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这是一位多发性大肠息肉患者,在我院切除大肠息肉后,因担心得肠癌而向我咨询有关疾病信息。我是这样回复他的:
首先,和大家介绍下患者的疾病信息资料。
患者是以腹胀不适到我院门诊就诊,门诊肠镜检查发现:距肛门约65cm升结肠见一大小约0.8cm×0.8cm表面光滑的隆起型息肉;距肛门约60cm肝曲位置见一大小约0.7cm×0.7cm表面光滑的隆起型息肉;距肛门约58cm横结肠见一大小约0.7cm×0.7cm表面光滑的隆起型息肉;距肛门约54cm横结肠可见一个大小约1.2cn×1.2cm表面光滑的隆起型息肉;距肛门约47cm脾曲结肠可见一个大小约0.7cm×0.7cm表面光滑的隆起型息肉;距肛门约42cm结肠可见一个大小约1.2cm×1.2cm扁平隆起型息肉;距肛门约27cm结肠可见一个大小约0.6cm×0.6cm表面光滑的隆起型息肉。余结直肠部位未见异常。
病理检查
这位患者是位52岁的农民工,身体很壮实,从事建筑行业工作,喜欢肉食,数日必吃肥肉一次,还对人说几天不吃肥肉,工地干活就都没劲。平时屁多且臭,因此,为此事有时而遭到工友们嫌弃。但大小便检查未发现有问题。并且据调查,他们家族中也没有家族性息肉病史与大肠癌病史。他这次内镜切除标本,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是:横结肠息肉管状腺瘤伴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基底切缘未见肿瘤,升结肠、脾曲结肠息肉、降结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均为管状腺瘤。
其次,我们来分析下内镜检查提供给我们的疾病信息。
从内镜下我们发现患者在没有家族肠癌病史与家族性遗传息肉病史,发生广泛的大肠息肉病变,并且还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样息肉。因为患者没有家族遗疾病史,因此,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大肠癌病变是可以排除的,由此可以肯定导致患者出现广泛的大肠息肉病变的致病因素,就是环境致病因素。
肠息肉
从本院医生的病史询问中也得到证实,患者平时有大量高脂肪与红肉进食习惯,而众所周知,过多摄入高脂肪或红肉是导致结直肠癌疾病高发的致癌因素,而患者腺瘤样息肉作为结直肠癌的癌前的产生,自然也与患者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关。近年来研究还发现肠道微生态紊乱也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患者平时屁多且臭的习惯,也正好符合患者这一特点。
还有,患者此次就医是医院看病,本院医生也是从专业角度考虑患者有肠道疾病,而进行了肠镜检查的。而患者目前52岁的年龄,已经是处于大肠发病年龄高峰期了。幸运的是,患者此次因为小病而及时发现结直肠癌的癌前疾病,并得到有效的治疗,从而最大程度避免了结直肠癌病变的发生。并且,由这次检查也让患者得到了医生细致的结直肠癌疾病的防治教育,只要患者能够遵医嘱定期随访与遵医嘱做好致癌因素的预防,相信他得结直肠癌的风险会大大降低。
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检查报告,还告诉我们肠癌的疾病发生与发展信息。
肠癌病变进展过程
从这位患者身上,我们知道,导致肠癌前疾病发病的环境致病因素,是通过长期反复影响导致患者得病的。而环境致病因素,对患者大肠粘膜细胞的影响,不会仅局限于某些部位,比如直肠,而是会几乎影响所有的大肠粘膜细胞,从这位患者几乎所有的结肠部位都有腺瘤样息肉病变,就足于证实这一点。但一般情况下,最浓缩的粪便,自然也是致癌因素浓度最高的,理论上也应该是肠癌发病风险最高的部位,从目前临床上直肠癌几乎占了一半大肠癌,而乙状结肠又是结肠癌中发病最高的部位,也说明了这一点。但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不少患者是以其他部位为大肠癌的首发部位,比如本文的患者就是以横结肠癌前病变最为严重。
另外,从本次患者内镜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患者既有普通的腺瘤样息肉,也伴有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也符合大肠病变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如果患者对病理标本进行基因检测的话,相信专家们还会发现患者不同部位的腺瘤样息肉会有基因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