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京都》是一本由库索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在京都》读后感(一):京都是宝藏 我老公就爱看日本相关的书,每次去书店一定是看他拿日本的书。就像是他喜欢去日本怎么也去不腻,貌似从我俩开始旅行到现在一家三口旅行首选都是日本。京都我们去年去的,很美的地方,竹林,鸭川,民宿,美食,美景,各种回忆。现在有这么一本书来介绍她我很高兴 《自在京都》读后感(二):一般吧 我评分一般比较低,我去过京都两次,一次跟团一次自由行,马上就是第三次,看了一下,确实有比我更深的挖掘。本在两分三分之中摇摆,因为这文笔说实话很一般,也不怪作者,贵州的肠旺面,怪噜饭全是油啊,辣椒啊,贵州的文化距离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日本的和清静寂也有巨大距离,毕竟小时候受文化的晕染,喝了这么多油,想开心眼看到京都的细枝末节太难。于是本文与其说是散文不如说是游记,打四分的机缘在于西芳寺,桂离宫,和待庵要预约的事情,正好还有一周去京都,四分是感谢作者让我有机会游历未见过的景色。 和作者共同的看过的书,鲁大路的日本味道正在看,连城三纪彦的一本桔梗花看过,花葬的时候有点感同身受,司马辽太郎知道他好像写的板上之云,对日俄战争还比较了解,因为本身东北人。最后活捉校对错误一处。 《自在京都》读后感(三):*穿京都好像不是一句玩笑话了 拿到《自在京都》很久了,却一直不舍得读完,每天看几篇,寄希望于在下次去京都前才看完这本书…然而现实得确骨感,书还是比出游计划看的快,而我在书里的字里行间里得确做到了*穿京都。请注意,这不是一本介绍景点的游记书,这是一个旅人在和你掏心掏肺的分享。 于我而言,日本整个国家都长在我的审美点上,日本整个国家都适合一个人旅行,京都更甚,日本是能让躲避都市生活浮躁的伊甸园。在京都的日子里,我享受一个人,却太难找到一个审美喜好一致的人来欣赏它静谧也好,优雅也罢之外的喜乐,以及种种的仪式感…但在库索的书里找到了这样的喜乐,甚至在去过n次也卖房的我开始了反省,果然还是没有完全的融入京都其中,果然脚步还是快了,果然还是个讨人厌的观光客……毕竟假期太短,京都可看可爱的太多,而要逛生活感十足的市集更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还是要更加认真的学习日语……看完书后更加觉得学习你爱的地方的语言好重要,融入当地的必然技能呀 没那么绝望的是有些书里提到的小确幸我也算是有所体验,比如苔寺,嗯,去的时候也下雨,比如旁边的铃虫寺的幸福御守也获得了,比如茂庵,比如松荣堂,比如inoda………不能回忆,再回忆又想翘班去京都孤寂了…多了的念想是能和库索夜晚抱团取暖吧 《自在京都》读后感(四):是生活记录,也是京都游览指南 作者一个人在京都生活的记录。因为生活的时间不长,笔下有足够的新鲜感,又因为居有时日,也弥漫着生活与日常的气息。作者在后记说“独自一人,自穿自足,不必勉强交际,告别繁冗复杂;一个人与一座城的关系,比人际更沉默,也更永恒。” 作者写京都的风景,喝酒、赏樱、赏红叶,写京都遇到的人,写自己在京都的漫游,知名与不知名的山寺、园林、美术馆,所经历的祭典,喝过的咖啡馆和茶馆,对于没有去过京都的人而言,确实可以带来不错的阅读体验,藉此似乎也可勾勒出心中古都的图景。循着作者的脚步,也可以做出一份独特的旅行路线了。 严格点的评分,要给个3星半。作者文风很清淡,淡淡说来,偶有动人之处。但从文学性而言,总嫌太过平常了。当然此前我对作者也一无所知。 作为对京都所知甚少,想了解京都的我而言,还是有很多收获的。 《自在京都》读后感(五):库老师请你一定要走遍世界并且写更多的书啊 关注库老师可能超过十年了,最早她是豆瓣的丁小猫,供职于新周刊,还记得她自拍相册里亮眼的虎牙,写和某一任分开后的情感日记。 那时候我偶尔回广州,路过珠江新城会拍下小蛮腰的照片,打上#小蛮腰的日与夜#的标签,像个脑残粉一样at她。 后来她去了东京塔,有一天在微博宣告决定长住日本,开始了在日本的日与夜。 前阵子微博时间线蹦出来这本新书,于是很早就在京东下单,拖延到现在才看完。 真是不由得感慨啊,像追剧追到某一季度,快要结束的谜之错觉。 我多年前浮光掠影地去过一次京都,彼时樱花刚准备进入花期,依稀记得几件印象深刻的事。比如第一天跑去了天桥立的恩智寺文殊堂,在那里遇见了一只特别像日本人的猫,还特意拍了照片。文殊堂的大殿和所有日本的寺院以及神社那样,用白色的布幔围起来走廊,我走进去却是看到光线透进来呈现了明*色的漫反射光,那一幕外白内暖的光线给我的印象很深,后来有机会就用在了一个建筑的走廊隔断设计上,实际的效果也还不错。 此外,亦不免想起了和绝大部分第一次到访京都的游客那样,去看了清水寺的清水舞台和门前长街。在下雨的天气里去看了银阁寺用沙子堆起来的枯山水,银阁寺听闻是战败者的庭院,同行的旅伴笑着说怪不得此处的园林总有一股哀怨的味道,连树林里的厚苔藓也掩盖不住。至于我而言嘛,对眼前亲眼所见的日式园林代表作之一,当然不免赞叹一番其不负盛名的精致,却又有种不免刻意的感觉,不知为何这种印象一直挥之不去。当然也跑去看了三岛由纪夫笔下的金阁寺,和书里文字对照之下,相当地喜欢上了那个存在感强烈的金阁。短暂的京都之行,感受止步于表面,大体上觉得不同于唐风遗留有点暮气沉沉的奈良,京都是一个非常“日本特征“的城市,从古代建筑角度而言尤为如此,最后在京都的两个晚上都跑到了居酒屋里喝酒,也不出意外地和来自青岛,来居酒屋打零工的女侍应生聊了几句,第二天就滚蛋了罢了。在京都,我完全符合一个典型的游客足记,如此而已。 然而库老师已买了房子定居鸭川,她所见自然远不止于此。 作为一个爱酒之人,在本书里跟着作者走过鸭川河畔的各式居酒屋,阅读时总有穿街过巷的画面感扑面而来,不知为何让我想起了今敏的《千年女优》。书中文字,与由此串起来的京都见闻与日本文学典故,让我得以旁窥到她与京都的情意结。 库老师笔下“长且温静“的京都生活,是与我的日常生活有异,又总觉得有似曾相识,也曾在某一刻擦肩而过的瞬间,不免心向往之。 《自在京都》读后感(六):“啊,竟然有那样的事?我也要去做!” 在物外坐了一下午,花了5个小时的时间,一刻不停歇的看完了库索的新书《自在京都》。这个书名取得可真好,自在、京都。 和我同来书店的,还有一个看起来40多岁的中年男子。点完单,打开书本准备看书的时候,男子打开了手机上的收音机,开始听收音机里播放的相声评说,不时转头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明明白白的告诉所有人:你能奈我何。抬头看了一眼书店的其他人,偶然碰上了其他人也恰好无奈投来的目光,遂不约而同的拿起耳机带上,低头继续专注在自己手中的书本之上。 书中,库索正在描述自己初到京都的搬家事宜,京都人的细腻,妥帖和眼前外放收音机的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对眼前的生活又多了一分失望,但刚刚和陌生人偶然又默契的对视,又让人觉得,这失望其实也很容易被这瞬间的共鸣而随意抹掉。 人还真是善变的生物啊。 在上一份工作离职之前,就和瑶瑶讨论了无数次,人到底是为什么要工作?既然工作这么不开心,那么为什么还要逼迫自己去工作? 并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却实在无法继续忍受当时的工作状态,遂提出了离职,归家。在家陪父母,看书看电影,考驾照,写稿子,渐渐怠惰于思考人为什么要工作的命题。然而过了四个月,又要重新开始找工作的时候,这个疑问又在心头开始萦绕,于是决定追根溯源,花了两周的时间去看《人类简史》。 看完了人类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进化历程,懂得人类最初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时,不免觉得有些失望:在现代,生存的概念已经不是优胜劣汰的是非题,而转换成了生存的好与不好的选择题。伴随着所谓文明的形成和规则的建立,工作似乎变成了一种被时代裹挟着所必须遵守的规则之一,人人天生就该遵守这样的规则,聪明一点的人学会凌驾于规则之上,不聪明的人屈从于这种规则,却鲜有人跳出这种规则。 看到这样的结论,让人感到心灰意冷的同时,也稍稍觉得如释重负:如果这就是我的人生,那么那就这样过吧。 但让人心绪难平的是,每逢内心渐渐沉寂下来的时刻,总会看到有人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就像库索在书里讨论的这样:你想要哪一种人生?一切皆在掌握之中?还是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也许两者都想要,才是人类的本性,因为不够偏执,因为不够坚韧。 真是贪心啊。 30岁的库索,似乎活成了人们向往的样子,但她也需要和朋友偶尔聊一聊自己身边那些活的自由自在的人,并借由知道那些人在自己想要去的路上走得特别远,来鼓励自己:“啊,竟然有那样的事?我也要去做!” 她在书中写:如果有一种选择是用这样的一生与时代对抗,那么应该也有另一种值得尊敬的选择:用这样的一生,和更多的未知对话,包括自己。 更多的未知包括自然和宇宙。选择未知人生的人,他们不关心时代,他们清楚的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人类。所以他们从不选择自己的路,一直等待着命运把他向前推,随波逐流。 不止一次的怀疑过,不被选择的人生值得活过吗?这样看来,又有何不可。 只是命运什么时间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却是当下的自己未知的答案呀,如果我们想做这样的人,那么就安心等待着,等待着看它能把我们推向何处。这个大概就是自由的含义吧。 《自在京都》读后感(七):爱酒不愧天 文/*** “京都,听者为之神*颠倒的名字。这座令我们沉醉的城市,魅力之源来自何方?那便是人。生活在这里的人,被一种无声的咒语束缚着。这咒语让每个京都人活得漂亮。” 这段话是NHK纪录片《京都人秘密的欢愉》的片头语,出自英国人爱德华·希德罗之口。身为人类学教授,他已移居京都十年,在当地的一所私立大学教书。虽然如此,但他仍然无法完全理解京都人的快乐,因为京都与日本其它大都市比起来,真是太寂寞。 在京都,如何活得像京都人一般自在,仿佛成了每位久居京都的外国人的难题了。可我觉得旅日作家苏枕书过得还挺自在。我是她的书迷。读过她写的许多书,《有鹿来:京都的日常》、《京都如晤》和《松子落:京都第九年》,都是关于京都的。她住在大文字山的对面,附近寺院里有位师傅在培育碗莲。 《自在京都》是枕书推荐的,并为其作序。爱乌及屋,就心甘情愿地读起了这本书。怎知读着读着,也喜欢上了本书作者库索。枕书在序言里说,“京都是孤独的城市,库索无疑享受这种孤独。”库索是从大阪移居到京都的,她自诩鸭川居民,最迷的日本作家是森见登美彦。 在动画电影《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中,住在奇幻京都的黑发少女一直在说“今夜李白不寂寞”。或许,这也是库索对京都的向往,不寂寞。住在京都,“伪电气白兰”这种酒,库索不仅要找到,还得都喝呢。她和枕书都是爱酒一族,信奉:爱酒不愧天。 库索在京都,除了工作,就是闲逛,要么接待国内访客。纵然每天都很忙碌,但她还是渐渐地融入了京都人的生活。鸭川周围肯定都逛过了,连古都温热之时使用的纳凉床的“前世今生”都搞得一清二楚。她说在鸭川岸边约会的情侣间隔是等距的三米,可如今这么美的鸭川却是古代丰臣秀次一族的斩首刑场。 库索在京都赏樱、狩红叶,拜谒古寺、庙宇,学习花道、茶道,参观细见美术馆,品尝瓢亭美食,但我都觉得都比不上她对京都居酒屋的热爱。那样的居酒屋,我也曾经去过。小小店面,紧紧地挤着几张桌子。只需一会儿,几桌人就喝成了一桌,又唱歌又拍手。你看谁都像朋友。这恰好符合库索对京都的认知:“京都这个地方很小,人与人都是邻居。” 库索说,在京都喝酒一定得在冬夜。就像她与枕书每一次喝酒,就约在京都大学附近的季节料理店“门”。京都人是那种“人狠话不多”的,料理店的店招只写一句宣传语“好吃的菜,好喝的酒。”就算拿过日本酒赛金奖的社长仍然说,“酒不是主角,即便不喝酒的人也活得下去,但是不吃饭人就会死哦。”哎,京都人的谦虚,也不知道是跟谁学的? 最近,看窦文涛主持的《圆桌派》。其中一期是,他与几位嘉宾一起讨论“自在”。张亚东说,自在就是忘我,你已经不那么在乎你是谁了,那时你就自在了。库索写她去看“鞍山火祭”。到了鞍马寺附近,第一件事就是“走进一家乌冬面店点一罐啤酒”; 又去一家“苔寺”看“京都绿”,看完出来,仍是钻进饮食店,点一锅嵯峨野著名的汤豆腐,伴着窗外绽放的杜鹃花,再喝一瓶冰镇啤酒。然后,“带着微醺继续走过菜地和农家。”倘若在京都的某个街巷,看到一个走路微微摇晃的姑娘,那就是我们的库索,在享受属于她的自在。 这本书里的内容,就像一个京都的宝库。库索,就像那个掌管钥匙的人,不停地为我们打开一扇扇小门。要了解京都人的日常,揭晓京都人活得漂亮的秘密,可以阅读此书。 谢绝转载 《自在京都》读后感(八):生活在别处 看完了《自在京都》,一直感叹于作者的勇气,在三十岁辞掉工作,搬到京都居住,并努力地将生活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作者选择京都这个城市定居,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在权衡了工作、生活状态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之后,经过了慎重选择之后的决定。 每座城市都有着它独一无二的性格和特点。当一个人与一座城市达到了精神上的某种契合点,选择在这座城市定居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作者而言,京都就是与之精神上高度契合城市。 对于京都而言,作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来者;正是因为作为外来者的身份,能够让作者更深入地去了解这个城市,即使对于本地人习以为常的樱花、寺庙、河流、酒馆、咖啡馆等,她都抱着好奇的态度,重新进行审视,这一切让作者笔下的京都不再是一般游客眼中“旅游的京都,是生活中的京都”。作者所书写的内容,向我们还原了京都这座城市最本真的面目。 作者定居后,放慢了生活的脚步,散步成为她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京都最好的散步路线,应该从鸭川三角洲出发,向南行至四条大桥,大约是三公里的距离。很多个春天,我的赏樱路线就是从鸭川三角洲开始的。河岸两旁种满了垂枝樱,满地落花缤纷,对岸的一户建里,常常探出粉色的一株。人们抱手在屋前寒暄,或是站在樱花树下等公交车,对这令人惊艳的场景习以为常,也是京都人才配拥有的淡定。”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很有画面感、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的生活场景,京都的春天洋溢着浪漫的气息,而生活其中的本地人,却很淡然地与之相处,淡定也就成了京都本地人独特的性格特点。这段文字让人不由得想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种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淡定与从容。京都与东京、大阪等光怪陆离的大城市相比,是不动声色、不逢迎、不取悦的。它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与热闹,甚至在游客散尽的冬季,剩下的一些寂寥与单调,但是作者却特别地喜欢这个更接近本色的城市味道。 在闲暇之余,作者还去上花道课。提及上花道课的原因,作者说“而之所以会去上花道课,也是因为这些没见过的花。我想搞清楚它们叫什么名字,开在什么季节,有怎样的习性。”在上花道课,不仅仅让作者认识了各种花,学到了如何插花,如何搭配不同类型的花,最重要的是通过上花道课,认识了很多性格不同的老师和经历不同、年龄参差不齐、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从不同的人身上,作者可以领悟到很多人生的哲理。“对于被生活追赶着的他们来说,插花是和自然对话的珍贵时间,是和自己对话的时间,也是一段疗程。”对于作者而言,上花道课,何尝不是一种放空自己、与自己的内心和解的过程?这所有的一切,偏离了作者上花道课的初衷。但是,对于作者而言,这些都是意外的收获,也是不可多得的人生体验。 喝咖啡,也是作者的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我总觉得,京都的最后一丝矜持藏在咖啡馆里,是保持着高贵的距离感又不失关怀,能令人沉静下来的温情脉脉。这些咖啡馆是我想要搬去京都的原因,在那里可以看书,可以发呆,可以看山,可以晒太阳……让人相信这一天会有好事发生。”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作者践行着这一生活原则。不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成功,按照世俗的标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在正常的年纪结婚生子,而是按照自己内心的生活去旅行,去上花道课,去看想看的书,去写发自肺腑的文字,漫无目的地散步,去美术馆可能展览……过好人生中的每一天,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身在京都,作者一直在用心地生活,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惊喜与感动。读作者的文字,可以领略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作者,了解京都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有机会希望去一次京都,亲自去感受京都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自在京都》读后感(九):一期一会 三十岁,身边的朋友们都在忙着婚姻、弄娃、工作、看剧、减肥、或者冷漠的时候。独自一人的你,在忙些什么呢。 一开始被书吸引,是那句“春宵苦短,少女喝酒吧”。记得很多年前一直想要看《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后来发现剧情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天马行空的看完之后,被片尾曲圈了粉。大概是源于小时候港剧的“*害”,一直以来对酒吧就尤其向往,长大后又慢慢喜欢上了日式小酒馆,一份烤银杏,一杯小酒,一碗乌冬面。微醺之后的嬉笑怒骂,但好像还是更爱啤酒的苦和大口喝下的快感。 前几天去了一家家附近的精酿啤酒店,点单的时候问朋友要不咱们坐吧台么,打酒的小哥随即附和了一句“吧台欢乐多”。最终还是坐了旁边的沙发座。吧台欢乐多,也许会尴尬呢,我们那些情情爱爱家长
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里短的话题,多少会觉的是上不了台面的,好像又只会聊这些。 自在京都,在鸭川的纳凉床上吃饭,从三角洲出发一路散步下去,偶尔路过的小店吃点甜品和咖啡,或者干脆打包带到河边的某处,跟友人一起坐下来,或者只是自己一个人,看着嬉戏的孩子亲密的恋人和所有不期而遇。 我也有同样的期许,下班之后的夜晚,周五晚上的happy hour,跟朋友一起,两个人或者一群人找一家馆子喝酒聊天。周末的午后,沿着公园或是河边,漫无目的的溜达着。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提不起兴趣的话题一次就够了,相聚太远大家都忙,我也懒也事儿也穷。只是,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北京的路车水马龙,人们行色匆匆,每每想起心里就会有些烦躁。 “真希望它一直冷清下去,就这样,缄默不语地,不抱希望地自顾开了花,又自顾红了叶”。朋友特别喜欢红叶,前段时间还说要在今年秋天去日本看,只是要兼顾上课和上班,时间安排上纠结着。我好像就没有那种一定要在某个季节去某地看某种风景的冲动,大概还停留在单纯的想去一个地方的初级阶段吧。 自在京都,可以散步、赏景、逛寺庙和寻山、品茶和花道、尝试街头巷尾的不同咖啡的香气。上班,学琴,健身,看剧和睡懒觉。一个人的生活,看上去也很丰富多彩,或者是因为一个人,想要尝试更多,只能去尝试更多。抱着希望的憧憬,还是自顾自的生活,大概是两种心态来回切换的日常吧。 现在回想,若是两种状态,你会选择哪一种。好在现实残酷,缘分和孤独,并没有给你选的余地,免去了纠结。 “深夜的酒一个人喝也能尽兴,清晨的米饭一个人吃可就太寂寞了,也许这才是早餐的意义,是我们称它为人生希望的原因”。给朋友推荐书的时候,他说“矫情”,我回“细腻”。现在想想,他说的也对,只是有人爱这种矫情。 有段时间家里会囤着各种各样的酒,下班回家,或者周末在家的时候就会开一瓶,点一些下酒菜,或是自己煮一锅,一起吃下。若是遇到心情不好,就会听悲伤的歌曲,生吞下苦涩的酒。第二天醒来,全然忘记了昨天的心情。后来就基本不在家喝酒了,要看剧,要瘫在沙发上发呆,要练琴,还有那么多衣服要洗,要打扫,就像咖啡忽然不再需要牛奶和糖一样,不知怎么的,就变了。 对于早点,大多数时候都是楼下的包子油条豆腐脑之类的吧。只是有一次,想要吃南城的糖油饼,便一早起来冒雨过去,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之后,终于吃上。幸福感超过早起坐车和排队的麻烦。只是只有那么一次而已,后来听说有朋友住在附近,那一刻有种相约的冲动,后来因为种种,便也没有提过。早餐是最难约的。自己吃也是平常的乐在其中,何必多生事情,相约,放在其他时间便好了。 自在京都,会被那种悠闲的生活吸引。回想自己过往急行*一般的旅途,那一瞬间有种慢下来的冲动,下次只去一个地方,睡到中午,夕阳下散步。但也只是一瞬间的冲动吧,若是真有下次,大概还是会选择去更多的地方,见更多的人,然后才是悠闲。 自在京都,喜欢的书,对一种生活和生活态度的认可。后面看的却没有前面仔细和认真,大概是因为未曾涉及的领域和不能感同身受的体验,所以看的更像是一本居住者的生活指南。 《自在京都》读后感(十):独自去京都,自在过生活 打字之前,特意去翻了一下合同,看到签订时间是在去年的9月。到今年6月新书上市,《自在京都》经过了一个不算短的过程。当然这个时间周期也因为出版行业的审查,书号等问题变得漫长而不可捉摸,从前一本新书从交稿到上市只需3个月,现在说来有种一去不复返的感觉。 库索,是好友枕书介绍给我的作者,新书中所写的“春宵苦短,一起喝酒的少女们”正是她们两个。直到现在,我们三个人都还没有真正地聚在一起。去年和库索签完新书合同后,我刚好有京都之行。她才刚从大阪搬到京都定居,收拾停当,于是我成为她新家的第一位客人,枕书因为要去访问而恰好不在京都。 当晚,我和丈夫按照她的微信提示去坐公交。车从人来人往的闹市开到安静的民居街道,Google地图上显示我们与目的地正渐行渐远。俩人有点儿慌,商量之后决定在北白川站下车,然后按照地图走过去。穿行在民居之间,总会碰到夜行的电车,匆匆骑车的中学生在我们前面等电车呼啸而过。终于来到库索所说的桥,脚下即是她最爱的鸭川,在*色路灯下等她来接我们。 疲惫的两个人猜测她到底会从桥的哪边出现,肯定是有大树的那头,结果却恰恰相反。库索站在桥的另一头,路边上,像日剧中的女孩子一样等我们。 第一次见面总有些拘谨,何况还走进了她的新家。好在桌子上有啤酒,毛豆,寒暄之后,三个人就这么碰了一下酒瓶聊起来。我记得那天,一直在说库索从中国到日本,从大阪到京都的生活变迁,关于新书反而说的很少,似乎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和信心。阳台一直飘飞的白纱帘带来了明亮的月色和鸭川的潺潺流水,还有我们关于京都的各自心事。那时候新书连书名都还只是潦草的《在京都》。 最初的策划思路还是“京都四季”,四时风物鲜明原本就是京都特色,何况库索一直用心地收集京都的四季,自然不是游客视角,但也不是长居京都的感受,似乎她与京都之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亲密感。有时她也感叹镰仓的海真好啊,也有令人流连的寺庙,但转头又说还是京都更好一些,尤其是去超市买菜回来经过鸭川,看到岸边坐着的人们,跑步的人们,觉得生活美妙得如同恩赐。所以,几番讨论后,我们还是抛弃了原本的想法,把30岁,自在舒服的京都生活作为内容的注脚。只有在这里才能体会到一条河流带给城市的意义,只有在这里才能停下脚步观花赏月,只有在这里才能让自己的30岁重新开始。也许这样的生活经验过于私人,但却为原本按部就班的30岁提供了另一条出路。 最容易出问题的封面设计出奇地顺利,两版封面大家都很喜欢,有些难以取舍,在库索,编辑与我之间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我们三人都对书稿非常熟悉,也很清楚这本书的地位,“生活的京都,自在的京都”,这是要与你分享的美好的生活状态和态度。很多读者在收到书后打开外封看到内封的绿色封面说更喜欢,但在我看来,无论是外封还是内封都是京都的不同性格,生活的惬意,自然的古朴,京都一定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单调的。这本在夏天上市的关于京都的书,里面恰好隐藏着最具代表的“京都绿”,是作者送给你的“无尽夏”。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一种巧思。至于最终选择外封的方案,除了真正热爱京都的人,我们更希望醒目的封面能带着这本书走到更多的,还不认识京都的人的手中。 独自和自在是《自在京都》的双重含义,有那么一点点寂寞,但更多的是惬意。哪怕你是去旅行呢,也不用惧怕一个人走在鸭川辺的孤独,当然选择用生活的眼睛去观察这座城市,你就已经不再孤独了,尽情享受她带来的自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