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次月经中间出血是怎么回事该如何注意和治 [复制链接]

1#

经间期出血,中医病名。是指以氤氲期(即排卵期)周期性出现子宫少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若出血期长,血量增多,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致崩漏。多发于育龄妇女。尤多见于产后或流产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

历史沿革

古代医籍中对本病无专篇记载,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女科·胎前门》引袁了凡云:“天地万生物,必有氤氲之时……”可见古人在明代之前就已经认识到月经周期中有一日是受孕“的候”,即现今所称之“排卵期”。关于此期出血,古人虽无专论,但可参考月经先期、经漏、赤白带下等有关文献。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经间期出血,是中医学的一个术语,即排卵期出血。它是指在月经中期,即排卵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性的阴道出血。

病因

是冲任阴精充实,阴气渐长,由阴盛向阳盛转化的生理阶段。若肾阴不足,脾气虚弱,湿热扰动或瘀血阻遏,使阴阳转化不协调,遂发生本病。常见的病因有肾阴虚、脾气虚、湿热和血瘀。

病机

1.肾阴虚:禀赋不足,天癸未充,或房劳多产伤肾,或思虑过度,欲火偏旺,以致肾阴偏虚,虚火耗阴,精亏血损,于氤氲之时,阳气内动,虚火与阳气相搏,损伤阴络,冲任不固,因而阴道出血。若阴虚日久损耗阳气,阳气不足,统摄无权,血海不固,以致出血反复发作。

2.湿热:常因情怀不畅,肝气郁结,克伐脾胃,不能化水谷之精微以生精血,反聚而生湿,下趋任带二脉,蕴而生热。复加经间阳气内动,引动内蕴之湿热,热扰冲任子宫,以致出血。

3.血瘀:体质素弱,复因经产留瘀,瘀阻胞络,或因七情内伤,气滞冲任,久而成瘀,值氤氲之时,阳气内动,血瘀与之相搏,瘀伤血络,血不循经,以致出血。

针灸法:耳针疗法:取子宫、盆腔、屏间、肝、脾、肾、附件、脑,2~3穴/次。

临床表现

两次月经中间,约在周期的第12-16天出现规律性的少量阴道出血,出血持续2-3日或数日,可伴有腰酸,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乳胀,白带增多,质地透明如蛋清样,或赤白带下。

诊断依据

1.多见于育龄妇女。尤多见于产后或流产后。

2.周期性经间期出血,血量甚少,或表现为白带挟血,伴轻微腰腹痛。

3.月经周期正常,妇科检查无特殊异常。

4.基础体温测定显示,低高温相交替时出现少量阴道出血。

病证鉴别

1.月经先期月经先期的出血时间非经间期,个别也有恰在经间期这一时间段出现周期提前,经量正常或时多时少,基础体温由高温下降呈低温开始时出血;而经间期出血较月经量少,出血时间规律地发生于基础体温低高温交替时,发生出血。

2.月经过少月经过少周期尚正常,仅量少,甚或点滴而下;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两次月经的中间时期。

3.赤带赤带排出无周期性,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可有接触性出血史,妇科检查常见宫颈糜烂、赘生物或子宫、附件区压痛明显;经间期出血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2-3天可自行停止。

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1.妇科检查:宫颈黏液透明呈拉丝状夹有血丝或有赤白带下。

2.辅助检查:测量基础体温,多见高、低温相交替时出血,当基础体温升高,出血停止,亦有高相时继续出血;此期血中雌、孕激素测定水平偏低。

辩证要点

本病以发生在排卵期有周期性的少量子宫出血为辨证要点,进行分析则更为准确。

治疗原则(要点)

治疗以调摄冲任阴阳平衡为大法,选用滋肾阴、补脾气、利湿热或消瘀血之方药随证治之。

症治分类

1.肾阴虚

症状: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少量出血或稍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腰酸,夜寐不宁,五心烦热,小便困难,尿色*,舌体偏小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代表方:两地汤合二至丸。

常用中药: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女贞子、旱莲草。

加减:若阴虚及阳或阴阳两虚,症见经间期出血量稍多,色淡红,无血块,头昏腰酸,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尿频,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治宜益肾助阳,固摄止血。方用大补元煎加减。

2.湿热证

症状: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出血量稍多,色深红,质黏腻,无血块,平时带下量多色*,小腹时痛,神疲乏力,骨节酸楚,胸闷烦躁,口苦咽干,纳呆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腻,脉细弦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固冲止血。

代表方: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常用中药:当归、白芍、生地*、丹皮、*柏、牛膝、制香附、黑豆、阿胶、红枣。

加减:出血多时,宜去牛膝、当归,加侧柏叶、荆芥炭;带下多则加马齿苋、椿根皮;湿盛加苡仁、苍术等。

3.血瘀证

症状: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少不一,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胸闷烦躁,舌质紫或有紫斑,脉细弦。

治法:化瘀止血。

代表方: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常用中药:生地*、大*、赤芍、丹皮、归尾、枳壳、桃仁、龟甲。

加减:若出血偏多时,宜去赤芍、当归,加失笑散;少腹痛甚则加延胡索、香附;夹湿热者,加薏苡仁、红藤、败酱草、延胡索;兼脾虚去生地、桃仁、大*,加木香、陈皮、砂仁;兼肾虚加川断、寄生、山药、菟丝子。

转归预后

经间期出血,由于阴精的不足,难以达到充盛,氤氲之时,重阴转阳,转化不顺利,影响子宫、冲任固藏,故出现经间期出血,阳气不能恢复则出血可延续到经前期;反复出血,病情缠绵者,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月经周期紊乱,月经淋漓不尽,甚或崩漏、不孕症等。

预防调护

1.出血期间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外阴局部清洁,严禁性生活,防止感染。

3.饮食宜清淡且富有营养,忌食油腻、辛辣、燥热的食物。

4.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加强体质锻炼。

临证备要

经间期是继经后期,阴分充实,重阴转阳,阳气萌发,氤氲之状骤盛,排卵到来的重要转化期,与排泻月经不一样。因而,生理特点表现出分泌较多量的白色透明状的黏液,即生理性带下增多。若此期排出血液,可能有以下的原因:首先阴精不足,重阴不及。正常情况下经间期重阴必阳,若重阴有所不足,转化就不太顺利,子宫血海的固藏受到一定影响,故排卵的同时见有出血;其次,阴精较前更虚,不仅滋长缓慢,而且不能持续高涨,以致经后期延长,转化时阴阳交接不利,因此,出现反复出血;而且阴长至重不及,君相之火偏旺,如有心肝郁火,得阳气内动,其火益炽,旺则迫血伤络,络损血溢,故常致经间期反复出血;若阴虚日久,易损及阳气,因此转化时,一方面转化不利,另一方面阳气不足,不能行其统藏血液之职,故亦见此期出血。除此,在阴虚的病变过程中,常常有兼夹湿热、血瘀者,将更加引起阴阳转化不顺利,导致这一时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如果仅见点滴,1-2天即净,且偶见1-2次于月经周期中间出现者,病情尚轻;但如出血稍多,时间稍长,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已经影响BBT高温相,或者检验雌激素水平不能与周期后移相同步增长者,病情较重,均宜进行积极调治。

经间期出血的治疗,其重要意义并不在于止血,而是经后期尚未出血之前,以预防为主。当进入此期后,在于促进重阴转阳的顺利转化,亦即是促进顺利排卵,保证月经周期的正常规律。经常采用以下的方法:(1)血中养阴,结合补阳。补养肾阴,主要使“天癸至”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女子以血为主,天癸阴精亦与血有关。提高阴精水平,使之达到排卵的要求,首先与补血相结合,以补血药为基础,如《傅青主女科》养精种玉汤等,其以四物汤为基础,去川芎之辛温,加山萸肉之酸涩而成,补血还包含着血肉有情之意,补养天癸,应选择血肉有情之品为佳,如在归芍地*汤方中加入鳖甲、紫河车等。其次与补阳相结合,治阴不忘阳,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在补阴方药中加入川断、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锁阳、*忘阳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在补阴方药中加入川断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锁阳*芪、*参等1-3味,阴阳互根,有利于阴精的恢复和提高。此外,经间期加入补阴等量的补阳药。如鹿角片、紫石英、蛇床子等,亦有利于重阴转阳的变化,所谓阳主动,动则精化为气,氤氲之状呈现,转化亦开始。(2)活血以促转化,止血以固冲任。经间期出血不同于其他出血病证,因为出血是由阴转化为阳时所带来的,活血化瘀的方法,之所以有着促排卵的作用,就是推动阴精转化为阳气,使欲转不能达到转化加快。或以温阳促转化的方法,来促排卵的意义与之相同,必须在阴精有一定的基础而尚嫌不足的情况下,始能生效。但是临证亦确有用活血化瘀药后出血增多,影响转化者,或者少数阴虚者及有其他疾病合并易出血者,不得不与止血固冲药合用。前人在调治奇经方药中以通涩并施之法,如茜草、乌贼骨合用,《傅青主女科》之逐瘀止血汤中龟甲、大*同用。(3)疏导心肝,解郁清火。临证中常见一些大龄未婚女子的经间期出血证,常反复发作,与心肝郁火有关。治疗宜清心肝之火,解忧郁,首在疏导,心理和药物疗法合而治之,并佐以滋阴养血助阳等药物,方药选丹栀逍遥散,加入*连、莲子心、黛灯心、炒枣仁、青龙齿等宁心安神之品,配合心理疏导,可获取较好的临床效果。(4)利湿祛浊,有助转化。在经间期出血病人中,有部分患者,由于湿浊偏甚,蕴阻于胞脉、冲任之间,经间期重阴必阳的转化,阴精处于重的高水平,津液水分随着阴精的高涨而增多,不利于阴转化为阳,湿蕴较甚,势必阻遏转化时气血的流畅,另一方面湿甚易化热。湿热蒸腾,损伤胞脉、胞络,导致这一时期的出血。

文献摘要

《傅青主女科·带下》:“妇人有带下而色红,似血非血,淋沥不断,所谓赤带也。夫赤带亦湿病,湿是土之气,宜见*白之色,今不见*白而见赤者,火热故也。……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皆由脾气受伤,运化无力,湿热之气,随气下陷,同血俱下,所以似血非血之形象现于其色也。其实血与湿不能两分,世人以赤带属之心火误矣。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则庶几可愈。方用清肝止淋汤。”

医案选读

《刘奉五妇科经验》:李某,女,24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年12月25日。主诉:阴道少量出血已3天。现病史:近3月来时值月经中期,阴道有少量出血。医院诊断为排卵期出血。经前半个月即感外阴明显瘙痒,口干渴,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前腹痛,行经第一天腹痛较为剧烈,会阴及肛门部发胀。舌象:舌尖红,苔薄*。脉象:弦滑。西医论断:排卵期出血。中医辨证:湿热下注,热伤血络。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方药:瞿麦12g,萹蓄9g,木通3g,车前子9g(包),赤白芍各3g,萆薢12g,延胡索6g,川楝子9g,*芩6g,柴胡3g,荆芥穗4.5g。治疗经过:本方共服4剂,阴道出血已止。以后随访观察,未再发现月经中期出血现象。

图片

张胜兵本人第五个

张胜兵私人助理电话/

特别说明:张胜兵有五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