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1/6 22:19:00
·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工作指出:在例实体瘤患者中观察到,有10.4%的病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出血,其中近半与化疗药物有关。现今,更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证据显示,这个发病率还是被低估了。53岁的X先生患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但这不是最令他烦心的事。他最近得知,经过肠镜、CT、血液肿瘤标志物等全面检查,他被诊断为结肠癌,需要进行手术。尽管这个诊断结果令他心里一惊,但也并非毫无预兆。他之前的腹痛、便血等症状找到了源头。听从医生的建议,X先生决定尽快接受手术,切除右半结肠。术后,X先生得知,手术取得了成功,病理报告和医生推断的一致:他患有IIIB期横结肠癌,已发生淋巴结转移。虽然医生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切除,并充分清扫了淋巴结,但术后仍需要配合化疗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X先生对抗癌疗法有一定了解,这种手术后配合化疗的方法叫做辅助化疗,可以杀灭微转移灶,减少肿瘤转移或复发。据医生介绍,为他准备的化疗方案是FOLFOX方案。这是一种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的三药联用方案。自年代的初代版本起,该方案经历了大量临床试验,不断迭代,已经优化为疗效可观、副作用较小的化疗方案,是当前对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一线方案。FOLFOX方案每2周一个周期,治疗12个周期以上。X先生满怀信心开始了辅助化疗。前10个周期中,他出现了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但并不严重。到第11个周期开始后,X先生晨起刷牙时吐出物中含大量血液,后来发现是严重的牙龈出血,下肢也出现了多处青紫色瘀斑。血常规检测显示,他的外周血血小板含量仅3×/L,这和他化疗前×/L的数量有天壤之别。X先生被紧急要求住院,医生告诉他,他很可能患上了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thrombocytopenia,CIT),血小板数量过低,可能造成止血困难。不及时处理可能有生命危险。X先生从未听说过CIT这种疾病,不知道它的危险程度,也不了解其治疗方案。在化疗快要结束之时,却发生这样的事,躺在病床上的X先生陷入了深深地焦虑。X先生的遭遇不是创作出来的故事,而是一个真实的典型案例[1]。CIT,是接受化疗的肿瘤病人中常见的一类化疗引起的并发症,然而很多患者对其不甚了解。关于CIT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化疗的由来20世纪初,德国著名化学家保罗·埃利希(PaulEhrlich,–)在研究染色技术时想到,化学染料可以给特定的病原体染色,而不附着人体细胞。那么这些化学物质是否也能用来做药,杀死特定病原体,而不影响人类细胞?这位诺奖获得者尝试了成百上千种化合物,发现了可治疗锥虫感染的“锥红”和抗梅毒螺旋体的“”,成为使用化学疗法治疗疾病的第一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埃利希教授并未就此止步,他将矛头对准了“众病之王”癌症,并设计了多种方案寻找能够抗癌的化学分子。然而,虽然他拥有庞大的化学品库,但对抗肿瘤细胞的努力却无果而终。他发现,这些化学分子不仅会杀灭肿瘤细胞,还会牵连到正常细胞[2]。保罗·埃利希(PaulEhrlich,–)。有机化学家、免疫学家和药物学家,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