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何谓肝病?出现*疸、腹水、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代谢紊乱等症状,提示“肝功能衰竭”(以下简称“肝衰”)。肝细胞无法清除血液中的*性代谢物,或因侧支循环形成,使肠内*性分解产物不经肝脏排*,直接进入体内,*害神经系统,导致一系列神经精神病。早期出现性格改变、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碍、扑翼震颤、躁狂、木僵,直至深度昏迷。这就是所谓的“肝病”。
一、肝性脑病的营养治疗
1、为大脑提供足够的能量和需求
患者昏迷时,每天供应~卡路里,完全由静脉或鼻饲葡萄糖供应。
患者复苏后,随着病情好转,可以稍微增加热量,到~千卡/天,其中蛋白质20~30克/天,这种情况下,碳水化合物仍占70%~75%,脂肪可以提供热量。
2、保持膳食蛋白摄入,防止血氨上升
昏迷患者应停止使用蛋白质。
复苏后,患者每日经口或鼻饲可摄取20~30克蛋白质。
如果患者症状不加重,血氨不升高,肝功能不恶化,神志逐渐改善,可以逐渐增加到50克/天。选择含氨量低的食品,昏迷不醒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脂肪。维他命的补充要足够。
3、患者的食谱举例
早饭:甜牛奶(牛奶克,白糖10克),麦粉饼干(麦粉50克,白糖10克)。
中餐:麦粉蒸饺(瘦肉25克,芹菜克,麦粉50克),番茄汤(番茄50克,粉丝10克)加餐:苹果克。
正餐:煎蛋(鸡蛋50克)、烙麦粉糖饼(克麦粉,白糖15克)、*瓜丝(克)。全日烹饪油30克,盐3克以下。
二、肝豆状核变性是什么情况
1、肝豆状核变性的介绍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它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为的铜代谢。体内铜元素沉积异常;这种疾病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根据遗传研究估计,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大约是人口的16万分之一。在我们国家(包括台湾)有个不完全统计。多发生于青少年,年龄在10~25岁之间,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相同。幼童通常是急性发病,一般会在几个月或者几年内死亡,30岁后发病是慢速。
2、肝豆状核退行性变
消化不良、腹痛、食欲不振、脾肿大、*疸、肝功能异常、类似肝炎、迁延等,是早期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后期肝组织逐渐变小,变硬,表面出现结节,发展成坏死性肝硬化。精神病方面常表现为性格异常、抑郁、智力、记忆丧失、语言表达障碍等。
神经性症状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震颤、共济失调,甚至肌强直、全身痉挛。
角膜色素环出现在眼睛上。溶酶体中铜的浓度明显升高,肝铜含量明显增加。降低血蛋白的浓度。红细胞中的铜会导致溶血性贫血和*疸。白细胞中细胞色素氧化酶明显降低。
肾损伤主要表现为氨基酸尿、尿中铜、尿胆素原、钙、磷、尿酸排出量增加。缺磷、钙可导致骨、关节畸形。
3、肝豆状核变性的营养治疗
治法简单地说就是把住铜钱的进出。一方面是应用药物促进铜的排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来降低铜的摄入量。用药时要在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下使用。而且饮食控制需要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简单来说,肝豆状核变性的饮食治疗就是采用低铜饮食。
在饮食方面,有一个基本原则:不要吃含铜高的食物。不用铜制品,也不用烧菜。维持理想体重,预防肥胖。
4、举例来说肝外科术后营养治疗
做完肝手术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禁食,这是为了让胃肠道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胃肠功能极度紊乱,这个时期必须依靠肠外营养来维持身体的需要。给药给药:葡萄糖、乳脂、氨基酸、白蛋白、多种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矿物质。尤其要注意的是血糖和血浆蛋白浓度的波动。
在能通过口吃东西之后,应该从无脂肪的流质饮食开始,逐步过渡到低脂半流质饮食。在饮食中适当增加甜食,以满足维持血糖的需要。肝手术后选择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食物不会增加肝脏负担。鱼肉、鸡蛋白、虾仁、鸡肉、豆腐、豆浆、新鲜蔬菜、水果等属于这一阶段适宜的食物。以中链脂肪代替部分普通脂肪,既不会引起肠胃不适,也能提供一定的脂肪能量,避免长期无脂饮食造成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5、肝脏移植术后营养支持
肝功能丧失的病人或其他严重肝脏疾病的病人必须接受肝移植,通常要接受同种异体肝移植。但因其自身健康状况较差,常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食欲下降、营养不良,甚至腹水、血浆氨基酸谱异常、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肝脏移植术后,机体处于一种应激和高分解状态,而由于术后热缺血、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移植肝脏的功能暂时无法正常发挥,因此在肝移植术后进行营养支持就显得十分特殊和重要。
肝脏移植术后1~3天内禁食,这段时间以肠外营养为主,根据移植肝的特点,选择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营养素中特别要注意,每公斤体重按每日4克摄取葡萄糖,对于减少肝细胞的损害有很大的作用。复方氨基酸中含有丰富氨基酸,可为病人补充必需的氮素。
结语:肝病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治疗,短肽类甚至整蛋白类的营养制剂均可接受,同时要注意肠内营养液的浓度、渗透压、输注速度。在开始进食天然食物后,应尽量补充蛋白质和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