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止血药,你分得清楚吗?原创王玉珠哆啦问药收录于话题#止血2个内容#围术期用药3个内容
这是哆啦问药的第期推送
*本文为「哆啦问药」原创内容
▼
出血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数出血应先采用压迫、缝合、结扎或电凝等措施进行止血,无效时可考虑给予止血药。因此,止血药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一类药物。那么,常用的止血药种类有哪些?其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临床应用及作用特点是什么?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
一、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
代表药物有生长抑素、奥曲肽、垂体后叶素、特利加压素等。
1、作用机制
生长抑素:由多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活性十四肽,作为胃肠道激素具有降低内脏循环血流量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微循环,加快损伤组织黏膜的修复,主要通过降低门静脉血流量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
奥曲肽:人工合成的八肽生长抑素类似物,其作用机制同生长抑素;
特利加压素:人工合成的多肽,为垂体后叶分泌激素的类似物,具有收缩内脏血管的作用,减少静脉血流流向肝门静脉系统,降低门静脉压力;作用于肾脏上的某些受体,防止尿液中水分的过度流失,具有抗遗尿功能;
垂体后叶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减少内脏血流量,促进血管破损处的血凝过程并形成凝块。
2、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小结:
生长抑素、奥曲肽和特利加压素三种药物之间减少出血的疗效无显著差异,如果生长抑素或奥曲肽控制出血失败,可考虑联合使用特利加压素,但联合用药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推荐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急性上消化道应慎用止血药物。
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
代表药物有:酚磺乙胺(止血敏)、卡络磺钠。
1、作用机制
酚磺乙胺: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受损毛细血管端回缩而止血,还可增强血小板的聚集性和粘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缩短凝血时间;
卡络璜酸: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进毛细血管断裂端的回缩作用。
2、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三、影响血液中凝血酶的止血药物
代表药物有:维生素K(临床常用的是维生素K1)、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冻干粉。
1、作用机制
维生素K: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所必须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复合物:提高血液中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浓度;
人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经凝血酶酶解变成纤维蛋白,然后大量纤维蛋白分子在纤维蛋白稳定因子的作用下,在患者伤口处聚集起来,形成坚实纤维蛋白,发挥止血作用;
凝血酶冻干粉: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应用于创口,使血液凝固止血。
2、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四、抗纤维蛋白溶解的止血药物
代表药物有氨甲环酸、氨甲苯酸,这类药对一般慢性渗血效果较好,对癌症出血及创伤出血效果较差,且不良反应较多,易引起血栓,对有血栓倾向和栓塞性血管病史者禁用,制约了这类药在临床的使用。
1、作用机制
竞争性阻止纤维蛋白酶原吸附于纤维蛋白上,妨碍纤溶酶的生成而促进凝血,低剂量能抑制纤溶酶原蛋白凝块的裂解,高剂量还能直接抑制纤溶酶的蛋白溶解酶活性。
2、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五、蛇毒类血凝酶
常用的血凝酶包括速乐涓、立止血、邦亭、苏灵、巴曲亭等。
1、作用机制
选择性促凝血作用:FXA在促进血管破损处凝血酶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一种引导和催化作用。在血管破损处,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暴露其磷脂表面,FXA能将浓聚于磷脂反应表面的凝血因子X激活成为Xa,与Ca2+,凝血因子Va及血小板磷脂(PF3)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促进血管破损处的凝血酶形成,从而促进止血效应。
选择性促纤维蛋白生成作用:巴曲酶使纤维蛋白原释放出蛋白肽A而生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I单体,纤维蛋白I单体在血管破损口处聚合成纤维蛋白I多聚体,促进血管破损处的血小板聚集、加速血小板止血栓形成,从而促进血管破损处的初期止血效应。
2、用法用量、临床应用、作用特点及注意事项
特别提醒:
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和凝血时间。虽无血栓形成风险,但仍应防止用药过量,否则疗效会下降。
总结:
临床上应合理选用止血药,除了要明确患者的病理生理及凝血状态,还要了解止血药的药理性质和止血的作用机制,认识到一些止血药可能诱导血管内血栓形成,同时还要了解止血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做到临床止血安全有效。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的话,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