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全其美》是一本由[美]梅尔·梅洛著作,宝琴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0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全其美》读后感(一):比较有文采 其实说起来我本人看这本书的时间还是蛮早的,因为高中时与一个文青范儿的朋友 了和他保持共同的话题,所以读了大量这样的文学作品,而我当时读的第一本就是这本书,也算是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非常精彩 ,非常好, 很多人的阅读水平适合读这些的文字情节,欣赏水平特别达标…包括某些评论 其实说起来我本人看这本书的时间还是蛮早的,因为高中时与一个文青范儿的朋友 了和他保持共同的话题,所以读了大量这样的文学作品,而我当时读的第一本就是这本书,也算是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非常精彩 ,非常好, 很多人的阅读水平适合读这些的文字情节,欣赏水平特别达标…包括某些评论 《两全其美》读后感(二):平淡而真实 在现今这个社会里,总是不能忘记,自己真是的生活,体悟内心感受很重要,去思考和理解,平淡中带来的生活,去真真切切的接纳自己,去努力用心的生活,到那时,所有的选择就不会再为难我们,因为我们懂得去分析和评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所谓的两全其美,也就是勇敢的做自己内心坚持的东西。生活其实很美,就像阿信唱的。 活着不多不少 幸福刚好够用 活着其实很好 在吃一颗苹果。 《两全其美》读后感(三):《两全其美》真好看 仍记得读完第一个故事后如梦初醒的实感,尔后便慢慢习惯了一个个戛然而止的收尾。阅读本书的过程就如同荡秋千,荡着荡着就习惯飘的感觉了。 我也曾为心中的贝丝?特维斯不辞辛苦又徒劳而返,也曾因杰克或雷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或许,待他日有了心仪之人,我会成为爱丽丝吗?待为人父母,我会成为艾伦吗?待叶脉飞上额头,我会是利利安娜吗? 这些故事发生在蒙大拿,也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这就是生活——人们时常觉得它揣摩不透,正如无人能看透一条能量无穷、生生不息的活水。而那些细腻渺小甚至孱弱的个人情感,正时时悄然消解于日夜、聚散、悲欢、生死之中。 人们等待花开,等待希冀,等待钱包的充实,等待欲望的释放,也等待爱人的回眸,等待父兄的赞许,等待子女的停留,还等待着现实与幻想的平衡或双收——等待着“两全其美”。这就好比等待戈多,它或许会来,或许不来。或许明天就来,或许永远都不会来。我们总相信它会来——尽管它仍然没有出现。 而且短篇真的超好读啊 《两全其美》读后感(四):与其两全其美 不知自足常乐 历时一周,用碎片化的时间读完了《两全其美》,这是我第一次读短片小说集,怎么说呢,感慨颇深。 全书共讲述了十一个故事,这十一个故事都是独立的,每个故事都很平淡,但每个故事读完后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无论是是那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百般失落的老人,暗恋那个女孩的农场青年,出轨后在妻子和新欢中纠结的丈夫,遇到旧爱却不能与之在一起的老人,与亲弟弟格格不入的哥哥,努力寻找杀害自己孩子凶手的律师…这里的每个看似与自己无关的故事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让人心中为之一振。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则是那个农场青年遇到法学院毕业的女学生,由于自卑不敢表达自己对女生的喜爱之情。像这种暗恋的故事有很多,我想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过暗恋的经历,大多是一种感受,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但是作者把这个青年的自卑和小心翼翼描写的淋漓尽致,文笔细腻,可以想象出那种画面感。 再则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那个面临丈夫出轨自己朋友,感到无助用孩子挽留丈夫的妻子,他们在大雪纷飞的气候里,用欢快的两步舞送走了第三者。这个故事和现代社会一些现象达成了共鸣。现代社会婚姻里男性出轨率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出轨的男士即便出轨也不愿离婚,更很少抛弃自己的孩子。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人生中的各种选择,我们辗转反侧,我们犹豫不决,终究是因为我们太贪心,因为我们想要两全其美。 但现实社会中就是会面临很多非A即B的选择,两全其美是一种愿望,我想除了明确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外,我们也应该学习知足常乐。 《两全其美》读后感(五):译后记 第一次知道梅里·梅洛的这本小说集《Both Ways Is The Only Way I Want It》,是看到了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劳拉·邓恩和米歇尔·威廉姆斯要一同出演小说改编版电影《某种女人》(Certain Women)的消息。作为一个忠实的原著*和电影爱好者,通常我在看到有喜欢的演员出演新电影,又是改编自小说时,我都会第一时间看完原著。《两全其美》也是一样。我的kindle里存着很多几乎没有打开过的短篇小说集,一开始,《两全其美》我只看完了第一个故事,因为我总觉得短篇小说是更耗时间的,需要看完一篇完整的故事才能停下来,但我却很难找到合适的时间段去恰好读完一个个短篇故事。后来,直到《某种女人》的预告片出来之后,我发现电影里我唯一看过的这篇《贝丝·特维斯》中,切特·莫兰这个人物从男性改成了女性,这个改动更符合我对这个故事的共情。我有过同样的暗恋经历,可能是与对方一起吃饭时明明很饿却不敢吃,可能是走了很远的路只为了见对方一面,可能只是刻意去制造一个偶遇的场合。在导演凯莉·雷查德的镜头下,有些回忆又变得栩栩如生起来。 预告片出来的时候,我正在做一个自己非常不喜欢的节目制片工作,每天在影棚里耗上一整天,光是干等着嘉宾化好妆,可能就要浪费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于是我在节目录制的现场,坐在角落里把《两全其美》找出来看,并且把《贝丝·特维斯》这个故事翻译(初稿在这里)了出来。我当时也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境地,辞掉这份工作我可能会更开心,但却又不知道辞职之后有什么选择。和《两全其美》每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我想要做到两全其美,又担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但我仍然只读完了《贝丝·特维斯》,这个故事对我太重要了,以至于电影出来的时候,我担心视觉化的呈现反而会低于我的预期,所以我连电影都没有勇气看。直到两年之后,因为翻译过《贝丝·特维斯》这个故事,编辑联系我翻译《两全其美》这本书,我才认真读完了整本小说集。巧的是,当时我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准备暂时中断学业回国,但因为签证和其他种种原因,我要在布鲁塞尔继续待两个月。我原本每天窝在房间里,看看美剧,和朋友打打游戏,偶尔接几个翻译的活来打发时间,同时质疑着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重读和翻译《两全其美》,让我的质疑消失了。 《两全其美》的书名来自于A·R·阿曼斯的短诗《马上》(Coming Right Up):“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我却想两全其美”(One can’t have it both ways, and both ways is the only way I want it)。在书中的十一篇故事里,通常的设定是丈夫想要同时留住妻子和情人,但也有小孩子为母亲的情人和他的儿子的离去而后悔万分,也有两个兄弟之间为了自尊和成功的“竞争”,也有父亲与杀死自己女儿的凶手的女朋友的对话…… 梅里·梅洛的笔法是极为克制的,她把大多数笔墨放在人物之外,写蒙大拿州的环境,写人物看到的景色,写他们所处的环境,以此烘托出人物格外敏锐的观察力。她笔下的人物似乎都是非常有想法的,他们虽然面临着选择和转折,但好似确定自己走的路是正确的。或者换句话说,他们自责又懦弱,但却用不那么直接的方式表露出来,反而更能展示出来人物在面临“鱼和熊掌”是想要“两全其美”的心态。人物之间哪怕在面对冲突的时候,都不会直接爆发出争吵,梅里·梅洛选择用一种冷静又平静的笔法去表现情绪,让所有的纠结隐藏在字斟句酌之间,更容易让读者去代入和共情。 我第一遍通读完《两全其美》之后,想到的问题是这究竟算不算是“女性小说”。十一篇故事里有八篇实际都是从男性的视角去写女性的,比如《贝丝·特维斯》从牧马人的角度去写他偶然间碰到的女老师;《间谍的故事》、《女朋友》、《阿古斯丁》从父亲的角度去写女儿(们);《利利安娜》从孙子的角度去写“去世”的祖母;《可爱的丽塔》从男性的角度去写朋友的女朋友;《孩子们》从丈夫的角度去写妻子和情人;《圣诞树》则是从男性的角度去写他和妻子、女儿、情人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的三篇故事是我概念里“女性小说”应该有的女性视角:《青涩的成熟》从小女孩的角度去讲她的情窦初开、友谊和成长;《两步舞》是以情人的身份和对方的妻子“对峙”;《九岁》是从小女孩的角度写她母亲的感情、写她自己面对友谊和离别时的情绪。《两全其美》究竟算不算是“女性小说”,我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但也许有时候,换一个角度去审视一段关系,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看法,就像美剧《婚外情事》,夫妻双方对同一个事件的态度和印象甚至可以有着天壤之别。 《两全其美》描述的是生活中最为普通常见的场景和事件,正因为它们普遍,所以更生活化,但梅里·梅洛把它们放在极为戏剧化的设定之中,却不一定给出解决办法,也不会轰轰烈烈地放大其中戏剧化的成分,就像故事发生的蒙大拿州的天气一样。因此阅读起来,读者既会觉得这些故事熟悉,也会觉得意外和陌生。 用这本书中《女朋友》里梅里·梅洛自己的句子来总结就是:“故事有着开端、发展和结尾,也有起因和后果。” 感谢赵卓编辑联系我翻译这本小说集,并细心校对,指出我在翻译中的疏忽和错误,也让我从最喜欢的虚构小说类型另外找到了翻译的乐趣。也感谢宝琴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各位工作人员对此书出版做出的努力。 感谢我妈妈在我翻译的时候,忍受我不断问“这个词怎么说比较好”,“这个意思用什么词更贴切”,也感谢其他家人和朋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如果她没有参演这本书的电影版《某种女人》,我也不会想把第一个故事翻出来,也不会有机会翻译这本小说,并让更多的人看到《两全其美》中的这些故事。 感谢我初中和高中的英语老师张老师、李老师,如果没有你们的启蒙和教导,我永远不会把英语和翻译变成爱好和工作。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有勇气开一夜的车只为见暗恋的人一面,却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李思璟 2019年8月27日,写于布鲁塞尔机场。 2019年5月5日修改于北京。 《两全其美》读后感(六):《两全其美》:平凡日常里弥漫的硝烟 平日喜欢看电影,我超爱凯莉·雷查德,特别是《米克的近路》,那是一部反类型的杰作:传统西部片中由男性主导的暴力性景观,转化为女性的沉默、忍耐和长途跋涉……雷查德拒绝了戏剧性,拒绝观众的眼光,转而向生活本身的真实性靠拢,以剧中女性的视角,塑成一个更为完整的世界。 所以,当我看到她的新作《某种女人》时,就连忙下载来看,它同样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秉持了雷查德一贯的理念,而且比之《米克的近路》,叙述当代生活的《某种女人》更为平淡。在缓慢的、静静流淌的时间底下,是强烈到无以复加的情绪。如果说,大多数电影是外向型的,那么雷查德的电影则在内向的程度上做到了极致。 影片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牧场女孩。她对一位偶然遇到的年轻女老师暗生情愫,但没有告白,而是选择去把这段感情遗忘……雷查德把牧场女孩的情愫,表现得隐晦而压抑,同周遭空虚冷清的环境相当益彰。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故事,原来改编自美国女作家梅尔·梅洛的小说集《两全其美》中的第一篇。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人已经把它翻译出来。于是,迫不及待地在电脑屏幕上就把它读完。 尽管才看过电影,但它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或许说“打动”还不合适,那是触及灵*的震颤,是那种让我们不仅想到雪,想到农场和山脉,也能想到无限的时间和星空的感觉。同那些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一样,它仿佛把我抛进了一个异世界。 当然,这篇名为《贝丝·特维斯》(那个年轻女老师的名字)的故事,同乔伊斯的《死者》、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完全不一样——它是一篇如此朴实的小说,朴实到作者都不忍心去说一句深刻的、晦涩的、超出经验的言外之意,朴实到她要以一种流水账式的文风,将一个小人物微不足道的故事不含太多感情地娓娓道来。 但那种震颤如此强烈而真实。所以,当我看到《两全其美》的中文版上市了,就第一时间买来。 将《贝丝·特维斯》之外的故事一口气读完,我有些措手不及。感动之余,还有些疑惑:梅洛为什么要写如此简单、甚至简单到有点过分的小说? 比如《两步舞》,一篇只有三个人物的独幕剧:丈夫、妻子和情人的半个下午。而且,故事似乎刚要开始,就戛然而止了。生活还是以前的状态,丝毫没有变化,它仿佛是从日常里随意截取的一段——但是,从一句句或有意、或无意的对话里,作为读者的我们知晓了一切。而故事中的人物,却被爱情、怀疑、嫉妒、暧昧包裹着,无法看清真相。 第一次读时,我感觉它仓促、简单,甚至有点粗糙。但实际上,《两步舞》后来成了我最喜欢的一篇。 而且,我渐渐发现,梅洛近乎白描的简单,也正是她的高明之处。她不是沉浸在强烈感情漩涡里的通俗爱情小说家,同凯莉·雷查德一样,她也不喜欢创造过于直白的戏剧冲突,而犹如一个细致入微的心理学家,拿着显微镜,缓缓扫过日常的生活。 况且,她太平和了,即使是再关键的点,她也往往会一笔掠过。 这就像生活本身,很多不被我们注意的时刻,都有其暧昧、混沌,在暧昧中,蕴含着复杂,甚至也能包裹长远未来里的所有答案。 比如,还是《两步舞》。结尾的时候,丈夫和妻子跳起了属于他们的“两步舞”,而情人默默地离开……这仅仅是一个表面化的情节?或者有其象征意义,是对三人关系的隐喻?梅洛没有给出答案。 谜团随处可见。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个谜团中。 《两全其美》中的很多人也都在怀疑:妻子怀疑丈夫出轨、女儿怀疑父亲是否将她故意丢下、孙子怀疑祖母是否爱自己……恰恰是这些最亲密的关系间,有着最为严重的隔阂。 巴别塔的神话里,因为语言不通,所以人会有隔阂。不,并、不一定是这样,恰恰相反,有时候正是因为语言相通,人才有更深的隔阂。 因为,语言和行为有时是一种假象。或者说,它有着多样的含义。《两步舞》中,妻子和情人听到的是同一句话,但其含义截然不同。也可能,正是因为丈夫和妻子共享了一段只属于他们的语言——“两步舞”,情人才感觉自己被排斥在外……《孩子们》里,那个出轨的丈夫干脆就希望自己能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它在女孩听来是一个意思,在他的家人听来则是另一种意思。语言和行为上的模糊,是一种比语言不通要深得多的隔阂。 不过,生活的暧昧复杂不仅限于此。威廉·詹姆士的年代,就试图以另一种方式说明人的复杂:我们是因为哭泣而难过,而不是因为难过而哭泣。也就是说,是身体的变化,塑成了人的情绪,而非相反。我们暂且不论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但他显然尝试将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甚至已经对其误解的词语,再度回溯到源头地带。 比如,“爱”是一个无比复杂的感受,是一个人全部身心的存在方式,它势必同嫉妒、迟疑、自卑、困惑、心房的颤动、血液的汹涌息息相关,但我们将其划定为一个简单的概念。当我们把它当做一个概念,它非此即彼。但当我们回到它的本源,却能发现它的更多面相。整本书中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我却想两全其美”(One can’t have it both ways, and both ways is the only way I want it)的真正含义,不是别的,就在于此。丈夫是被情人吸引,但他同样也是真诚地眷恋着妻子。梅洛笔下人物的种种关系,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肤浅——恰如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波澜不惊。 这一暧昧,也影响到梅洛对书中人物的态度。同很多的女性作家不同,梅洛从来不会对某人或者某事轻易地施加评判。我们很难说书中的哪个人物算得上是恶人——甚至在《女朋友》里,梅洛对失去了女儿的父亲,以及对杀人凶手的态度,都很难说得上是有所褒贬。有人把这种态度归结为梅洛的温柔天性——但我宁愿相信这是她的哲学使然。 不过至少在一点上,梅洛还是不吝惜讽刺的。《可爱的丽塔》是整本集子中比较独特的一篇,也是最为精彩的故事之一。其中的资本家形象,基本与可爱无缘。还有,这是一篇细节上非常丰富、立意极为巧妙的小说——即使我们第一遍读它时,或许不能轻易地发现。它使用了各式各样的对位,把不同的时空和人物巧妙地嵌合在一起,形成了过去与现在,此处与彼处、男性与女性、父母和子女、朋友和恋人、资方与雇工、核电站与河流、现代化与田园时代,甚至鱼与鸟的遥相呼应。而梅洛的一大特色,就是将技巧尽力地隐藏,以再自然不过、仿佛悄悄话一般的口吻,将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小事的真相,揭示出来。 有些二流的小说家会把新奇的妙想和诡计竭尽全力地展现出来,梅洛显然不在他们之列。《贝丝·特维斯》有着音乐一般的结构,一个重复的、不断上扬的旋律慢慢消散,最后归于寂静。《两步舞》《孩子们》《女朋友》,都是在最狭小的空间里(厨房、度假屋、酒店房间),如手术刀一般精准地剖开人物的内心,在当下的一个点上,就包含了久远的过去,甚至未来。或许《两步舞》中的三角关系尚不够错综复杂,于是梅洛又写了《圣诞树》:圣诞夜的路上,夫妻俩接收了一对名叫“邦尼和克莱德”(与历史上那对著名的雌雄大盗同名)的搭车客,四个人之间的关系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并最终演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九岁》可能是整本书中最为“女性主义”的一篇了,同《贝丝·特维斯》《可爱的丽塔》《奥古斯丁》等一样,它同样安排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那个懵懂的、情窦初开的九岁的小女孩是叙事的主人公,但她的单亲母亲,那个受伤的“女权主义者”,才是真正的主角。 而且,还有环境:那些山脉、牧场、大雪、单调的路边景观、奶牛、温和的马、夏日阳光浅浅的河流以及冬天夜里结冰的河流——这些事情发生在蒙大拿,实在再合适不过。但它们又不会仅仅在蒙大拿上演。每个人物,从情窦初开的少年到嫉妒的妻子,我们或许都能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丝自己、或者身边其他人的影子——然后,我们会去试着理解他们,并找到想要的答案。 《两全其美》读后感(七):关键词:《两全其美》 《两全其美》是一只有着一千层皮的橘子,是在月光里呈现无数种颜色的晶体,是沉积岩,是原始而荒凉的湖泊,寂静的表面下,潜藏了很多秘密。 我们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去读它,每一次,都能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这些故事在我们的心里会投下了一段涟漪,它无限扩散,寻寻觅觅,直抵那些幽深晦暗的角落。 不过尽管有着繁复的层次和内涵,但首先,《两全其美》的所有故事,都是有关于人类的情感。 情感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我却想两全其美”。书中的每一个主人公,都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要奋不顾身。但这时,或者是无情的现实,或者是责任,或者仅仅是对未来的惶恐,都冲出来扼住了他们的咽喉。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类不会仅凭感觉行事。出轨的丈夫试图离家,但面对妻子的温柔乡和儿女的恨意,他只能在一片星空下,幻想着“两全其美”的生活。牧马的少年开了一整夜的车去见他的心上人,却只能发现自己同她的世界完全不同。 《两全其美》中有着各式的感情:懵懂的爱情和变质的爱情,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嫉妒,女儿对父亲的抱怨……如同现实一样,任何一种感情不可能是纯粹、单一的,它更像一个迷宫,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将它认识清楚、找到出口。它隐秘、复杂,在内部形成反复拉扯的空间:比如强烈的暗恋也时刻同怯懦、担心交织在一起。它是一个情绪的共同体,是人整
治疗青少年白癜风体性的、复杂难解的存在方式,而不是那个简简单单的名词。 家庭 家庭是一个社群最小的单位,也是梅尔·梅洛小说的基础。丈夫和妻子,父母和子女,孙子和祖母,哥哥和弟弟……《两全其美》试图探讨这些家庭关系中更加微妙的一面。 《间谍的故事》中,那对争执了半辈子的兄弟,在一次搏斗之后,突然意识到“他们兄弟俩就像是尾巴被绑在一起的两条狗,一方移动必然会对另一方产生反作用力,没有一分钟能逃过彼此的束缚。” 丈夫与妻子之间也往往如此,他们像是一对心知肚明但绝不表露心迹的同盟,在家庭的舞台上演些貌合神离的戏份。(《两步舞》《孩子们》《圣诞树》) 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是贯穿了整本书,《贝丝·特维斯》中的父母:母亲是有着四分之三夏安血统的印第安人,时时刻刻为患病的儿子担心,父亲则是一个顽固的爱尔兰人。就算并没有真正地出现,但他们的影响却铺满了整篇故事。 《可爱的丽塔》以父母的相继去世开篇,一场场的葬礼在他脸上“蒙了一层雾,在他的齿间布满砂砾。”这不是随意的安排,梅尔·梅洛有意识地将斯蒂芬同过去的纽带一一斩断。不仅仅是他的父母,阿西的母亲和弟弟,还有丽塔的父亲,一起塑成了独立于故事之外的一个新的空间,同斯蒂芬生活的现实世界遥遥相望。 在所有这些故事里,家庭与其说变作了舞台,不如说成为了战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包括:卧室、厨房、车厢、花园,以及屋顶。一个极端的例子发生在《两步舞》里,这是一个只有一个场景、三个人的独幕剧:妻子、丈夫,以及情人。妻子对发生的事情一知半解,而丈夫和情人则用自己的方式做戏。因此,这篇紧凑的小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效果:每个人说出口的话语,在不同的人听来,都有了各不相同的含义。 蒙大拿、小镇 故事大多发生在蒙大拿的小城,它不仅仅是环境背景,而本身就是叙事的共谋。蒙大拿是一个寒冷的州,往往在九月份就下起大雪。人物的情感随时同这种萧瑟的环境相互反应。 《两步舞》中,作为外来人的娜奥米,“心想自己永远不会习惯不上锁的房屋,也不会习惯九月的大雪。她觉得这一切发生的原因,都可以归咎于这里的生活实在没有真实感。” 《贝丝·特维斯》里,地点成为了无法跨越的沟壑,成为比人物的身份、种族更为重要的关键。那个开了一夜车去见她的牧马少年,只是发现“她生活的世界和他完全不同。坐飞机飞去法国或夏威夷所需的时间,都比开车来这里要短。她的世界由律师、市中心和山脉组成,而他的世界充斥着早晨会饿的马匹和在大雪中等待的奶牛,而他需要开十个小时的车才能回去喂它们。” 而那些离开蒙大拿,去往一个更为发达、开放的外地的年轻人,蒙大拿的过去始终在他们眼前飘荡,仿佛一个幽灵。《青涩的成熟》中去外地上学的女孩,她想着纽约,想着未来,想着那个更为热情的世界,但她还在“想象父亲在黑暗的冬夜里独自吃晚餐,没有人和他聊天。她想起自己曾和凯莉·蒂门斯和其他朋友在高中校园里一起大笑,想起学校里一排排的储物柜和反射在明亮地板上的灯光。她想起学校清洁工常用的粉色洗涤剂,她每天早晨进学校都能闻到那种味道。她想起体育馆女生浴室里的洗发水罐,上面写着‘蒙大拿洗漱用品’。” 与之对照的是《可爱的丽塔》中康涅狄格州的斯蒂芬,他终于卖掉了童年的房子,去了弗罗里达。他感到一种宽慰,因为那里没什么事情和他有关:“街上没有他和阿西一起消磨时间的地方,也没有他小学时骑自行车的小路,也没什么能让他回忆起去世的父母,甚至连这里的老人都比他父母的年纪大。他知道自己和这里没有任何联系,他觉得应该为此难过,而实际上他感受到了自由。因为这里的河不属于他,河里的鱼也不属于他。” 而且,只有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社群里,有些故事才可能发生。《孩子们》里的那个父亲,与多年前他孩子的游泳教练偷偷约会。而他的情人是镇上每个人谈论的对象。甚至他的妻子都提起了她……小城镇有如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每个人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关系联系在了一起,只要迈一下腿,整张网可能都会为之颤动。这在适合“隐身”、只有陌生人的都市完全不同。 女性、男性 《两全其美》中有很多出彩的男性,甚至绝大多数故事,都是通过男性的视角讲述出来的:父亲眼中的女儿,丈夫眼中的妻子和情人,孙子眼中的祖母……大多时候,这些男性才是故事起源和发展的原点。但无论如何,《两全其美》还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女性小说。 我们暂且不论这些在当下社会轨范中挣扎取舍的男性角色体现了多少真正的女性主义意味,以及他们的心理中代表了多少男权的盲目自信:父亲对女儿过分的保护,丈夫对妻子的欺瞒……首先,《两全其美》中有那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有时候她们自己发声,有时候她们借男性的视点出现——仿佛萨义德所说的西方与东方的关系。 比如贝丝·特维斯,一个坚强的女孩,为了还上助学贷款要做两份工作。比如《九岁》中的母亲,一个离了婚的女权主义者,一个在自家菜地里种西红柿的女性。在那篇令人心碎的故事的最后,她在狼藉的菜地里,枕着九岁女儿的腿,小声地哽咽。还有《奥古斯丁》里的伊奈兹,那个没落了的贵族女性,她独自承受着恨意,做着女佣的工作。以及丽塔和萨沙,她们都是因为贫穷而受苦的边缘化人物。最后,还有那群受了化学试剂*害的女士,即使她们只是在只言片语的闲谈里存在,但我还是会想起她们:她们甚至病得无法分清红绿灯,但人们依旧在怀疑她们的症状是臆想出来的。 阶级与职业 在温柔而平静的叙述之后,梅尔·梅洛肯定是一个更加锋芒毕露的作者。她不仅在男性与女性,不仅在家庭这一构成当代社会的小单位中发现一些令人惊悸的蛛丝马迹,更是直接将隐蔽的枪口对准了更广大的社会与*治偏见。她写了在工作里中*的女士,写了丽塔:她有一个失踪了的醉*父亲,为了找到他,她要办一次抽奖活动卖身。但她曾经的梦想是成为芭蕾舞演员,尽管她从没有上过课。梅尔·梅洛甚至跳出蒙大拿,写了奥古斯丁和伊奈兹,在那个故事里,因为人物阶层的转变,很多事情看上去不再理所当然。此外,她写工人,律师,医生、建筑师,但这些身份不再仅仅是谋生的职业。在当下这个所谓去阶层的社会,它们往往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的阶层。 《两步舞》中,爱丽丝说“过去,护士和秘书都会嫁给自己的上司,这是她们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方式。现在医生喜欢医生,律师喜欢律师。” 《间谍的故事》更为直白,医生艾伦和滑雪教练弟弟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起着冲突,艾伦对弟弟始终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弟弟对艾伦中产阶级的生活也同样嗤之以鼻。 而在最为强烈的《可爱的丽塔》里,工人同资方,镇民同核电站的斗争始终作为一条副线贯穿整个故事。 成长 《两全其美》的另一个主题是成长,而成长必须付出代价。《青涩的成熟》和《九岁》再明显不过了,两个女孩似乎站在了两个世界的边界。对《青涩》中的山姆来说,那个暧昧的夏日夜晚标志着少女时代的终结。而《九岁》里的瓦伦丁纳也是一样,她收获了一个温暖柔软的吻,却失去了更多。 但同一种成长在父亲看来就有另一种意味。山姆的父亲尽管沉默不语,但他似乎在《间谍的故事》和《女朋友》里再度出现。几篇故事里的父亲都无法面对女儿的成长,他们都在留恋那个多年以前对他们充满依赖的小女孩。不过他们本人甚至都在成长。这在《女朋友》里被清楚地表达了出来,那个相信秩序的建筑师父亲,面对杀死女儿的凶手的女朋友,他觉得自己“已经五十三岁了,却仍然觉得自己太过无知,想什么都不够透彻。” 而在《可爱的丽塔》里,成长是以另一种方式实现的:我们看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记事,看到了消逝的童年、消逝的河流,以及在崛起扩张的核电站。斯蒂芬与童年的挥手告别于是有了象征意味:他告别了童年、蒙大拿和旧世界,而整个小镇则告别了过去的平静,迎来新的、与核电站相伴的生活。 而且,这只是《两全其美》一些比较重要的主题,除此之外,还有着更多的层次有待发掘。十一篇故事潜藏着无数的故事,而故事中又孕育着新的故事。当我们合上书的一瞬,新的故事已经产生:我们曾经所经历的、所遇到的,都同这些故事嵌合在一起,然后生发出新的含义。毕竟,谁没有过无法说出口的暗恋呢?哪个父亲不曾嫉妒?又有多少人,在平静如水的生活里,会陡然遭遇一次猝不及防、避无可避的怦然心动? 《两全其美》读后感(八):人生的每个阶段,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最真实的影子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宝琴文化 ,欢迎关注。 或许,你是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懵懵懂懂,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 但你也常常会想:新剪的发型适不适合自己?今天是不是穿了最漂亮的牛仔裤?然后,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帅气的男孩,你会不由自主地想他,会感觉胃部升起一股暖流,不过,你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种感觉可能转瞬即逝,也可能延续一生。在之后的整个生命中,每当你的胃部感到温暖,眼前都会浮现那个朦胧的影子。 或许,你是个二十岁的少年。你的心里有一个空虚的位置,等待着另一个人来将它填满。她来了,她又走了,她可能自始至终都没有看你一眼。但你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想她,渴望她。 于是你人生中第一次坐火车,或者乘飞机,你奔赴几千公里,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你在她的城市游荡,她的城市下着雪,你第一次见到雪。 你默默观察雪中的校园、雪中的体育场、雪中的秋千、雪中的小径……每个地方,你都能感觉到她留下的痕迹。 然后,你沉默着离开。 你在想,自己的这种认真是否能在那座城市留下一粒种子,等到春天到来、积雪融化的时候,生出一朵爱情的花? 或许,你是个已婚的女人。你还年轻,你很漂亮,你的丈夫爱你,你也爱他。真的吗?可能在一个又一个辗转反侧的夜里,你会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产生怀疑。你觉得他是一个好人,忠实、可靠,但这真的算是爱情吗? 可能,某一天,你会遇到另一个男人。他说的每句话、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在你的心底泛起了涟漪。你觉得他的声音像一只无形的手,拨动了你的心弦,你甚至能感受到琴弦的余震。 但是,你结了婚,你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于是,你会躲着他。在他面前,你偷偷地咬紧了嘴唇。等到他终于离开,从你的生命里彻底地消失时,你终于松了一口气。 只是,在接下来更多失眠的夜里,你会感到更强烈的孤独和空虚,一波又一波心痛的潮水汹涌而来,将你淹没。 或许,你是那个沉默寡言的丈夫。你努力工作,甚至还打着第二份工。即使这样,你也只能勉强供应压在头上的房贷,维持基本的生活。所有人都觉得你很坚强,觉得你能应付一切。 但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内心深处还只是一个孩子。有些晚上,加班回来的你会一个人坐在楼下公园的长椅上,一遍又一遍地听你少年时代最爱的歌。现在已经没人听的老歌,你是它唯一的听众。 你会想起遥远的家乡,想起去世了的父亲,想起许久未见的母亲。你想象她一个人坐在桌前吃饭,没人陪她聊天。 你是很坚强,但你并不觉得自己能应付一切,还有,你越来越频繁地想要偷偷哭上一场。 或许,你是一个父亲。你有一个女儿,从看到她的第一眼起,你就认定,她是你的一切,她比整个世界、整个宇宙、这个宇宙之外的所有宇宙都要重要得多。 你享受与她经历的一切,享受她的第一次微笑、第一次叫出了“爸爸”。你享受她听你讲笑话时的咯咯笑声,享受她坐在你的膝盖上一起看电影。 你看着她一天天长大,然后陡然间你会意识到,她已经不属于你。她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有了自己的秘密。她去另一个城市求学,她有了第一个男朋友。 你听到这个消息,只是微笑着,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应该开心,还是应该难过。然后,你只是默默找出抽屉里的家庭相簿,一页页地翻看着。 或许,你是一个老人。你仍然觉得自己正当壮年,能够掌控一切。 一次聚会上,你遇到几十年未见的她,那个曾在你心里打下深深烙印的女人。她也老了,但你还爱着她。你没有想到,几十年前的心情,会百分之百地重现。 但你也知道,你有自己的家庭,她也有她的。你紧紧盯着她,心底闪现出一万个念头。你想逃离,你想去非洲,你想去看一眼野生的狮子,你甚至想猎杀一头大象。 但随后,你只是感觉到彻头彻尾的疲惫。你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个老人了。 或许,你都不是。你只是一个读者,想象有一本小说,陪自己度过一个个静谧的夜晚。然后,你发现了这本《两全其美》。 《两全其美》的作者梅尔·梅洛,是个温柔、敏感,但同样也很坚强的年轻女人。 她出生在美国西北部的蒙大拿州,一个直到今天还以农牧业为主的地方。 蒙大拿东部是广袤而苍凉的平原,西部是落基山区。甚至在每年的九月份,蒙大拿就会下一场大雪。作者梅尔·梅洛 梅洛凝视着一个个寻常的蒙大拿人,直到他们的轮廓变得既模糊又清晰,直到日常里的城市、小镇、道路、商店、房子、牧场都开始发散出一种暧昧的光。 在这种现实与非现实的交叉状态,梅洛开始了她的写作。 她笔下的这些普通人:学生、医生、律师、牧马人,父亲、女儿、祖母,情窦初开的少女、蠢蠢欲动的丈夫…… 他们中的每一个,都陷入了一种面临抉择的境地。 在梅洛如清风一样温柔,但又如手术刀一般精准的笔触下,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幻想、他们的责任和他们的纠结都感同身受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梅洛5岁时在家乡蒙大拿州 人生是关乎欲望的。但作为社会化的人,我们还有责任。欲望和责任交战的战场,生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 而这一个又一个的选择,构筑了我们整个的人生。 我们会面临一个个的岔路口:向左还是向右?留下还是离开?他还是他?承受还是反抗?这里还是那里?追逐梦想还是墨守成规? 所有人都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可就像《两全其美》中的每个人一样,我们也都会有一种幻想:鱼我要,熊掌我也要,哪个傻瓜会满足顾此失彼的状态呢? 但“两全其美”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佛教里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我们理想的、愿望的东西,想尽办法,却难以得到,这就是“求不得苦”。我们每个人往往深陷于此:欲望太多,难以实现。 又或者,我们会在不同选择间犹豫、迟疑。而最终,我们会像《两全其美》中的人物,选择逃避,选择止步不前。 作者孔亚雷评价《两全其美》时说:很多年前,我就买了梅尔·梅洛这部短篇小说集的英文版。其中的第一篇小说,《贝丝·特维斯》,我大概看了五六遍。因为它就像 一个谜。一个秘密。(正如波拉尼奥所说,所有伟大小说都是一个秘密。)当然,不是那种侦探小说或斯蒂芬·金式的谜。它的故事和叙述都清晰而节制,它的神秘在于:你 被击中了,但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击中;你看见了一切(姿态、灯光、声调、马的眼神……),但你不知道为什么能看见。这个谜在我看过根据这部小说集改编的电影(《某种女人》)之后,变得更为难解。那是部优雅动人的电影,但甚至在电影这一媒介最擅长的方面——场景再现上——它也仍然没有原著有力。一个例子:她说:“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切特·莫兰。”她点点头,好像他说出了一个正确答案。你要怎么拍出这个点头,这瞬间的冷漠和心碎?——好像他说出了一个正确答案。事实上,不仅是场景描写,这本集子简直就像一部短篇小说写作的百宝箱:对故事背景的忽略,只可意会的微妙转折,段落间如音乐般的呼应与嵌合,结尾通向未知的光芒与黑暗。于是最终,这个谜,似乎只是再度证明了文学无可替代的生命力。还有另一个谜:我很奇怪为什么它一直没有被译成中文。这个谜现在有了完美的解答,那就是这本《两全其美》。我又看了一遍《贝丝·特维斯》。这次是用中文。第七遍。 是的,《两全其美》是一个秘密。不仅是它的写作里藏了太多太多的秘密,也因为梅洛笔下的人物,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将不能说的秘密深深地藏在自己心底。 切特开了整整一夜的车,去见贝丝·特维斯。但当他终于见到自己暗恋的女孩时,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他只能说:“我只是觉得,如果我不过来,就再也见不到你了。”贝丝点点头,没有说话。 而全世界只有切特自己知道,他是多么期待再听一次她的声音。他是多么想要触碰她的身体,任何部位都好。他想要触碰她耳朵后面的头发,想要摸摸她的手臂,他想把那种感受,牢牢地留在自己的记忆里。 而贝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他离开。 《孩子们》里,星空下的长椅上,妻子温柔地抚摸着丈夫。她问:你在想什么?丈夫说
白癜风初期什么症状:没有,什么都没想。 但他知道,自己想了太多太多: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就在几分钟前,他还在设想着怎样离开妻子。但现在,他犹豫了。 即将说出口的秘密被吞了回去,可能永远都不会被人发现。 人与人的隔阂就在于此。我们每个人,都隐藏了太多太多。 有时候,秘密会有两三个人知道。但更多时候,秘密只属于自己。总有一天,你会老去,这个无人知晓的秘密会逐渐地消散,不留一丝痕迹。再没有一个人、一株草能记得,你曾经爱过、恨过那个人。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结尾,周慕云去了吴哥窟,他对着洞窟说自己的秘密,说了好久好久。他的身边,是成百上千尊微笑的佛像。 或许,只有吴哥窟能承载他的秘密。 但他们是否真的记住了,周慕云曾经爱过一个女人,她的名字是苏丽珍?电影《花样年华》 有一位美国女导演,凯莉·雷查德,将《两全其美》中的第一个故事《贝丝·特维斯》,改编成了电影《某种女人》。后来,它被评为《电影手册》的年度十佳。 尽管牧马人切特·莫兰被设置成一个女性,但它终究还是一部令人心碎的影片。莉莉·格雷斯顿饰演的牧场女孩微笑着对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饰演的贝丝说:“好吧。我得去吃东西了。牧场的动物,肯定会在好奇,这一夜我去了哪里。”她很腼腆,也很羞涩,这是她对贝丝说的最后一句话。 她的身后,是低垂的天空,乌云密布。交错杂乱的电线底下,她红色的卡车有点格格不入。电影《某种女人》 《两全其美》中的很多故事,都给人一种观看电影般的感受:静谧、沉默,但暗流涌动。字里行间跃动的,不仅仅是蒙大拿州一个个或孤独、或悲伤、或青涩的灵*。 它更像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身边的人。 当书页翻开,我们眼前是苍凉而萧索的蒙大拿,是大雪,是低垂的天空与一望无际的牧场,是山脉,是河流,是高耸的杉木与静默的马匹……可当书页合上的一瞬,总会有一个个陌生而熟悉的影子向我们袭来:一个从我们生命中消失的人,或者是一座城市、一处被遗忘的角落、一首歌、一封信、一只被遗弃的玩具、一段感情、一种情绪、一个梦想、一段九岁的回忆……然后,我们终于有了机会,给他们一个拥抱,说一声:好久不见。两全其美评价人数不足[美]梅尔·梅洛 / 2019 / 宝琴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