书,更像是百科全书的风格,有传说里的神兽,有本土的鱼鸟,还有外来的物种。 《鸟谱》和《兽谱》是乾隆时期的两位重量级宫廷画家余省和张为邦,历时十余载,合作绘制的巨作,关于动物的全部文字解说,由著名的乾隆“八大臣”联手完成。 我们常说的五脊六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戴胜很臭,带鱼成串儿在这里也有介绍,既是动物世界的探险历程,也是古典文化的熏陶之旅。 特别的,在每册开篇第一幅画,还有“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等印,可见那位爱下江南的乾隆爷对此套图鉴的喜爱。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二):乾隆皇帝也有如此之好奇心 人各有所好,有喜欢植物的,有喜欢动物的,也有喜欢奇奇怪怪物品的。北宋著名哲学家、大学者周敦颐有一篇《爱莲说》,开始即是:“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周敦颐爱的是莲花。那么,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他喜欢的又是什么呢? 乾隆皇帝喜欢的,肯定不同于普通老百姓。不过,皇帝毕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有数不尽的好奇心——万万没想到,一套流传于民间的《海错图》,也会在进入皇宫后被乾隆皇帝所看上,深受喜爱。 那么,“海错图”究竟何许呢?事实上,“海错”是中国古代对于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和海产品的统称,这一名称源自《尚书·禹贡》:“厥贡盐稀,海物惟错。”《海错图》是清朝康熙年间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唯一传世的作品。聂璜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观察细致、画技娴熟,所以《海错图》的质量也就不言而喻。 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属于“故宫里的博物学”系列中的一本,套书一共三册,分别以清代乾隆时期的皇家动物图鉴清宫《鸟谱》、清宫《兽谱》、清宫《海错图》为蓝本,以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打破人文与科学的界限,来讲给孩子们听。所以,这套书不仅可以博物,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文学、艺术、动物、地理、自然、民俗、神话、志怪、典故、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能够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更可以让他们进一步丰富知识体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虽然这套书说明了是给孩子们看的,但实际上也足以入了家长们的法眼,至少在难度上非常恰当。 《海错图》本身收录了种类繁多的海生生物,常见的、稀罕的都有。而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虽然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来进行介绍,却仍然“浩浩荡荡”地涵盖了七类、四十种动物,也即鳞部、兽部、虫部、介部、羽部、化生、传说。对每一海生动物的介绍,不仅具有科普的一方面,而且更注重人文知识的浸润。譬如介绍鲈鱼,就引用了范仲淹的名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还介绍了鲈鱼的中文名、拉丁名、主要食物、栖息环境、分布范围等,当然,还有《清宫海错图》中的文献原文,以及聂璜的原画,价值非常高。 历史上记载,《海错图》在雍正四年,也就是1726年进入清宫造办处后,不仅雍正皇帝曾多次翻阅,而且继位的乾隆皇帝也曾连下数道圣旨要求将这本书送给他看,并将其存放于重华宫内。可见乾隆皇帝对这本书的喜爱,确实是发自内心。 对于这本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喜爱的博物书,你难道没有一些兴趣来瞧一瞧吗?!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三):中国版“神奇动物在哪里”来了! 01有这么一套书,一到家就打破了我们家两项纪录: 首先,我竟然为了看懂这本书,还去查字典,标拼音,我觉得我对不起中文系的导师们…… 其次,拆开书后,丈夫说他要去看,觉得太神奇太有意思了。 传说,这套书是乾隆皇帝为了让他的孩子们了解这个世界的珍禽异兽,主编给宫里阿哥们的。 这套书参照清宫原书体系,每本书甄选40种,合计120 种动物,其中既有神话传说中的神奇生物,也有现实世界的动物。目录以现代博物学的体例样式对内容重新编排,清晰易读懂。 《故宫里的博物学》,一套分为《鸟谱》《兽谱》《海错图》三本这不就是清宫版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吗? 然而,没想到的是,书籍完成之后,不仅受到了阿哥们的欢迎,还成为了皇帝们的枕边书。 博物学是啥? 简单来说,博物学是人类和大自然打交道的学科。 它帮助我们搭建起最原始的认知体系; 它有着漫长的历史,博物学家也都是世界各地的富裕阶级; 最典型的博物学家是达尔文; 它至今还是英国很多高等学府的核心课程; 美国的国家公园,也是根据博物学建立起来的; 2019 年,博物学成为我国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 如今,爱好博物学也不只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独有的特权,它还可以成为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02 最开始,康熙皇帝发起这套书的制作。 一直进行到乾隆年间,在乾隆皇帝的大力主持下,这套书的蓝本终于得以问世。 书中收录的神兽大都可在故宫里找到原型。 慈宁宫门前鎏金麒麟、庑殿顶上的獬豸、海马和狻猊,都可以直接带着这本书去故宫寻找实物。 不得不买的几大理由: · 乾隆亲自主持完成的一套博物学书 · 收藏 120 幅故宫典藏原画,每幅都是珍品 · 大人小朋友都适合的博物通识读本 · 大 12 开精装拉页,大开本画册装帧设计,每一页都可以 180 度平摊, ·平时只能隔着博物馆展览欣赏到的珍贵名画,现在都能细细欣赏 · 故宫出版社官方出品,你值得信赖的版本 · 随书附赠精美注音表,全书零障碍阅读 故宫给孩子的博物学,由故宫与中科院专家共同创作,用大幅故宫珍贵藏画,从文学、艺术、动物、地理、自然、民俗、神话、历史等丰富角度,讲述有趣又有料的神秘动物传奇。 它是献给紫禁城600周年,来自故宫的百科图鉴,有趣有料的动物传奇。 非常推荐给您和孩子一起共读!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四):从小看神话的孩子,长大了会怎样? 神话,作为人类创作最早的故事形式,记录了原始人对世界一些泛灵论的认识。从古至今,只要是人类曾驻足过的地方,神话都经久不衰。 我们常常体会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神奇和伟大,也无法逃避被时代车轮碾压的无助和迷茫,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某种信仰和力量来支撑自我。也许你对神话并不感兴趣,但是神话的力量依然强大。 今年最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这部电影起源于中国神话故事,“哪吒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战斗到底”的成长故事,成为电影票房的最大赢家,这一次他不必“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而是活出自己,这是人类内心最深层的真实。 谈到神话,就注定绕不开神兽。中华民族是一个信奉图腾和神话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备受崇拜的神话图腾,它们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备受人们所熟知的有麒麟、白泽、龙马、彭侯、乘*....... 但是今天我们想说的是:开明兽。 自《山海经》开始,昆仑山上就住着一种神兽。 根据书中的记载,四海之中有很多陆地,昆仑南渊大约有二百多米深,开明兽就在那里。 古时候,昆仑山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古人称之为 昆仑虚,昆仑丘,尊它为“万山之祖”,“帝下之都”,这座上古神山为什么如此神奇? 据说昆仑山可以通天,在中国众神居住的地方,相当于希腊神话里的奥斯匹斯山,但是和奥林匹斯山还有所不同,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一万仞,上下环绕着弱水,弱水外面还有一圈火焰山。 既然是神山,周围还有深水,毫无疑问从没人登上过昆仑山的山顶。传说昆仑山上有城池五座,十二座高楼,周围被高高的围墙环绕,每一面围墙外都有九口井,九道门。守护昆仑山的开明兽神通广大,很有震慑力,它长着九张人脸,怒目圆睁,狰狞恐怖。 开明兽的体型非常大,它和老虎长得有些相似,不同的是它有九个头,而且每个头和人长得都差不多。为什么开明兽长着9个脑袋? 要知道自古以来,九这个数字就是最尊贵的。古人认定天下分为九州,而大禹铸造的是九鼎,朝廷命官共有九品等等,所以说,守卫神仙居住的昆仑山的野兽,必须要长着九个脑袋,才配得上“皇家风范”。 开明兽到底什么样子呢?其实古人自己也有很多想象,在清宫《兽谱》中就有开明兽的画像。 为什么要用人面?据说在先秦之前的神兽都是龙面、虎面等等,但是从汉代开始,出土的有关开明兽的画像中,就突破性采用了人面代替过去的兽面。 可以这样说,从汉代开始,人类首次意识到自身能力的强大,就是思考和智慧的力量,人们已经可以独挡一切外来的威胁,也只有人的头脑才拥有这样的”武器“。 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对自己的肯定。 那么是谁画了这幅开明兽的画像?据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记载,康熙和雍正期间,就曾开始绘制飞禽谱和百兽写生,这些可被视作《鸟谱》和《兽谱》的前生。 但是集大成者的人,就是”弹幕皇帝“乾隆。 作为一个资深的“神奇动物爱好者”。乾隆曾经让宫廷画家余省和张为,根据《古今图书集成》的百兽形象绘制了一份”动物画册“,也就是今天的《兽谱》,这本书历时十一年才完成。 据说乾隆看到后十分欢喜,整日放在枕边,时不时地就翻阅一番。这就是乾隆皇帝的小心思,他不仅希望清朝在他的统治下可以“万邦来潮”,还可以“百兽呈祥”。 你以为《兽谱》都是画师们的”想象之作“?那你错了。 这本书十分靠谱,在考据方法上,它和著名的《尔雅》、《说文解字》等典籍的考据方法一脉相承,全书绘有各种兽一百八十幅,并且对每一种动物的名称、习性和生活环境都做了详细说明,其中普通兽和异国兽都是在“实证”的基础上绘制的,有十分详细的文字说明,对于某些已经灭绝的动物,通过图谱依然可以见到其原貌和生存状态。 这本《兽谱》至今珍藏在故宫博物院。明年2020年,就是紫禁城建成的600周年,故宫出版社与中信出版社以《兽谱》为基础,联袂出品《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兽谱》,于是这本只有皇帝能看到的”神奇故事“,终于能让大众一睹为快。 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共分3册。以皇家收藏的动物图鉴《兽谱》、《鸟谱》、《海错图》为蓝本,精选海、陆、空共120种神奇动物,用大幅故宫藏画,讲述有趣有料的动物传奇 。 这套书,既是动物百科图鉴,同时也是非比寻常的艺术品,带着孩子一起读这套书,不仅能了解关于动物的知识,还能带来美与艺术的享受。 《故宫里的博物学》正是这样一套中国版“神奇动物在哪里”。 书中不仅呈现了现实中存在的飞鸟鱼兽,更有让孩子脑洞大开,充满想象空间,激发创造力的神兽,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深意。 这套传世巨著,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科技史上,实为罕见。有人说,打开它,就好像穿越到古代去了一趟神奇动物园。 那些动物也许大,也许小,也许真实,也许玄幻,也许美好,也许恐怖,但真值得一看, 因为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神兽“。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五):连乾隆皇帝都爱不释手的枕边书,里面有着怎样有趣的故事?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坐在家里,只要打开网络,就能搜索到世界各地的珍禽鸟类。有图片,有视频,还有文字解说。在网络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我们会通过电视来认识、感受大自然的万物生灵之美,*老师主持的《动物世界》曾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广袤和壮美。 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的年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获取途径除了书本画册,就是口口相传。也因此很多在我们现在看来非常普通的鸟类动物,在古代会被神化渲染。 若是往前追溯,目前存世最早也最权威的画册,莫过于故宫珍藏的《清宫兽谱》《清宫鸟谱》和《清宫海错图》。 说到这三本宝书,就不得不说说它们的来头了。三本书中,历史最为久远的要数《海错图》,“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后来渐渐成了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海错图》由康熙年间来自民间的博物学高手聂璜,历经几十年,访遍全国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积累,绘制而成。这部书曾消失在民间,后被带入宫中。《鸟谱》和《兽谱》是1750年至1761年间,由乾隆帝亲自召集当时的重量级宫廷画家余省和张为邦,历时十余载,合作绘制而成,文字解说则由以傅恒领衔的乾隆朝“八大臣”联合完成。 《鸟谱》《兽谱》和《海错图》在当时作为翔实权威的博物图志,成为皇室子弟学习动物知识的重要启蒙读物,也是乾隆帝每天都要翻一翻的枕边书。 按说,这样一套古代物种的传世巨著,又是帝王极爱之书,“再版”到我们普罗大众的手中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 这不,“网红”紫禁城即将迎来600周岁生日,故宫出版社联合中信出版集团,以故宫院藏《清宫鸟谱》《清宫兽谱》和《清宫海错图》为蓝本,“再版”了《故宫里的博物学》。 我手上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是以清代乾隆时期的官方动物图鉴《清宫鸟谱》为蓝本,专为孩子打造的中华文化通识读本。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乾隆帝每天都要翻一翻的枕边书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奇趣魅力。 人学鸟,还是鸟学人?鸟类世界上演的一出“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在故事里,宋仁宗赵帧的身世扑朔迷离。 在小说《三侠五义》中,北宋真宗的皇后死后,当时的刘妃和李妃均怀有身孕。谁能为皇上生下龙子,谁就可以母凭子贵被立为皇后。刘妃恐幸妃先生下男婴被立为皇后,便设计陷害李妃,她命人将刚出世的婴孩调包,换成一只剥了皮的狸猫,上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的好戏。不明就里的宋真宗以为李妃生下的是个妖物,龙颜大怒,当即将李起打入冷宫,刘妃被立为皇后,而刘妃后来所生的儿子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 虽然这只是个故事,但是在鸟类中却有像刘妃那样的角色,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中杜鹃。 据《本草纲目》记载,中杜鹃以昆虫为食,从不筑巢,喜欢将卵产在其他鸟的巢穴中。可以说,中杜鹃的繁殖过程充满阴谋。 中杜鹏的体形要比淡眉柳莺大,但它们所产的卵却与淡眉柳莺的卵大小相当。中杜鹃好吃懒做,从不筑巢,总是不怀好意地盘算着把卵产到淡眉柳莺的巢中。为保证自己的宝宝被养父母(淡眉柳莺)孵化出来,中杜鹃妈妈会恶意地将淡眉柳莺的卵吃掉或丢弃一些。然后再将自己的卵产在淡眉柳莺的巢穴中。 中杜鹏宝宝能否活下来,全凭自己的造化,因为有些养父母会识破“里猫换太子”的阴谋。为了生存,中杜鹏宝宝和生母一样心狠手辣。淡眉柳莺的卵还没孵化出来,中杜鹏的雏鸟已抢先一步破壳而出,而且会疯狂地将其余的鸟卵推出巢外,以确保自己能活下来。《本草纲目》卷四十九《禽之三》: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者小冠。春暮即鸣,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无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因家候之,以兴农更。惟食早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蜇。 有句话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对一些淡眉柳莺而言,它们将仇人的孩子喂养大。自己却浑然不知,而中杜鹏和它们的宝宝凭借高超的演技,在“狸猫换太子”这出戏中成了最大的赢家…… 这是人学鸟,还是鸟学人?一个是懒,一个是怕,一个是鸟,一个是人,却都选择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好的生存,而不顾道德与良知去为未出世的孩子清理环境。 殊不知,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伴随孩子的应该是爱与宽容,而不是满满的算计和手段。 相较于中杜鹃为了自己的繁衍去“狸猫换太子”,金雕与金雕猎人的相处则多了信任和爱的元素。 金雕与金雕猎人的相处模式中,有人类对自然生命繁衍生息的尊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右掌苍”,这句诗是驯鹰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明证。遥想当年,密州知州苏轼左手牵着猎犬,右臂架着苍鹰去打猎,豪气冲天,好不威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出自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狩猎图。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 在古代,把金雕驯养好去捕猎,可以养活一家人。在我国*北部的阿尔泰山地区,哈萨克族世世代代过着游牧生活。狩猎时,哈萨克的金雕猎人,骑着骏马,手托威猛的金雕,驰骋在原野上。然而,让猛禽乖乖地听从猎人的指令并非易事。 驯雕之路始于找到金雕的巢穴,金雕只在阿尔泰最高最险的地方筑巢。那里山势陡峭,金雕猎人只能手脚并用地爬上去寻找。若是发现雏鸟后,需要等到雏鸟长出羽毛学会飞行,才可以带走它们。金雕猎人带走小雕时会在果穴上绑一块白布,这个传统则代表了金雕猎人的歉意。 金雕和金雕借人建立起信任和默契需要较长的时间。古人云:“饥则为用,饱则高飏。”金雕猎人会让金雕保持适度饥饿,用食物来控制它们的野性。 金雕不但是哈萨克牧民狩猎的主力,也是他们最可靠的朋友。金雕与金雕猎人井肩作战的日子通常为三四年,最长为七年。时间一到,金雕猎人就要将朝夕相处的伙伴放归自然,让它们繁衍生息。 虽有依傍,却和谐共处,并懂得适时放手。或许,这才是人与自然最好的相处方式——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循着前人的足迹,去了解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既严谨、科学,又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在为孩子讲述中国历史中禽类故事的同时,又以博物学视角,从历史、民俗、动物、神话等方面,为孩子介绍它们背后的神话传说、文化渊源、历史演变、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性等。让孩子们在读着有趣的故事,欣常着精美原画的同时,循着前人的足迹,去了解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了解那些早已经消失了的或者尚且存在的百鸟故事,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等知识,走进神秘而有趣的鸟类世界。 正如中国科学动物研究所博士张劲硕对这套书的评价:“今日热爱博物学者愈多,当我等翻阅故宫所藏清宫画,不得不膛目结舌。文化自信非空谈,了解吾国文化历史或脉络尤为重要!此套书使我们有更清晰的了解与认识。是为荐。”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六):海中蛟,水中鼋,封神演义西游记里的神兽,藏在故宫的古书里 一日,跟几个好朋友小聚,席间聊到一家网红餐馆。说是很适合暑热天,门口处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影背墙上的“冰窖”两个字。对,没错就是故宫里慈宁宫边上的那个冰窖。 墙壁上还保留着原始的印字,只是功能早已被今人的智慧所转化。早年间冰窖是为皇族解暑润燥为之建造,冬日里送冰进窖储存,等到了每年夏季来临的时节,太监们就会把冰块送往皇帝、皇后、妃子们的住处以解闷热。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里这可是奢侈的享受,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美事儿。 现如今,它褪去了存冰的功能摇身一变成了烹饪特色风味的餐馆,让前来故宫游览的客人过了一把身处皇家院落品尝美食的隐。 据说,餐馆里有一道招牌菜颇受好评,叫“乾隆烩鱼肚”。 主要食材就是鱼肚它也被称为鳔。乾隆烩鱼肚选用的鱼很有讲究,多用石斑鱼、鳗鱼等中国沿海浅海区域的鱼。 在故宫的慈宁宫外皇家冰窖里的原址上改建了这么供游客歇脚,饱腹的去处,吃上一道以皇帝名号命名的菜。喜欢刨根问底的我,想寻出它的出处来。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巩固,我在故宫的微店里找到了一本装帧颇具古书韵味的《故宫里的博物学·海错图》书中找出了端倪。 何为海错图 海错,在中国古代对于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河海产品的统称,清代画家聂璜是为数不多的绘制海错图的人。海错图也是唯一存世的作品,后人对聂璜的生平知之甚少,文献中也找不到关于他的记载,这也是《故宫里的博物学·海错图》应运而生的一个因由。 前面提到“乾隆烩鱼肚”这道菜其中的主要食材石斑鱼在海错图里是这样记载的。 据说,一种鱼和蛇交配所生,它身上的刺尖锐锋利带有*。 长有斑点的位置长着*刺,它在海水域和淡水域都有生长。它种类繁多大小不一,最大的可长达一米以上。 它们非常凶猛,主要捕食鱼虾和比自己小的同类。大多是石斑鱼生活在热带及温带海洋的底层区域。 石斑鱼蛋白质含量高,肉质鲜美。古时候,人们就很喜欢吃石斑鱼,唐代诗人李频在《及第后还家过岘岭》中写道:“魏驼山前一朵花,岭西更有几千家。石斑鱼鲊香冲鼻 ,浅沙田饭绕牙。” 由此可见,古人对石斑鱼美味的垂涎z相传康熙皇帝也是一位美食家,随到之处就有美食和乾隆有关系,没准儿这道烩鱼肚也是其中一。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挡》记载《海错图》是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收入清宫造办处的,雍正皇帝曾多次翻阅。 乾隆继位连下数道圣旨要求这本书送给他看,并将其存放于重化宫内。乾隆就把海错图作为枕边书来赏阅,聂璜的艺术绘画作品被几代皇帝所青睐追捧,用现在的话说也算是铁杆粉丝了。 龙是蛟变的 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宫,先后有24为皇帝子在这里居住和执*。而,故宫博物院的龙绕雕梁、浮画壁、门窗、石砖随处可见。 以太和殿为例皇帝宝座上面就有漆雕龙19条,宝座后面的屏风上雕刻79条龙,宝座下边的金漆木台和其它摆设一共有590条龙。 早在*帝结束部落分裂后就用龙作为帝王的代称。汉高祖刘邦以龙来神话自己,还为其子汉文帝编造了一个龙种的神话。 龙和皇权自此密不可分,历代皇帝称自己为龙胎,龙也就赋予了权力的象征。 话说龙并不真实存在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而蛟却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乾隆皇帝对龙的喜爱尤甚,在宁寿宫的最南端皇极门的对面就是著名的九龙壁,传说九龙壁的龙形就是以蛟的形态作为参照,用琉璃烧造而成。九龙浮雕的影壁是琉璃烧造,像这样的九龙壁在全国一共三座,其中以故宫九龙璧最为奢华壮美。 《故宫里的博物学·海错图》中每一种动物都在海错图有原文出处和注解,蛟,龙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群鱼飞,无角似蛇,颈上有白婴,四脚,卵生,能吞人,有麟为蛟龙,有角为曰蛇龙,蛟千年为龙。 哪吒闹海里,龙王敖广派自己的小儿子三太子和哪吒出海应战之时称呼他为“蛟儿”,这里面除了表达自己对儿子的宠溺外,还透露了敖丙的年龄尚不足为成年的龙。 皇帝要震慑天下自然要以龙为化身。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一直流传至今,那么在遥远的西方国家,他们对于海的向往也有不少神话故事,最为经典的莫过于《海的女儿》里的“美人鱼”了。 人鱼传说 在中国古代也有关于人鱼的传说,古书上记载,人鱼长得和人差不多,甚至和人无差,分男女,唯一不同之处,人鱼背部长有红色的翅,还有一条短尾巴。 在《故宫里的博物学·海错图》中也讲述了一个人鱼传说的故事。 有一回,一个人鱼来到陆地上卖绡,在一户人家中借住了几天,临别时人鱼感念收留之恩,向主人摇来一个盘子,然后对着盘子流眼泪,没想到这些眼泪变成了珍珠,足足装满了一盘。 美人鱼的童话故事传递着人间“真、善、美”,人鱼故事诉说着一段知恩图报的佳话。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在1837年写的,《故宫里的博物学·海错图》是2019年出版整整相差了18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从没有停止过。 文学家借大自然寄予美好的愿望,艺术家用画笔来勾抹大自然中的万物,留给后人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在人鱼的章节里,完全打破了我的认知,翻开着一页,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眼睛,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知道了这就是我们清代画家根据古书中记载的人鱼所绘制。如果没有这本书,我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中国的人鱼的模样。 殊不知自己民族也有人鱼画像,而且是清代唯一一位画海错图的画家聂璜所作,幸甚至哉。 探寻古时水中神兽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唐僧师徒四人过通天河,老鼋驮着他们渡河,不料到了河中央老鼋把他们连同白马一同抛入河水中。只因唐僧忘了向往如来问他所托之事,最后这一难正是如来所为。 当时的拍摄技术有限,老鼋的样子虚虚实实,在电视图像中总感觉过于人工合成了。 当时要是有《故宫里的博物·海错图》作为参考文献的话,一定可以把鼋的影像处理得更写实更生动,为最后一难画上点睛的一笔。 鼋,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属龟鳖科体型庞大体重可达100公斤,鼋有三种,其中两种生活在新几内亚岛,另外一种生活在亚洲,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及印度东部河南部。 鼋属于世界濒危保护动物。 在历史上就有人类对鼋大量捕杀的记载,成语故事鼋鳖为梁“讲的就是人类捕杀鼋的故事。 周穆王出征*队来到了江西九江一带,江水湍急十分不利于行*,周穆王下令捕杀鼋和鳖,用它们的来填河架桥,*队才得以顺利过江。坐落在北京长安街上的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商代末年的青铜鼋。透着石器上的斑驳印记,仿佛触摸到了那段久远的历史。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帝王朝的轩辕时期至今已有5000年。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皇家宫殿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修建,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距今已有599年的历史了,观故宫,寻故宫文化是最近距离接触中国近代史了。 微文化视角,映博大精深 故宫古建筑随处可见,不用可以刻意找寻,故宫里的美食只要逛到慈宁宫即可,而想要细细品味故宫里的古画却是着实不易事情了。 《故宫里的博物学·海错图》从清明海错图中甄选了四十种动物,采用的画谱中的原版手绘图,极大限度的还原了明清时期画家独有的古朴典雅风范,而且每一种动物都在古书和历史文献及传说故事中找出处,保证了该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艺术性。 其中最为值得赞誉的是每一页最下方的清宫海错图原文文献。里有很多有趣的小知识点,对于想要学习小古文的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可谓是整本书中的点睛之笔了。 童书最应具备的就是教与乐的完美结合,而《故宫里的博物学·海错图》这本书的就具备这样一种功能,当孩子欣赏宫中佳作之余品读历史,探寻物种,从民间到乾隆皇帝的枕边,再到爱书人手中,其个中滋味唯读过此书的人才能体会了。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七):珍奇异兽的传奇故事,及其背后蕴藏的自然崇拜 如果你看了《国家宝藏》,或许你会知道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延禧攻略》中的四爷,除了酷爱各种富贵浮夸风,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盖章狂魔。 其中最最著名的要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因为深受乾隆爷的喜爱,整个帖子几乎是见缝插针地盖满了各种印章,大概是印章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赞叹,于是又提了“神”的大字在王羲之的墨宝中间。紧接着,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作品也没能“幸免于难”。仅仅几十字的《中秋帖》,却被四爷盖上了大大小小几十枚印章。 乾隆和自己的父亲雍正对书法文墨的爱惜态度不一样,“爱它就要表达出来”。乾隆年间,越是被他青睐的书画作品,作品上留下的各种印章就越多。被誉为乾隆的枕边读物的《清宫兽谱》,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等印记,在每册书的始末,这位盖章狂魔还加上“太上皇帝之宝”玺,足见,乾隆对这套书的爱之深切。 为迎接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纪念,故宫出版社联合中信出版集团,以《清宫兽谱》、《清宫鸟谱》和《清宫海错图》为蓝本,为孩子们策划了《故宫里的博物学》丛书。其中的《给孩子的清宫兽谱》中甄选了40种兽,按照神兽、普通兽和异国兽的分类方式,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为了便于阅读,《给孩子的清宫兽谱》以白话故事结合原版《兽谱》古文的方式,对每种兽进行了解读,这也降低了此类经典古籍的阅读门槛。01. 认真科普的兽类故事,萌成表情包的珍奇异兽 图上看起来呆若木鸡的这位是犰狳(qiú yú),长着鹰眼、鸟喙、兔身和蛇尾,总之就是个四不像吧。虽然长得人畜无害,可在古人眼里,犰狳却是比过街老鼠还讨厌的存在。 《山海经·东山经》中记载,“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chī)目蛇尾,见人则眠,其鸣自叫,见则螽( zhōng)蝗为败”。 这是说,犰狳出现的地方,蝗虫就遮天蔽日地出现,这就会导致庄稼绝收,所以,古代的百姓就把怒火指向了犰狳,见到犰狳,就人人喊打。犰狳在人们的追打中,也练就了一身逃跑装死的本领。现代看来,犰狳可能真的有点无辜。 这个笑成表情包的动物,是老虎,古时候,老虎又被称作大虫。老虎怎么会和虫子扯上关系呢? 这是因为,古时候,“虫”同“蟲”,是一切动物的统称。古人根据动物的体表覆盖情况,将它们分为5大类,鸟类那样体表有羽毛的叫羽虫,鱼类那样体表覆鳞的叫鳞虫,老虎这样体表被毛的叫毛虫,昆虫那样身体表面有壳的叫“甲虫”,而人类这样,体表光溜溜的则叫倮(luǒ)虫。所以,体型硕大且体表被毛的老虎,也常常被古人称作“斑毛大虫”。 《镜花缘》中,就出现过“斑毛大虫”这种动物。林之洋、多九公等人在游历时,遇到一只叫“果然”的怪兽,“果然”正守着同伴的尸首哭泣。这时,来了一只斑毛大虫,吼声如雷,张开血盆大口,抢走了死去“果然”的尸体。这里的斑毛大虫,指的就是老虎。02. 异兽的神奇技能,与君权神授的统治思想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中华民族流传了数千年的易学文化,传说最早是源于上古神兽龙马。 《符瑞》志云:龙马者,河水之精,高八尺五寸,长颈有翼。既曰龙,异凡马也。单看这段话,或许对龙马的样子还有些模糊,但清宫画师的想象,让孩子可以更直观的看到龙马的形象:龙首马身,身披龙鳞,有着巨大的羽翼,因为是水中的神兽,可以踏波而行。 传说,龙马是神兽,唯有圣人出世,龙马才会出现。在圣人出现前,龙马一直潜伏在洛阳某地的*河之中,直到有一天,伏羲来到龙马潜伏的*河,于是,龙马从河底一跃而出,踏波走到伏羲身边,甘愿辅佐伏羲。也正是此时,伏羲发现了龙马的身上有着奇异的图案,于是仰望天象,俯察地理,这才根据龙马身上的图案,创造了八卦。 前有龙马向伏羲俯首称臣,后有乘*甘愿成*帝的坐骑。 《山海经·海外经》记载:“有乘*,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两千岁”。乘上乘*,可以有延年益寿的神效,但乘*却不是谁都可以骑的。上古时期,只有*帝驾驭过乘*,到了宋代,乘*则被人们看作是明君出现的征兆。 古代君王或圣贤常常将自己与各种瑞兽联系在一起。《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拾遗记》中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梦到麒麟后,怀了孔子;《史记》中记载,“高祖未生时,其母梦与神游,雷电大作。其父见一蛟龙伏与母身,后孕而生高祖”,意思是刘邦的母亲梦到龙之后,生了刘邦。这些神话故事背后,其实是封建统治时代,“君权神授”思想的集中体现。 早在夏朝,奴隶主就已经开始借“天命”来巩固统治,而历代皇帝下诏书时,也常常会说的“奉天承运”,也是“天收君权”的体现,这种说法,可以让启蒙时代前,无知的百姓更信赖君王的统治,也让统治阶层的江山可以坐得安安稳稳。03. 瑞兽与凶兽的技能背后,隐藏着先民的自然崇拜 麒麟能送子,酋耳能够驱散虎害,獬豸(xiè zhì)为人伸张正义,?(huàn)可以长生不死,夔能呼风唤雨;而凶兽们,穷奇、猰貐(yà yǔ)会吃人,犰狳带来蝗灾。无论是瑞兽还是凶兽,身上几乎都带着至今人类也无法实现的神技能,它们或造福一方百姓,或为祸乡里。 古时候,人们不仅祭祀天地,也祭祀各种神兽。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流波山的神兽夔(kuí)能呼风唤雨,所以当地的百姓从来不祭祀龙王,而是为夔办祭祀活动;每当渔民出海时,如果遇上夔,就会暴风骤雨大作,于是,人们最出海前,也会向夔祈求平安。 《山海经·北山经》中的猰貐,因为会吃人,所以被后羿射杀。 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寄托于瑞兽身上,而将天灾人祸的根源怪罪于凶兽,这是先人自然崇拜的体现。古人的自然崇拜,源自人本能的实用心理期待。自然给予人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而天灾也能瞬间让人的生活举步维艰。在生产能力地下的古代,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主宰,在面对强大的自然力,却又无力征服和对抗时,自然崇拜就产生了。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有了自然崇拜,有的人祭拜火焰,将其视为火神的化身,也有人祭拜山,将其看做山神的本体。这是因为,上古时期村落分布零散,不同的自然环境,会为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先民,带来不同的困扰。于是,不同地区的先民,也有着各自的自然崇拜。 如《给孩子的清宫兽谱》中,常常经历海难的渔民祭拜夔,希望可以获得庇佑;医疗水平落后,婴幼儿存活率低的古代,人们选择相信送子麒麟可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暴君当*时,人们则会祈祷瑞兽的出现来拯救乱世。 当强大的自然力对先民造成震慑,瑞兽与凶兽的传说,就在自然崇拜的思想中,诞生了。 几百年前清宫的画师,一边翻阅古籍,一边揣测神兽的形态;几千年前的先民,一边兢兢业业地努力活着,一边天马行空地抒写着瑰异的神话故事。凝聚了《山海经》、《搜神记》等几千年来古籍精华的《故宫里的博物学》,不单是一本少儿读物,更是成年人的神话启蒙书。 参考资料: 《山海经》 《山海经山崇拜信仰初探》 李丹丹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八):孩子喜欢《海底总动员》?你不妨给孩子看看紫禁城里的海底总动员! 就是最近,故宫带出一波波热度,真的让人始料不及。 先是以口红为代表的“故宫文创”产品在网上大卖,接着是《国家宝藏》中故宫博物院的珍贵藏品吸睛无数,再加上“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高潮迭起,故宫又“火”了! 故宫的再度悄然走红代表着现代人文化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发现老的东西并不陈旧。而当这些古老的东西被赋予了现代意义,那些具有丰富内涵的珍品走出了“故纸堆”,重新被世人珍视和热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蹭了一波故宫的热度。而更关键的是,这本书的“蹭”的并不招人反感,反而更深的诠释了文化的意义。 孩子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一本有趣有料有历史的书能够拉近孩子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他们充分领略到古典的简而美,感受到海洋生物的神奇。01 什么叫做“海错图”? 说了那么多,到底什么叫做海错图? 看似生僻的书名背后,深藏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海错”二字出自《尚书》“厥贡盐絺,海物惟错”。“错”并不是错误,而是错综复杂、非常繁多的意思。古代人认为海洋生物非常多,就用“海错”作为海洋生物的总称。而海错图自然就是绘有海洋生物的图谱啦。 这本《故宫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是以清代画家聂璜所画的《海错图》为蓝本,重新进行了删减和选择,给孩子们讲述了7类40多种海洋动物。 这7类分别是鳞部、虫部、介部、传说、羽部和化生,所涵盖的海底生物既有我们所熟知的河豚、鲈鱼、带鱼,也有动画片中经常出现的海马、珊瑚、墨鱼,更有传说中的潜牛、神龙,可以说是涵盖面广、趣味性强,据说连乾隆爷都把这本书当做“枕边书”。02 这个画家名不见经传,所画的海错图却惹人爱? 提起聂璜其人呀,还真是一个“谜之存在”。据说史料中找不到他的具体生平,人们只能依稀从海错图的前后序言等等相关内容去猜测。 他历经数十载绘制了这部《海错图》,却并没有将它呈现给皇帝。可宝贵的东西总不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雍正、乾隆两地特意从民间搜寻了《海错图》,将它收藏进皇宫。今天孩子们能看到《海错图》,可以说是享受到了皇帝的待遇呢。 那么,为什么聂璜的《海错图》会被纳入皇家收藏呢?且听我给你细细道来。 我儿子非常喜欢吃带鱼,可他铁定不知道,捕捉带鱼的方式,他更不知道捕捉待遇方式中所深藏的动物习性。 这本书告诉我们,古人捕捉带鱼会在竹竿上系一个长长的绳子,绳子上放着数百个钩子,然后将绳子扔进岩石的缝隙里。如果一条带鱼上钩,往往就会有一连串的带鱼跟着上钩。人们以为其他带鱼是为了拯救第一条带鱼。可真相是:后面的带鱼居然是为了撕咬前面的带鱼而上钩!聂璜感叹:“浪传之言,不足信也。” 一个关于带鱼的图谱,不仅仅有用色大胆的生动手绘,还特别注明了明代胡应麟的诗词,更有去伪存真关于带鱼的习性科普,孩子们会不会惊呼“涨知识”? 而“印鱼献玺”的传说,把动物的外貌与传说密切联系在了一起。 印鱼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鮣鱼。传说李世民有一次不小心的把玉印掉到了海里,结果鮣鱼游了上来,将玉印献给了李世民。可是鮣鱼自己的头上却因为玉印留下了红色的印子。 历史传说八成不足为信。深受“玄武之变”所累的李世民,总不愿担上弑兄逼父退位的恶名,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编出故事不足为奇。可孩子们听了这个有意思的传说,看到了聂璜笔下顶着方形红块儿的印鱼,会不会对这个海底动物记忆深刻? 哦,我儿子超级喜欢看动画片《海底小纵队》。其中有一集《海马传奇》,其中讲述了海底小纵队帮助海马爸爸生孩子的故事。 而聂璜笔下的海马则是这样的: 这本书还给我们做了一个猜谜游戏:插图的海马到底是哪种海马? 海马分为两种:一种长得像虫,头像马,和身体呈现90度直角,在海中能够直立游泳;而另一种则长着牛一样的尾巴,身上带着火焰斑,4只脚其实就是身上皮肤的延伸。由此看来,插图明明是第2种海马嘛。 而《海底小纵队》中海马爸爸产子的情节,和这本书中第一种类型的海马不谋而合。海马爸爸带着一个类似袋鼠的育儿袋,袋子里装着受精卵,最后就会变成小海马!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把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海错图》结合动画片《海底小纵队》一起看,是不是又有别样的收获? …… 这本书不仅仅讲了现实存在的各种种类的海洋生物,还给孩子们科普了一些有意思的传说,诸如海和尚的故事、海市蜃楼的科学原理、鹿鱼化鹿的传说,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想象大门。 虽然乾隆帝数次下江南,劳民生财褒贬不一。可不得不说,这个皇帝还是识货的。聂璜的《海错图》堪称经典,这一版新编的《给孩子的海错图》有点意思!03 还在和孩子看动画片?最高段位的“喂养”是这样! 读了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我突然发现我对孩子的育儿方式可以调整。 我一向认为动画片没什么营养,于是每天限定时间孩子可以看动画片。所得到的结果是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爱做,他越来越迷恋动画,而中年老母亲的我在与孩子的斗争中越来越挫败。 可是,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给了父母们很好的启示: 第一,动画并非不能看,和知识相结合更美好! 与其花费那么多时间和孩子在关于要不要看电视的问题上纠结,倒不如索性爽爽快快的给孩子看一集动画片,然后结合动画片中的知识点收集书籍给孩子看。 比如,《海底小纵队》中有关于海洋生物的许多科普,那么我们恰到好处的拿出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孩子花费了时间去读书,看电视的时间自然少啦,动画片的观看和知识点又得到了有机结合,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针对性地逛博物馆段位高!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报道引起了父母们的关注。假期结束,杭州某博物馆门前的排起了长队。原来,假期中的一项作业是孩子们要去博物馆等进行参观,父母们在节假日即将结束后,匆匆忙忙的带着孩子过来完成作业。 与其形式主义的和孩子完成作业,倒不如踏踏实实的和孩子一起享受逛博物馆的亲子时光。父母们可以在参观故宫等博物馆之前,准备合适的童书做好准备功课;又或者让孩子记录下参观博物馆中的疑惑,自己在书中寻求答案。 “故宫的走红”是一个文化现象,《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蹭了文化现象,激发了孩子们认识故宫和了解海洋生物的兴趣。 而我们父母们呢?是不是也该蹭蹭“故宫走红”的热度,反思一下我们“喂养”孩子传统文化的姿势?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凤凰长什么样?乾隆爷珍爱的这本奇书能给你答案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吉祥和谐的象征,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尤其对于皇室来说,凤凰就是吉祥物,凤凰来仪就是王朝兴盛的预兆。 身为皇室的乾隆爷也想目睹一下凤凰的真面目,只是凤凰太神秘了,一直以来都有它的传说,却不见它的踪影。《山海经》里有记载凤凰的样子: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 读了文字后,更引起了大家对凤凰的好奇。它到底长什么样?生活在哪里?有什么样的习性?作为九五至尊的乾隆爷要执掌江山,虽不能亲自去探寻神鸟的奥秘,但他也像个求知欲旺盛的小孩子,渴望了解这神奇的大千世界,赏尽天下的奇珍异兽。 别说,还真有人帮乾隆爷解决了这些疑惑。 作为乾隆时期如意管的重要画家,也是当时朝代顶级画家的余省、张为邦,历时十二年完成了一套图册《清宫鸟谱》。此画谱刚完成,就立刻被乾隆爷收入囊中。 乾隆爷对这套画册爱不释手,专门把它存放于故宫内的重要居所重华宫,好在休息的时候随时翻阅欣赏。要知道,当时的重华宫是乾隆身为皇子时的重要寝宫,他登基后此宫殿主要用来收藏重要的翰墨瑰宝。 《清宫鸟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光有鸟类还不过瘾,此后,在乾隆爷的号召下,顶级的画家们又相继绘制了《兽谱》和《海错图》。 这一套书不仅是乾隆爷最爱的画册,还成为了宫廷皇子们的博物学启蒙书。它既是动物界百科全书,也是一套无与伦比的艺术品,至今仍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为了把这一套画册的艺术和价值传承下去,故宫出版社和中信出版集团特地策划了以《鸟谱》、《兽谱》和《海错图》为蓝本的《故宫里的博物学》系列书籍,我在看的是其中一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 看完这本书,我大抵知道了乾隆爷如何如此深爱那套画册。这套画册不仅适合孩子看,更适合每一个对奇珍异兽感有兴趣的大人们。传说中的动物露出了‘’真面目‘’ 科普鸟类的书不计其数,可是你见过一本书里面的鸟类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的吗?而且这些鸟类的大名你未必全能读出来? 不信?我们先截图看看。猜猜这是什么动物? 第一张图的鸟叫锦鸡,也就是一直传说中的凤凰的原型,第二张图的鸟叫鵚鹙。 就是经常去逛动物园的人,也很难看到这些鸟类。因为这些鸟大部分并不是普通常见的鸟,有些已经消失了,有些数量很少,要目睹他们并不容易。 比如锦鸡,传说中的凤凰,我国特有动物,分布在山区。据说只要听到他们的叫声,就会带来好运。锦鸡体态优雅,步履轻盈,头上顶着美丽的金丝羽冠,脖子上挂着金*两色相间的扇形披 肩,上身着绿、蓝、*三色斗篷,下身裹深红色紧身衣,长长的尾巴拖在身后,极其华丽的 外表彰显着她高雅的贵族气质。在阳光的照耀下,它的金色羽毛显得格外耀眼。 正因为锦鸡生得漂亮高贵,所以被当做了吉祥的凤凰,受到皇室的喜爱。看来,在动物界,颜值高也是蛮吃香的。 鵚鹙,现在在我们境内鲜少能见了。看图中可知:它的头顶光溜溜的,脖子上有一个硕大的袋子,翅膀张开有五六尺宽。远远望去,它就像一 个秃顶的大爷拄着拐杖,所以它有个绰号叫‘’扶老‘’。 和金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鵚鹙被人厌恶,被当做不祥之鸟。这个和它的颜值无关,要怪就怪它的口味太特殊。 鵚鹙以腐肉为食,只要它出现,就说明附近有腐烂的尸肉。所以,人们看到鵚秋,心情就大为不悦。 百闻不如一见。打开这本书,就是进入了中国版的神奇动物世界。每一只鸟都有一个传说故事 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他少时最爱听阿长给他讲山海经的故事。《山海经》是一部关于神话传说的奇书,是中国传说文化的源头。 神奇诡秘的传说故事最能吸引人们的好奇心了。 《故宫里的博物学》鸟谱篇里面,每一只鸟都有一段传说故事,让我们在了解鸟的今生前世时,也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清代一位诗人曾作诗夸赞一种鸟:君子为猿鹤,小人为沙虫。年年精卫志,填海泛西风。 诗中赞美的鸟叫白鹇,被人称为义鸟。白鹇 相传南宋末年,7岁的宋少帝收到别人献上的一只白鹇。 宋少帝把这只白鹇视为珍宝,白鹇在宋少帝面前也毫无戒备之心。久而久之宋少帝和白鹇的感情越来越深,彼此难舍难分。 可惜,好景不长。宋*在崖山海中大败,年仅八岁宋少帝被丞相背着跳入大海,宋朝从此灭亡。 白鹇看到朝夕相处的宋少帝葬身大海后,哀鸣不已,也坠海而亡。后人认为白鹇有情有义,就称它为义鸟。 这些传说故事,让我们惊叹于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加自信。权威书籍作证,力求真实有料 当年,乾隆爷不惜动用‘’八大臣‘’,以当时最严谨的考据方式打造这套官方动物图鉴。如今,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参考了更多权威的书籍,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力求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有趣的‘’动物世界‘’。 在每一页动物介绍下,都会标注参考文献,基本都是大家孰知的《山海经》、《搜神记》、《本草纲目》等,从动物的外观,生活习性,栖息环境,性格特征,传说来源等各个角度介绍,有的还附上相关古诗。 不光了解一只鸟,还融会贯通掌握了自然科学和中国文化知识。咏凤凰的诗歌 绘图精美,一场视觉盛宴 《故宫里的博物学》里面的绘画全部都来源于精美的原画,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西方绘画的光影技巧,每一只鸟都逼真得像要从画里飞了出来。 在那个没有相机的时代,仅凭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脑中的想象,把各类鸟画得如此栩栩如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鸳鸯 清代绘画注重水墨写意,而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年间得到了较大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丰富多彩。 此时,还有一批专门供奉内廷的外国画家,他们带入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法,创造了中西合璧的新画风。 我们现在看到书里的绘图,正是乾隆时期最高水平的画作,代表了当时的绘画艺术。 所以,这里面的绘图更是一种艺术,在无形中也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故宫里的博物学》带着故宫的文化底蕴,贯穿了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无疑是值得祖祖辈辈传承下去的……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十):从动物的发展和灭绝,看中国文化的发展,人类该如何和动物相处 《西游记》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其刻画的妖魔*怪,神佛仙凡之事,让人读完觉得神奇。可以说奇与怪是《西游记》这部小说让人喜欢的主要原因。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和其他妖魔*怪的斗智斗勇让人忍俊不禁,在小说里我们能看到很多的妖怪,全是各种动物或者花草树木成精所变。 在西游记中白龙马是无数人最喜欢的动物,因为他的忠诚和任劳任怨,然而比起白龙马,有一种叫兜的动物确是最为神奇的。 兜这种动物在《西游记》里被称为独角兜大王,它是太上老君的坐骑,曾经还因为其下凡尘偷偷要吃唐僧肉,将唐僧掳走,最终被太上老君收走。 据说兜形似青牛,头长大角,长三尺有余,这种兽被称为文德之兽,多出现在古代的青铜器上,是一种高尚的德操。 兜的神奇还有其瑞兽的象征让我们无比好奇它究竟长什么样子?缘何人们对它如此钟爱呢?在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兽谱》的书籍里,作者就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兜的文学和历史知识,普及了一下兜的生命和存在价值。一、中国古代神兽、瑞兽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说起兜这种瑞兽其实我们听的瑞兽也
白癜风有什么中药制剂不少,比如麒麟,还有白泽等神兽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动物。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瑞兽都是来源于一些古籍或者民间传说,人们没见过它们的样子,但关于他们的传说到是听了不少。 这些瑞兽他们每个的背后都有一个传说,而每个传说都和一些名人或者皇帝有关。就比如我们中国人喜欢的麒麟这种瑞手,就有很多关于它的传说。 在中国远古的传说里,麒麟是姬氏也就是周天子一脉的祖神,麒麟最早是源自应龙,是应龙血脉的主要分支之一。麒麟最早诞生是分为雌雄,就如人一样,麒麟也有雌雄之分。然后后世之人习惯统一念之,因此统一称呼麒麟。 谈起麒麟成为瑞兽的原因,其实是和我国古代的圣人有关,而孔子孔圣人他的成就,还有传奇色彩其实也是和麒麟有关。相传孔子出生之时,有麒麟吐玉书之象出现。因为玉书之上的那段话孔子的出生从一个普通的孩子被说成了贵子,而关于这个传说真假难辨,但“麒麟送子”的传说就此诞生,关于这段传说也是被晋王嘉《拾遗记》给收录下来。 孔子和麒麟的缘分还不止于此,相传在孔子年近70岁的时候,正值国家战乱,王道衰微,在当时发生了一件大事,也导致孔子自此绝笔。这件事情被称为“西狩获麟”。 “西狩获麟”这个事件就主要讲述了在鲁哀攻十四年,叔孙氏的车夫在打猎时捉到了一只麒麟,而孔子听说麒麟这种祥瑞之兽被人猎杀,深感痛心,却也为国家忧心,孔子自认道穷,自此绝笔《春秋》。 作为一种传统的瑞兽,麒麟因孔子而被人神化,而孔子也因麒麟而绝笔。这世间不论有没有麒麟,但关于麒麟的存在人们是神化的。而在这之后,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之事发生。因此,人们都喜欢把出生的孩子称之为麟儿。麟儿也
北京有好的白癜风医院吗是古人对孩子的期望,希望将来的孩子长成一个杰出且德才兼备的人。 因为麒麟和送子有关,因此麒麟文化到了现代社会依然为人们喜爱。而麒麟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是中国人所喜欢的瑞兽。在这本故宫博物馆出版的《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兽谱》里,作者也为我们讲述了麒麟、白泽、以及彭侯等神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让我们在书籍里学习到关于中国兽类文化,对古典文化多了一些更深的了解。二、从《清宫兽谱》到发展而来的文化丛书,这本书好在哪里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兽谱》这本书最早来源于《清宫兽谱》,《清宫兽谱》这套书也是大有来历。这个书的背景还要从清朝乾隆皇帝说起。 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花鸟鱼虫,以及飞禽走兽等物种。尤其对于一些稀有的动物和花鸟鱼虫,乾隆皇帝更是迫不及待想要见之一面。然而作为皇帝,日常的*事繁多,自然无法随时去看,因此宫廷画师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为了让皇帝能够看到一些他没看到过的珍惜物种,宫廷画师们使出十八般武艺, 在乾隆皇帝时期,非常流行一些以飞禽走兽、以及花卉走虫为主的绘画作品。在乾隆帝时期,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有一些国家的重大事件,乾隆帝喜欢让画师画画以作纪念。而这本《清宫兽谱》就是再乾隆帝时期诞生。在当时绘画兽谱的时候,乾隆帝非常重视,特意找一些高水平的画师共同参与绘画,还找了八位大臣进行校勘,可见乾隆帝对这套书的重视。 在《清宫兽谱》里,乾隆帝对绘画的各种兽类进行了多方考证,因此这套书非常讲究。为了庆祝2020年紫禁城建立600周年,我们喜爱的故宫博物馆就为我们推出了以《兽谱》为蓝本的这套书,也就是《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兽谱》。 这套书创作之初是为了给孩子看的,然而,如果你打开这套书去看时,发现这套书是人人都能看的。这套书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给看的读者带来帮助。就比如这书中的一些兽类的名称就是自古发展而来,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如果我们去考究,那背后的东西甚至比这套书都来的重要,而且书中所装订的一些兽类图片都是非常传神且有讲究的,绝非普通的绘画作品。 一套书,它让人觉得好大部分是因为内容足够的精彩,而这套书相信看过的每一位读者都会喜欢。这本书究竟有哪些好处呢,看完以下几点相信你会知道: 1、 装帧精美,印刷讲究 2、 绘画复古而传神,非一般画师所画 3、 内容考究,文化历史方面的内容对读者启发性高 4、 故事妙趣横生,文献考究 5、 有趣、有料、有内涵、有绘画、看完能为读者普及古代兽类知识三、从动物的发展和灭绝,看中国文化的弊端和未来走向,人类该如何和动物学会相处 人类从诞生以来就和自然界有着极其亲密的关系,人们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然而人类很少反哺自然。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很多珍惜动物的灭绝,国家才制定一系列法规去保护珍惜动物,我们才能看到像大熊猫这样可爱的动物还生存在地球上。然而动物的发展到了现代社会已经经历了几年前,这千年岁月,随着人类对肉食动物的需求,许多的动物都被狩猎。 在古代,有皇家狩猎场,国家也会举行一些狩猎活动,在那个马背上的年代,会打猎,能狩猎是男人们最喜欢的事情,也是一种强大和实力的象征。在民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穷苦人民为了能养家糊口,吃饱肚子,许多的人成了猎户,以打猎为生。 在那个只吃野生动物而不会大批量家养的年代,吃野味是必然的,也因为大量的动物被猎杀,而这之中不乏一些珍惜的瑞兽或者神兽被猎杀。 人的贪婪是没有限制的,即使是龙肉,只要能猎杀到人们也能卖出天价或者大吃一顿,更何况其他的一些动物。古时候的人对动物没有什么同情心,很少有人能反省人与动物的关系。 至今在一些古籍中,很少有关于写爱护动物的文章出现。在这之中,我们比较熟悉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除了孔子的“西狩获麟”事件,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书临皋亭》这篇文章里,也有提到一些关于爱护自然的感悟。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书临皋亭》 这篇文章里苏轼通过美景看到了万物的巧夺天工,这种自然所赠与人类的美好,人们只知道取之,而不知与之,久而久之再多美好也会有消逝的那一刻。就比如这些珍惜的兽类,他们是大自然诞生出的灵,这些动物每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这就如一个生物链,哪个动物灭绝相应的与之有关的动物或者物种也会灭绝。 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而生物链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人类成为万物主宰,对于大自然中的事物只知道欣赏和利用而不知感恩,不知惭愧,还妄想去改造它,这是一种时代和人类的悲哀。 读完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兽谱》,这本书带给孩子的是有趣有料的动物故事,带给大人的是更多的启发和关注。传说之所以是传说,是因为,传说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传说的动物已经遭遇了灭绝,这就如西方的恐龙。恐龙的存在在远古就有,然而恐龙终究成为了传说,人们见不到恐龙的真实样子,也不知道恐龙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生态文化。 生命因为有了关爱和保护才变得绵长而有意义,对人多一份关注社会更和谐,对动物多一份关爱,人与自然更能有机的发展。这是一个倡导有机化发展的社会,遵循自然的规律,多读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对自然多一份关心,这样存世的动物才能更好的发展,人类才能走向高度文明的社会,这大概是《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兽谱》这本书带给我们成年人的启发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