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抑郁生花读后感10篇
Kf03mXLrtdr - 2020/1/27 21:42:00

                      《抑郁生花》是一本由蔓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抑郁生花》读后感(一):拥抱自我  作者被冠以天才之名,外人看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嘉奖,但作者本人而言似乎世人过誉,无疑一种压力。就算很努力理科成绩总是不理想,而她可以称道的天才之处被父母不屑,自中学以来所愿就与他人期望相抵触。  全书正文七个部分,时间线被略微打乱,过去与现实交错,梦境与现实交错。病情渐明时执笔,意识是不乱的。行文细腻,颇具意识流之风,文笔偶见锋芒,直戳友情亲情的软肋。作者有着绘画的底子,对植物谙熟,全书部分也都弥漫在色彩浓郁生机勃勃的园林中,从春至夏,四季更迭,心态也随之起伏。然而现实中,作者却被病症苦恼,脑海只剩下如红楼梦中所言白茫茫大地的苍白,了无生机。形成强烈对比。  后面还附有病中日记,纸张朴素折叠的痕迹,偶有病躁时胡乱涂画,字迹潦草,却不难见是个规整的女孩。  这个女孩在那干燥日光炽烈的秋高之际,万物凋零,她的叙述从入住精神病院展开。并不缺乏人间烟火的病院可能随时会在下一秒进入伴随病患叫喊的天崩地裂中。但临床三位病友都很友善啊,虽然并未走进彼此生命,却也擦住生命那一丝火花。  我们被作者轻轻牵着手,随着出院走入她的学生时代,大学里与她室友相遇,并无争吵,因为有些不睦难以说出口。与她男友相遇,男友的不理解让作者远离这段关系。我们走入她的童年那里有百花簇拥绿意盎然外公的花园,和满屋书画。她拥有着美好的过去,也富有哲思与今比照,去质疑着它们存在的合理性。  母亲过去、父亲的过去与现在的“我”相交杂,身上附加或多或少免不了来自父母的影子。我想到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埃莱娜,终其一身保持优异融入城市,为了就是摆脱家庭尤其母亲对她的桎梏,最后还是接纳母亲帮衬她生活。然而埃莱娜毕竟是文学人物。现实中,为了对抗抑郁,作者选择了与父母背离,文中一开始就是与父母的温驯各种心中纠纷,发生争吵,发展并没有如读者所期望与过去和解,让家庭的关爱充斥身边,作者选择了她认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对抗抑郁。  “为什么非要求自己合群,温柔,相亲相爱,客气乖巧?为什么要把一身本来就属于自己的刺摘掉?”她的选择这也自然令旁人争论,介乎伦理道德适用性。然而身体是自己的,病,也是自己得的。  再观书的封面,暖色做底,边缘浅蓝冷色调像小怪兽潜伏伺机寻求突破。黑暗总是如影随形,生活任一琐事总会触发不安的情绪。对自己最重要的是接受自己,与黑暗拥抱,一如本书起初几页手绘中,阴暗作根可长出花朵,与之相拥,接受自己。  “抑郁症应该和感冒一样正常,和恋爱一样普遍,应该被允许发生,更允许被解决。它不应该是各种糟糕情绪和怪异行为的垃圾桶。不应该是标榜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工具”作者呼吁如若不理解抑郁症,请多相信,的确世间人们性格各异,别人觉得开心的事,外人大多无动于衷,但切勿嘲讽。  读到最后,我相信一如书面那种暖色调自带锋芒,它是带刺的,它不止有温软舒展的文字和妙趣横生的知识,它会对抗外人的不理解。将光明引领这片未知领域,引领抑郁沉浮的人们找寻希望。  未读过作者之前的作品,我更愿相信这是她第一部作品,并把它当作一篇自序,而后漫长创作还未完待续,期待作者未来的作品。  《抑郁生花》读后感(二):化茧成蝶:从生命的绝境中开出美丽的花朵  抑郁,一种病,每个人都可能会得的一种疾病,就像是感冒,任何年龄段、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 蔓玫的这本书,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应该从她化茧成蝶的艰难心路历程中学习那种力量,在求生欲的引领下从生命的绝境中开出美丽花朵的那种力量。并且学会不知者不妄言。  一直认为,“感同身受”这个词语有史以来似乎就是个伪命题,对于当事人来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内心的苦痛和绝望,也许你说出这个词语的那一刻,你的感受只能企及我所经历和感受的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  抑郁,一种病,每个人都可能会得的一种疾病,就像是感冒,任何年龄段、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但抑郁是精神和情绪的“感冒”,起初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可能是持续情绪的低落,悲伤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内疚绝望,对以往非常擅长做的事情和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并可能伴有行动上的不便和自残自杀的念头。  早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经发布过报告称,十年间,全球受抑郁症影响的人数增加了18%,大概超过3亿人。  而在我们中国,这个数字在一亿上下,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为抑郁症自杀。书中的插画唯美,均为作者自己所画  蔓玫的新书《抑郁生花》记录的是自己作为“天才少女”在大学就读到大三时抑郁严重发病入院,接受治疗后渐渐康复的一个回顾。读书的过程我一面感伤:这小姑娘写这本书回顾那些发病的时刻,记录那些令人感到耻辱、羞愧、厌恶、悲伤、惶恐、无助、悔恨的时刻,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胆量啊?另一面则是欣慰,看流畅的文笔行云流水呈现给世界关于这样一个群体可能会遭遇的困境和绝望,充分表明了这个人称“天才少女”的姑娘,画画和写文同样出色的、可爱的姑娘真的痊愈了,还能替罹患抑郁疾病这个人群发声,让我们明白陷在抑郁这个困境中的无奈与不堪。  “生,非我所愿。死,亦非我所愿。”  “我们何时对自己的生命真正拥有过选择权呢?”  “世间常见是名和利,难得是良辰美景。”  ……很多章节看得人不知不觉满眼泪花。  文中有个阿姨后知后觉说越乖的孩子越容易生这个病,谁说不是呢?为了别人眼中评价的乖巧懂事,所谓的好孩子要学会承担更多本不该承受的责任、义务、使命、牺牲和妥协。隐忍的委屈在暗地里汇集成河流,某一天,可能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炸裂般呈现出来。  因为在极力体会作者文字下涌动的情感,我又是一个很敏感的读者,很多细节不能很顺畅地阅读下去,我需要不时放下装帧精美、插画漂亮的书本,站在窗前吹一吹凉风,闭上眼睛,想象着那个画面,天才少女的乖巧童年和相伴着母亲引导阅读和教画画过程中像小刀子一样的刻薄话语,父母和不理解抑郁这种病的其他人想当然地对作者随便说话,别人为什么不这样,你就这样了呢,还不是你矫情、敏感,让家庭和学校蒙羞……  多么熟悉的场景。很多家长因为自己已经是父亲或者母亲,面对着手无寸铁的、自己的孩子,语言极尽刻薄之能事。犀利刻薄的语言也是可以杀人于无形的知道吗?  我们这一生,究竟要怎样才能学会去做一个不知者不妄言的人呢?面对着已经陷在泥泞困境中只是依靠自己力量不能从病症中脱身的人,我们要伸出的更应该是温暖的手,友爱的目光,坚定的力量,而不是对伤者的伤口撒盐。  从这个意义上说,蔓玫的这本书,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应该从她化茧成蝶的艰难心路历程中学习那种力量,在求生欲的引领下从生命的绝境中开出美丽花朵的那种力量。  谢谢你,小姑娘,愿你未来繁花似锦,而我们就是你身后一起成长的一道力量。  《抑郁生花》读后感(三):心向光明暗生花  接到快递,拆开包装,一本粉色封面的图书展现在我的面前。粉色于我,就是春季丽日下桃林中那一片桃花云的颜色;就是江南女子妙曼身材上那袭旗袍上有着风华绝代的颜色;就是一名十七八九岁未婚少女纯真烂漫的心灵的展现。书名为《抑郁生花》,为90后美女作家蔓玫的纪实文学作品。  虽然在人文社的微信平台看到过该书的简介,是作者——一名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独白。但是看着这么漂亮的封面,我真的不敢相信内文的残酷。在书封的外面,有设计别致的紫色腰封,其流线型的弧度让人感觉到那腰封就是一位平躺着的美女的玲珑曲线,让平日里买书不要腰封的人也感觉到爱不释手。  翻开书,我看到的第一行字是该书《后记》中的第一句话:“我不确定有多少人会看到这些。但还是写下来吧。”果然,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的语调,让人一下子感到作者内心的深沉与不愉快。之后紧接着看附录,就是作者在病中的涂鸦文字。字写得很美,一看就是出自女孩子之手,自有一番秀气,却也从字体中看出作者性格的软弱。——也许这就是她患抑郁病的原因?不敢确定,只是一页页地翻了下去。  “嗜睡、头痛、烦躁、绝望”之类的字眼成为附录文字中出现最频繁的字眼;看病、自我调节也可以看出作者在不断地在绝望中挣扎,在困惑中进行自我救赎。  《后记》与附录看得人心里沉甸甸的,我一下子没有了看正文的勇气。但是对该作者心理好奇促使我迫不及待地翻到文章的首页,开始了阅读之旅。  出乎意料,作者在正文中的文字完全没有了附录中的绝望与烦躁,而是充满了理性与深情,这其中既有对父亲亲情的表示,又有对爱人情感的依托。  作品共分为死地、告白、夙愿、花园、迷藏、余烬、共生七个部分。在作者的文字中,虽然她为早慧之人,15岁就上大学,但是却不是什么好事,就像作者在夙愿一节中写道:“春天的第一批花有种共性。开得越早越盛,那凋零也越彻底越迅速。”在她早慧的人生中,有父母过高的期盼,却也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给作者思想、心灵上无尽的压力;有同学、朋友之间的嘲讽、欺辱,让作者过早看透了对人性、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让她的心里充满了悲凉与无奈。   作者头顶光环活着,游走于学校同学与导师之间;作者心存芥蒂活着,与父母关系僵化、丝毫没有和解的迹象。直到她的抑郁症的发作,就那,母亲也没有表现出对女儿的母爱,而是父亲一直陪伴。  在作者的这本书中,我彻底颠覆了对母亲的看法。但是能说她对女儿没有爱吗?说起来母亲也挺委屈:“都是为了女儿的好。”但是她却不知道欲速则不达;她却不知道女儿也有尊严,她的那种呵斥、讽刺让女儿内心越来越排斥,心中的那扇门关闭得越来越紧。当不良情绪在沉默中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会以一种要命的姿态爆发,这就是抑郁症。她悲观、失望、懒得解释:“对于别人的问候,我是想回答的,可嘴里说不出话……纵有满腔言语,情绪激荡,双唇却被粘合封锁。”只是在自虐、绝望中度过。在此期间没有温情了吗?不是的,对于父母的叛逆与《花园》一节中对于祖辈的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完此节,我在书上写道:“这是本书最有温情的一个章节。”但是在其外公去世后,作者写道:“外公死了、外婆死了,花园也死了。天下就再也不存在无条件包容我的去处,无条件爱我的人了。”俗话说,隔代亲,代代亲。随着祖辈的离去,可以看出作者在灵*上的孤立无援。  在作者身上,也可以看出她的家庭教育的失败,更重要的是父母的那种自负和毫无包容的情怀;而作者的那种叛逆让针尖对了麦芒,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成为作者抑郁症的根本诱因。作者父母式的教育在今天广大家长中广泛存在,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也使孩子的童年失去了阳光,变为灰色。  就在书快读完的时候,我又参加了一个乡村葬礼。看着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哀哀啼哭的时候,听着唢呐吹奏充满悲伤的音符的时候,看着那具棺材缓缓下葬的时候,我的思绪又回到书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浮现在脑海中: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是华北农村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葬礼;去世的人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生活就是这么平淡而真实地继续着。快乐与痛苦,喜悦与悲哀;伟大与平凡,富足与困顿,风光与卑微,这就是社会的真相,这就是历史发展中平民的真实生活。因此,在生命都要放弃的时候,还有什么不能放开呢?因此,在这个社会,在家庭中、在亲人之间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包容、关爱;而每个人也应该有一颗阳光、向上的心,看透一切,放下一切,从头再来,轻松上阵,向着自己的目标出发!  在书籍的编排中,附录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在正文的理性中起到感性的协调作用,使读者阅读的时候,无论先看哪一部分,都能在心灵上得到震撼。  愿读者在读完《抑郁生花》这本书的时候,开启博爱的胸怀,调整最佳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在平凡的生活中心向光明暗生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是吗?你看,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枝粉色的桃花在明媚阳光下开得正艳。目及之处,桃林如海;迎风摇曳,粉云蒸腾;妁妁其华,希望常在,满心欢喜在人间!  《抑郁生花》读后感(四):吞噬黑暗 向光明而生  《抑郁生花》是美女作家蔓枚的抑郁症亲历笔记。读后让我震惊的是,一个90后女孩能如此的打开自己,以非凡的勇气直面现实,冷静客观记录自己从发病、治疗,循环复发的过程,毫无保留地呈现因疾病困扰,在成长中经历的悲喜与伤痛、周围人的冷暖态度。用自己的真诚,切身的感受,引领患抑郁症群体正确认识疾病,敢于接受,勇于面对,积极治疗,以健康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一定会战胜疾病的信心,当你与它和谐相处共生时,也是应对抑郁症一种正确方式。  初读蔓枚的文字,打破了因年龄代沟产生的的隔阂和认知。她的语言流畅,下笔自如,风行水上。有虚无中的觉醒,有挣扎中的屈服,有迷茫中的祈盼,有叛逆中的自我,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蔓枚,看到一个思想成熟的蔓枚,看到了一个不甘于平凡的蔓枚,看到一个一边流泪,一边有坚定信念的蔓枚。  蔓枚。 90后花季女孩,插画师、自然人文作者、天才作家。3岁就会背诗认字,6岁的画被选在美术课本上,9岁的作文就在华东地区获头奖,15岁就考入了大学、毕业后又考取植物学博士,在园艺设计专长,又是网站编辑,小型栏目撰稿人。曾出版《节气手帕》系列图书,知乎、豆瓣的名誉作者。这一系列的光鲜耀眼的标签,足可以让你震惊吧!然而她却常年与当代社会的常见病,抑郁症相伴、在忍耐与挣扎中、时见阳光,时陷黑暗……。  蔓枚在书中以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真实告白,讲述自己从12岁开始就有偏头痛,有做噩梦的前兆开始,再到15岁上大学期间,因罹患抑郁症入院治疗,到目前病情反反复复的经历。当病情复发狂躁不安时,需要发泄释放的出口时,有父亲的照顾和男友香樟君的陪伴和不离不弃。让她感受有爱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同时也坦诚揭露和母亲关系的不好,自从懂事起,就和母亲争吵,对立着,力图摆脱母亲的桎梏。在母亲眼里,是给她添麻烦的人,不断制造麻烦的人。  蔓枚的绘画天赋是受家庭熏陶影响的,5岁就开始进了绘画班,母亲平时教她润笔、用料、调色、留白,题字,教她字与画要体现艺术的美,要饱含深情和传递信息。父亲那时也从上海给我寄来各式各样的绘本和雕花用品支持她学画画。外公外婆也是喜欢沾花惹草的人,外公家阳台上的那株红玫瑰是她的人生颜色,就等着有一天像玫瑰花一样娇艳绽放。蔓枚的心里早就种下“花”的种子,滋养向阳之“花”的根系成长、繁茂、盛开。  蔓枚在大学期间,师生们对她的评价就是有个性,爱憎分明,兴趣独特,喜欢在图书馆和园艺基地流连忘返,专注于自己的小天地的学生。是一个会独立思考,有一个倔强的灵*,不甘心做别人陪衬的女生,她在附录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  宁可在各种奋进中被抑郁侵袭,  也不要一亩三分地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那些小心翼翼的幸福,容不下我野心勃勃的灵*。  写作是蔓枚第二个缠绕的“疯魔”,也是她的人生夙愿。让她欲罢不能,欲休不止,念兹在兹。只有写作陪伴,才是蔓枚心灵家园开出的“精神之花”。在暗地里繁茂生长,渐渐长成一座花园,生生不息,呼吸与共。这是《抑郁生花》第二层的深刻含义。  作品是作家精神的分泌物。当我读完蔓枚《抑郁生花》的笔记时,我不忍心去赞美她的坚强,讴歌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因为她与病魔抗争时,还伴随着复发的撕心裂肺的疼痛,在附录日记部分更能见到清晰的蔓枚。在她无助时求助医生,求助亲人,求助上帝,充满期待的神情,她好像在说,我什么时候停止用药,停止打针,结束等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个人是矛盾的多面体,当我们看到一个敢于自我敞开的蔓枚时,同时又看到一个矛盾纠结的蔓枚。当她真情流露时,也看到许多躲闪的眼光,小心的试探,察言观色的表情,她也渴望同情,渴望交流,渴望倾听者,也屡屡遇到戒备和远离。蔓枚后悔了,为了保全自己,觉得只有把自己隐藏在“抑郁”的黑洞里,与黑暗同行,与黑暗慈悲,才是最安全的。  面对人生的虚无和荒谬,如何面对人生经历的黑暗?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说:黑暗里绝望是一种力量,黑暗本身将是一种光明,最深的阴影终会成为一种光源的所在,显示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凡是补救不了的事情,必须逆来顺受,屡败屡战,不屈不挠,永不停止前进,当你抵达痛苦的巅峰之时,就会带来希望,迎来光明。  只有让内心滋长出一片“花”来,春天就会到来,一切都会好的。这句话才是蔓枚在《抑郁生花》最富有冷静而诗意的表达,洗尽铅华的练达,以及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智性思考。  我们对待抑郁症患者应有深切的同情,要多做一个助益者,不能间接变成加害者。她们需要爱,但爱不能成为她们的负担,向全社会呼吁重视广泛的抑郁症这一群体,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社会,亲人,朋友共同行动起来,享受社会的关爱,家庭的温暖,组成一个有阳光,有生机,多彩的,爱的精神花园。  正如蔓枚一点后记说:这本书没有什么特别渲染夸张的地方,这都是我的亲身真实经历而已,是我心中的真实想法,只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人,认真对待亲友中患这种病的人给与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蔓枚用自己的生命传记,直面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从事白癜风的临床研究希望能给抑郁症患者,给社会带来一些改变和思考,让每一个抑郁症患者走出黑暗,迎来美好光明的明天。  《抑郁生花》读后感(五):蔓玫《抑郁生花》:黑暗中走向光明的一株蔓生的玫瑰  用时三天,把《抑郁生花》看完了。  本以为90后女生的作品,可当消遣之书来读,所花时间不会多,应跟刚看完的《牵风记》一样,假以一日就足够。我也落入窠臼的肤浅认知:囿于年龄是衡量人生深度和宽度的标准,固守于因袭成习的思维模式中 。看来是我大错而特错。  正如书中作者写她小时候的一件事:“9岁,我代表学校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的作文比赛。现场命题,现场完成,题目是《未来的XX》。回到家,所有人问我,你写了什么?我说写的是《未来的我》。他们就摇头,露出不稀罕的表情,说这样的内容必拿不了奖了。可许多天后,头奖的获奖通知书寄到学校里来,连我的父母也吃惊——校内的作文比赛,我永远只得二等奖。从此之后,才有老师偷偷跟我父母说,我交上去的作文实在不像小学生的手笔,他们一律以为是抄的。”———这些都是对成人世界的莫大的讽刺。  蔓玫,一个90后畅销书作家,15岁考入大学的天才少女,2019年知乎荣誉作者,植物学硕士,出版的《节气手帖》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3………从小就被诸多赞美和荣誉围绕着的傲娇美女。光环的背后,同时她又是一个重度抑郁罹患者。*说过一句话:“患抑郁症的人基本上都是天才。”这句话我不敢完全苟同,但放在蔓玫这个抑郁者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抑郁生花》是蔓玫作为抑郁症亲历者,勇敢回望、冷静记录、真诚剖析自己抑郁的心路历程,及破茧成蝶、浴火重生的一部生命传记————  生命传记,绝大部分的笔墨都是“我的经历”和“我的思想与感受”,很容易落入俗套,形成作者一个人絮絮叨叨、琐琐碎碎、自哀自怜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电话的叙述方式,让读之人枯燥无味,读将不下。就好比曲艺界中,单口相声表演就比双人相声难,对表演者的个人技巧、舞台经验和多变要求都更高和细腻,否则无陪衬的独角戏,观众会无趣的。  但《抑郁生花》这部书,你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担心和顾虑。书中文字把心理历程的变化、起伏以有故事情节的方式表达出来,对心理描述精准完美,笔墨生花、行云流水一般的生动。作者深厚的诗词歌赋底蕴,将其恰如其分的引用在文章段落中,给整部书的文字都增添了无比的魅力,文中把汉字应用的游刃有余,张弛有度。读之人是身入其室、身入其境、身入其心………由一个旁观者变成她灵*上的一个知己:她哭你就哭,她悲你就悲,她割腕你在疼,她流血你枯竭………书中插画图片,均是蔓玫所画  《抑郁生花》带着诗意和浪漫之气的“书名”,让人生成无限遐想,甚至于有渴望去尝试“抑郁而后生花”的猎奇之心。NO!千万别,朋友!正如蔓玫在书中所说:“不。不。请珍惜你现有的每一刻。请不要轻易向往或效仿这样的人生。………………。当然这些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你从开始的那一刻就避免,不要把自己活成另一座废墟。好好的修建,好好地爱护。”———苦难不是上天的馈赠,是迫不得已的接纳!我赞成书中所持的这个观点。以苦难来垫底抬高生命的价值是扭曲的人生观,不鼓励苦难。但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就勇敢地去接受命运的挑战!  有价值、有意义的永远都是只在全部的真实内容。《抑郁生花》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实。  作者完全真实地、毫不隐讳地、坦诚地将自己抑郁的心路历程和不堪的样子、心思,及其糟糕的原生家庭状况都毫不保留的呈现给了读者。好比一罹患特殊疑难杂症的病人,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的一个供体,是有对此种病的研究参考有实际意义和贡献的。这也是作者本人所想要给抑郁者的一份“深度慈悲的黑暗”。  《抑郁生花》这部书,不论是抑郁症患者,还是与之有亲密关系的家属,都值得反复去体味书中的内容。  ……………………………  “爱与抱歉,大约是人间最难说出口的东西吧。说出来,就意味着有软肋暴露在光天化日下,难免会危险,落下把柄,为居心叵测者利用。……………。那根植我体内的疾病大抵也是一样:最脆弱的部分,最难以启齿的,说出来,就意味着不再有退路。”  “我是在用这种方式与自己和解,却不知不觉成了别人眼里的参照物与过来人。”  “除了你自己,又有谁对你的生命更有发言权呢?”  “如果觉得累,那就停下来吧。如果觉得悲伤,那就哭出来吧。如果不甘心,那就去尽可能争取吧。如果无法获得理解……那,要么放掉那些不被理解的东西,投身到人群里去,要么就背起它,一个人转身上路吧。”  “我知道你们或许不能理解。要发自内心的去理解的确是困难的事情——但就算不能理解,也可不可以稍微多一点相信呢?相信那些苦衷是成立的,是切实存在的,是可能化作倾盆暴雨、狂野洪流,将一个人彻底席卷吞没的。是。也许他们并没有逆天的才华、绝世的姿容、跌宕起伏的经历,可世间多得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就一定没有抑郁的可能吗?你有失控的资格吗?没有放弃生命理由吗?”  “劝慰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该是告诉他,你伤得不重,一点也不要紧,为这样的伤口哭泣毫不必要。而是认可他的疼痛,投之以信心,并积极地为他寻求治愈的方法。”  ………………  书中有太多的以上这些章节、段落,它们都可以给到抑郁者及与其有最亲密关系的成员一个借鉴和参考的作用:让抑郁者不再感到孤单、孤立无援,世间有太多跟你一样的人在遭受这种病的*害,抑郁症是一种病,不是矫情、小心眼……;让抑郁者家人更身同感受的去理解抑郁者的心思,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父母如何去与青少年期有抑郁倾向的孩子相处等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抑郁症已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而且,同时,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综上所述,对抑郁症的科普、防范、治疗工作亟待重视,抑郁症防治已被列入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重点。  《抑郁生花》此时出版,无疑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  最后祝愿蔓玫,愿你用泪水、苦水、血水浇灌出来的这株花永不凋谢!  愿所有人不再抑郁,只生花!  请永远记住:亲人的爱和信任是抑郁者走入新生活的最有力的推手。
1
查看完整版本: 抑郁生花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