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学科联合成功救治小肠出血患者 [复制链接]

1#

近日,我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一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

“王主任判断真准,小肠间质瘤距离屈氏韧带厘米。”当晚八时许,刚下手术台的胃肠外科副主任李文斌给介入治疗科主任王耀普发来了一条术后反馈的信息,至此,又一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依托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

乍暖还寒的3月初,医院消化内科病房收治了一名疑难危重的老年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一周内反复大量便血,并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在外院住院治疗1周,输注浓缩红细胞数十个单位,化验血红蛋白最低40g/L,1次胃镜及2次腹部CT均未找到出血部位,外院医生随即建议转入医院继续治疗。

入院后,患者稍有活动即大量便血,遂由消化内科转入ICU病房继续治疗,在消化内镜室行急诊胃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出血,肠镜检查:回肠末端10cm及以下可见大量咖啡色血液潴留,未发现出血病灶,排除了大肠及上消化道出血可能,考虑为小肠出血,缩小了出血范围。

急诊胃镜:未见明显出血

急诊肠镜:回肠末端及以下消化道可见大量咖啡色液体潴留

为进一步查找出血原因,ICU主任李宝山和消化内科副主任杨敏紧急联系介入治疗科主任王耀普会诊。王耀普会诊后建议立即明确出血部位,遂带领介入治疗科团队紧急行腹腔动脉造影术。

医院介入治疗团队

患者命系瞬息,病情危重,如何快速精准找到大出血患者的责任血管是介入手术中难度最高的环节之一,这不仅考验影像检查的辨知能力,更有赖于介入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抢救过程中,越抵近责任血管,栓塞效果越好,损伤越小,越能减少侧支循环形成的机会,大大降低复发出血的几率。

急诊腹腔动脉造影术:空肠中段可见一类圆形肿瘤样染色,血供丰富,大小约3.5cm*3.5cm,肠系上动脉空肠动脉分支参与供血,考虑小肠间质瘤出血可能,出血原因及出血部位已基本明确,术中生命体征尚平稳,有外科手术指征。

看来只有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挽救患者生命。王耀普立即联系胃肠外科李文斌。当时已是下班时间,但李文医院,带领团队开展急诊手术,因为有了前期DSA的指引,很快在距屈氏韧带约cm小肠肠腔内发现大小约3*3cm的肿物,考虑为小肠间质瘤,遂立即行小肠肿物切除术。术后患者复查血红蛋白已升至81g/L,生命体征平稳,目前已平稳出院。

术后病理证实为:小肠间质瘤

又一场多学科联合的救治工作顺利完成,全程紧张有序,配合默契,终使命悬一线的患者重获新生。术后患者及家属非常感动与惊喜,因为在患者多次大量便血的时候他们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没想到结局会如此完满。这样的场景在介入治疗科几乎每周都会上演,对于科室人员和每个患者来说都是一次蜕变和新生。

介入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抢救大出血患者方面,有着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无可比拟的优势。在DSA(飞利浦FD20大型数字平板数字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介入导管可以到达全身各部位血管,经造影快速确定出血位置,进而精确栓塞出血责任血管达到止血目的,即使无法进行栓塞,也可为外科医生精准导航,为外科手术节省大量的时间,并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脏器功能。

图文/王博

编辑/周怡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