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除了参加血红蛋白的合成外,还参加体内的生物化学代谢。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rondepletion,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rondeficienterythropoiesis,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tanemia,IDA)。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重要健康问题,以育龄妇女和婴幼儿多发。
IDA是最常见的贫血。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铁缺乏主要和下列因素相关:婴幼儿辅食添加不足、青少年偏食、妇女月经过多、多次妊娠或哺乳、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和钩虫病)等。
体内铁大致上可分成两大部分:①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占体内铁15%)、酶和辅因子、转铁蛋白和与乳铁蛋白结合的铁。②贮存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正常男性的贮存铁约为mg,女性仅为~mg。
一、铁的来源
红细胞在体内破坏后,由血红蛋白分解出的铁几乎全部被新生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合成所用。正常人体每天制造新鲜红细胞所需的铁大部分来自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摄铁1~1.5mg,孕、乳妇2~4mg。每日普通饮食所供给的铁量为15~20mg,含铁量较高的食物有各种动物的肝脏、血、海带、紫菜、黑木耳,其次为豆类、肉类、绿叶蔬菜、谷类。乳类及乳制品铁的含量较低。
二、铁的吸收铁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以二价的亚铁或与铁螯合物结合后才易被吸收,维生素C及一些还原物质能使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可帮助铁的吸收。当大量口服铁剂时,铁亦可被动地弥散进入肠黏膜细胞。小肠上皮细胞根据体内铁的贮存及红细胞生成状态调节铁的吸收。当体内贮存铁减少,红细胞生成速度加速,铁的吸收量增多,反之亦然。肠黏膜细胞在调节铁吸收中起重要作用,可通过黏膜受体数目、胞浆内运铁蛋白浓度变化及脱铁蛋白的合成来调节铁的吸收。
三、铁的运输及贮存铁被吸收后与血浆中运铁蛋白结合成运铁蛋白复合体,被输送至各组织,主要是骨髓内的幼红细胞,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正常人运铁蛋白血浆浓度为2.5~3g/L。正常情况下仅有1/3运铁蛋白呈饱和状态,此部分称血清铁,2/3未与铁结合的运铁蛋白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总铁结合力,正常为33%~35%。
多余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待铁需要增加时动用。贮存形式为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两种。正常情况下,贮存铁很少被动用,在体内铁丧失或身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肠吸收的铁不能满足需要时,贮存铁就被动员利用。
四、铁的排泄铁代谢是在“封闭”的系统内反复循环和被利用的。正常人铁的排泄较平稳,每天排出铁量约1mg,主要通过肠粘膜脱落细胞随粪便排出,少量从尿液、汗液排出。哺乳妇女还通过乳汁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