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每天需要摄入大量的食物,通过肠胃的蠕动,最终会进入大肠,而大肠会进行分解和吸收。
有些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肠道里会出现息肉,其实息肉是肠道粘膜发生炎症,造成的肠道粘膜增生,粘膜变厚或凸起。
一般来说,息肉的直径大约是几毫米到几厘米,一般在进行肠镜检查时会发现肠道息肉,而出现肠道息肉时,在上厕所的时候会有提示。
01肠息肉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根据研究发现,多发性的息肉与遗传因素具有关系,尤其是患者会通过父母生殖细胞内的遗传得到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
炎症刺激
有些人出现肠息肉和炎症刺激有关,比如说溃疡性结肠炎,在没有医治的情况下会造成大便刺激肠粘膜,进而易诱发肠道病变,引起肠息肉的出现。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如果胃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会刺激胃泌素的分泌,对肠道黏膜会造成一定的刺激,进而引起增生,引发肠道息肉。此外,长时间酗酒也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衡,容易合成亚硝酸铵,增加患肠息肉的风险。
饮食不节制
长时间吃一些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会造成肠道黏膜受损,对肠道造成不良的刺激,容易引发肠息肉。
对于肥胖人群来说,在平时特别喜欢吃一些高油腻、高脂肪类的食物,如果饮食不节制,也会造成频繁腹泻,对肠道造成不良的刺激,使得菌群紊乱,引发肠道病变。
02肠道里出现息肉,上厕所时会有提示,别等到中晚期才发现
出现黑色粪便或血便
有些人在排便时会发现有黑色的粪便,这可能是肠道息肉发展,因为息肉表面黏膜特别脆弱,如果排便时过于用力,会造成表面的粘膜受损出血,所以会造成粪便的颜色发生改变。
如果在平时经常排出黑色的粪便,或者是有血液混合排出,并且持续没有好转的话,应该及时就医进行肠镜检查。
腹痛
如果出现肠道息肉,还容易引发肠道梗阻,因为在排便时过于用力,会造成肠道粘膜容易受损,所以有些人在牵拉或挤压的作用下,会感觉到腹部疼痛。
拉肚子
有些人在排便时还经常出现拉肚子的情况,其实这也是肠息肉发展的一种信号,因为息肉体积增大会影响肠道功能,造成消化能力下降,食物无法及时得到消化,所以容易引起腹泻。
排便习惯改变
如果肠道内出现了肠息肉,也会造成排便的形状发生改变,尤其是肠息肉发展速度快,很容易引起便秘的情况,或者是排便时会发现大便变细,有时还会出现时常便秘或时常腹泻的问题。
03如何预防肠息肉?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要想预防肠息肉,平时应该保持饮食规律,一日三餐均衡搭配营养,每顿饭可以吃到7~8分饱,平时也要选择清淡的饮食,少吃一些辛辣刺激油腻类的食物。
坚持做腹部按摩
肠息肉的出现和腹部痉挛、腹部压力过大有关,所以睡前可以双手握拳,在腹部进行按摩,每天可以坚持按摩5~10分钟,能够放松腹部的压力,保证肠道运行通畅。
规律作息
如果长时间作息不规律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影响肠胃消化与吸收功能,为了预防肠胃疾病,平时应该保证作息规律,同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