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怎么挂号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05703.html息肉泛称人体体表或体内凸起的病灶。皮肤上也有,胃,肠道,胆囊,子宫里也会有,但是彼此不相干,因性质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
因此,只要大肠里头发现凸起物,都可以称为息肉,但并非都跟大肠直肠癌(以下简称大肠癌)有关。
临床上,有可能转变为癌症的,其实是腺瘤性息肉。
所以当你做完胃肠镜,你一定要问清楚到底有没有息肉?
有的话,是何种息肉?那些需要切除?
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息肉:
1、腺瘤性息肉
一般被认知为会逐渐长大并转为大肠癌的息肉,不过其实风险真正高的是进行性腺瘤(晚期腺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指的是有较高风险转变为癌症的腺瘤,也就是那些1公分以上,病理化验后有绒毛成分,高度细胞异型变化(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的腺瘤。
进行性腺瘤大约二十个人才会有一位。不过这只是平均值,一般而言,随着年龄愈大有这类息肉的风险就越大。
至于粪便潜血检查阳性者的机率会提高,平均两个就会有一位有或大或小的腺瘤性息肉。
2、增生性息肉
这种息肉非常常见,但是癌变的风险非常低,常见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成群微小息肉,50岁以上成人几乎将近一半的人会有这种息肉,愈年长愈多,抽烟者也会比较多。
如果在检查中发现这种病灶,切勿恐慌,也不需要常常为此追踪。有一类与增生性息肉十分类似,但是具有癌变可能性的息肉叫做「锯齿状腺瘤」,就必须予以切除。
3、炎症性息肉
这类息肉有时候看起来红红的很吓人,常被误以为是已经癌变的腺瘤性息肉,其实它不太会进展为癌,但是由于血管丰富,偶尔会发生出血,所以有时候医师还是会把它切掉。
这种息肉常见于50岁以下,尚未到大肠癌筛检年龄的年轻族群。
4、青年性(幼年性)息肉
这种息肉多半发生在较年轻的族群,鲜少会癌变,但是跟发炎性息肉一样,有时候也会出血,所以医师也会把它切掉。
5、家族性息肉病(FAP)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即FAP,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以结直肠内生长成百上千枚息肉为主要特征。
若放置不理,几乎%发展成大肠癌,主要由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突变所致,FAP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其癌变率高,而且癌变常不止一处,为多中心。
患者12、13岁时即可出现腺瘤性息肉,20岁时息肉已遍布大肠,如不及时治疗,40岁以前几乎无一例外出现癌变。
目前,FAP一经发现即建议手术治疗。
FAP患者胃肠道内多发的息肉性病变
哪些息肉要割除?
并非所有息肉都是必须切除的。一般而言,腺瘤性息肉是一定要切除的,至于其他息肉是否要切除,就看医师的诊断能力与临场判断。
在某些状况下,部份非肿瘤性息肉在内视镜下看起来像肿瘤性息肉的时候,医师为了不遗留肿瘤性病灶在肠子里面,也会先把息肉切除后,留待病理化验出炉再进行最后诊断。
息肉的大小与数目重要吗?
腺瘤性息肉的大小与数目,与未来再长出类似病灶(腺瘤性息肉),甚至癌的风险是有关系的,也是大肠镜检后进行风险分级非常重要的资讯。在单次大肠镜发现超过三颗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或不论颗数,但有一个进行性腺瘤的人,未来数年内再长出腺瘤性息肉的风险,会高于只有一,两颗小腺瘤或完全没有任何腺瘤性息肉的人,因此必须规律地追踪。
息肉切除后要注意什么?
息肉切除术后需休息3天,一般情况卧床,可下床大小便,每天散步2-3小时,需要强调的是卧床休息,但不代表24小时不下床,长时间卧床可导致静脉血栓并发症。3天后可恢复日常活动。1个月内不能进行负重工作及剧烈运动,避免伤口撕裂、钛夹脱落导致大出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