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盲肠肝炎又称黑头病,是一种由火鸡组织滴虫的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以晚春至夏初及秋季多见。它不仅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严重制约我国养鸡业的发展。
01.病因。
病原虫为6×12μm大小的火鸡组织滴虫,它有一条脆弱的鞭毛寄生于盲肠和肝脏的细胞间质中,并与肠内容物一起排出体外。这类原虫的宿主范围很广,对鸡以及与其有关的鸟类都有一定的感染性。此外,原虫的株型不同,可分为强*、弱*、无*。
02.流行病学。
这种疾病的发生可见于世界各国,不同年龄、不同品种、不同性别的鸡均可感染。一种寄生于盲肠的组织滴虫,能进入鸡的异刺线虫体内,在卵巢内繁殖。异刺线虫卵进入外界后,组织滴虫由于具有卵壳保护,在外界生存能力非常强,成为重要传染源。禽类摄取虫卵时,原虫受虫卵的保护,不受消化液的影响,到达盲肠,在细胞间质内增殖。增生的原虫,通过门脉血流到肝脏,在那里也形成病变。未进入虫卵的原虫,很快就会死亡。若由其他家禽摄取,因消化液处理而丧失感染力,不可能成为感染源。另外,蚯蚓吞食土壤中的异刺线虫时,火鸡组织滴虫可与蚯蚓的卵共存,当雏鸡吃了蚯蚓后,便被滴虫感染,因此,蚯蚓在传播疾病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03.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不明,主要临床特征是严重贫血、虚弱,不爱运动,呆在鸡舍一角;食欲减退,但饮水过多,排出多量水样便,干燥后变成鲜*色,这是由于肝内胆汁障碍陷于*疸的缘故,系本病特征性病变之一。疾病的病程和死亡率并不固定,有发病2~3天的急性死亡病例,也有能坚持几天到几周的慢性经过病例。该疾病的病死率较高,有时可整群死亡。
04.病变。
病灶仅限于肝及盲肠,其他器官尚无特异性的临床病变。肝表面有大米粒大小至小指头大*白色或蓝褐带绿色重层状纽扣、菊花样坏死斑。大多数这种病变在肝内也会出现。盲肠肥大,肠壁易肥厚,内脏内充满固型或干酪样凝块。此外,还伴有腹膜炎,肠管粘连和腹水的病例。病原虫感染病原虫时,肝脏不能发现异常,仅在盲肠发生病变,不应因肝无病变而否定鸡传染性盲肠肝炎。在HE染色镜检时,盲肠壁上皮至粘膜下层组织之间有伊红染过的圆形组织滴虫原虫。在正常肝组织中,可以看到清晰的灶状坏死部,在病变部位及与正常组织境界附近均可见原虫。肝原虫寄生远少于盲肠壁,慢性经过病例的肝,虽然见病变,但有时无法检出原虫。用HE染色也容易检测到原虫多的情况,但仅有少数,应用PAS染色片,更易检出原虫。
05.诊断
如果有病禽的肝脏表面发现有钮扣状坏死斑和盲肠内腔干酪样凝块,则初步诊断为鸡传染性盲肠肝炎。如果仅在盲肠出现且肝无异常时,就应与盲肠球虫症进行鉴别诊断,并通过盲肠内容物的活体检查,如果发现球虫卵,就很容易发生盲肠球虫症。表现为症状的*色油膏状粪便,在平养鸡舍内不易看到,如将病禽收入笼养或放在鸟笼内,在笼子下放置报纸等,使下盖稍干即可观察。由于盲肠内容物的镜检、组织滴虫原虫的染色性较差,再加上一些常在原虫难以鉴别,无法用于诊断。尽管已采用试管培养法和雏鸡直肠接种法分离原虫,但从诊断技术上讲,并不具有实用性。准确诊断为盲肠及肝组织切片,施以HE和PAS染色,观察滴虫组织是否存在。
06.防治工作。
最大限度地切断感染源是预防的基础。所以最好是用笼养的方法。例如种鸡一定要平养,在水泥地上,定期驱除盲肠虫。盐酸左旋咪唑制剂、四咪唑制剂及吩噻嗪等是常用的驱虫药。应用呋喃唑酮治疗组织滴虫原虫。疗程中应补充维他命K,治疗盲肠出血;补充维生素A,促进盲肠、肝组织的恢复。中成药治疗可以选择*芩、青蒿、地榆、白芍、柴胡各40g,常山80g、甘草20g研成细末,每只鸡1~1.5g,连用5~7天。另外,如投给抗生素,可以抑制二次感染细菌的增殖,达到减轻症状的作用。
07.总结。
因此,如何提高鸡传染性盲肠肝炎的防治效果,是养鸡户在饲养管理工作中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养殖户还应加强对鸡传染性盲肠肝炎的学习和认识,积极做好鸡传染性盲肠肝炎的防治工作,确保养殖经济效益不受损失,促进畜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