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健康。患病原因主要是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不够全面。近几年来,由于临床一线药物——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已导致大肠埃希菌耐药的快速发展,尤其需要制定非抗生素治疗和预防策略。
01新生儿大肠埃希菌脑膜炎流行病学及菌株的耐药性
1、流行病学
尽管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种类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仍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病原菌,在国外较为常见,大肠埃希菌在国内所占比例较高,两者在国外仍占40%~70%。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培养阳性病例中,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为18%~30%。
在上海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协作组中,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各占29.1%,并且新生儿脑膜炎并发症及病死率较其他病原菌更高,病死率比其他病原菌更高,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结直肠埃希菌脑膜炎的危险性较大,是早产儿预后较差的高危因素。无乳链球菌预防指南在美国CDC发布后,长期无乳链球菌的筛查和抗菌药的使用逐步普及,新生儿早发无乳链球菌感染趋势得到控制,而大肠埃希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2、耐药性迁移
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大肠杆菌,特别是多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导致临床结局不佳和神经系统后遗症。大多数耐药菌株通过质粒相互传递,产生耐药播散、*力和细菌耐药性,常见的抗菌药物无效。
近年来有关大肠埃希菌株产生CTX-M型或TE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