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种大肠息肉是肠癌前兆,专家提醒不是切除 [复制链接]

1#

医院体检中心

特邀院内各科专家,

为您解读体检报告里的秘密!

如果肠镜检查时

被查出结直肠长了息肉,

相信多数的人都会紧张和纠结!

紧张的是,

这个“不速之客”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呢?

纠结的是,

到底要不要切掉呢?

医院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张益光

为你解答!

什么是大肠息肉?

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张益光表示,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病变的总称,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

肠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肠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做大概而模糊的诊断。病理结果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才能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

哪种肠息肉易发生癌变?

张益光医师表示,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01

⑴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⑵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02

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常见。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机会,是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

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5年。

发现肠息肉,咋办?

发现有肠息肉,一般情况下,必须做活检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

根据肠镜活检的病理结果,如果为腺瘤性息肉,建议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恶化成肠癌。

大肠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内窥镜治疗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

内窥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切除、微波治疗和激光治疗等。内窥镜治疗较为安全,创伤小。

手术治疗

以下情况需要手术治疗:

对于病理检查证实有癌变或疑有癌变;

腺瘤较大;

腺瘤呈广基型;

腺瘤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某一肠段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仅行内窥镜无法切除的大肠腺瘤患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切除大肠息肉=解除警报?

张益光医师提醒,大肠腺瘤治疗后,并不是一劳永逸,还必须定期复查。

低危人群

大肠腺瘤为单发、带蒂(或小于2cm的广基的管状腺瘤)伴有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为低危人群。

治疗后1年复查纤维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加气钡双重对比钡灌肠检查)。若为阴性,则每年需要进行粪隐血试验检查,并每隔3年复查一次。

连续3次阴性者,延长至每5年复查一次,期间每年行粪隐血试验检查。

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高危人群

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者,属高危组:

多发腺瘤;

直径≥2cm;

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

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变者(原位癌或浸润性癌)。

高危组人群治疗后,应3~6个月内复查纤维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加气钡双重对比钡灌肠检查),如为阴性,6~9个月再次复查内窥镜,仍阴性者,1年后再次复查内窥镜。连续2次都阴性者,每隔3年复查一次内镜,期间每年行粪隐血试验检查。

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受邀专家介绍

市中西医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益光

市中西医内镜中心主任,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

擅长:胃肠、胰腺、肝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胃镜、肠镜的操作及镜下治疗。

周三上午

供稿:消化内科张益光、体检中心

编辑:叶娇慧

排版:叶娇慧

审核:周建丽

配图来源:网络

本文由医院宣传统战科编辑发布,如侵权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