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积极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
日前在广州市*府举行的“第五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具有近1400多年历史的“波罗诞”庙会已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因至今保存了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等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重要遗迹,广州正式启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据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印证,中国南海的海上贸易往来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明清时期远及欧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清晰地表明,广东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广州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大港(元代除外)和重要港口,历久不衰。这样的省份有这样的港口,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少有,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十分罕见。
至今广州还保存着许多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遗迹和遗物,既有考古遗迹、档案文献、历史画稿,也有铭刻着2000多年中西交往历史印记的建筑。其中包括众多的重要考古发现,如南越王宫、南越王墓、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南汉二陵、北京路千年古道等等,以及珠江古航道上的港口史迹,如最早的“海事”见证——南海神庙等。
今年是南海神庙建庙1415周年,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位于广州市*埔区,是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唯一留存的一座,是中国第一大海神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访穗时,南海神庙是主要目的地,因为当年瑞典人的祖先来中国通商时就曾到过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祭海的场所,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庙中举行祭典。神庙地处珠江出海口,中外海舶出入广州,按例都要到庙中拜祭南海神祝融,祈求海神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风顺。庙内有一座达奚司空塑像,举左手于额作遥望大海状。相传他从波罗国乘海舶至广州,携来波罗树种子于庙中,后化为神,南海神庙因此又称为“波罗庙”。
南海神庙的庙会也被称作“波罗诞”,其时民众都到庙里进行礼拜,祈求平安,是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最大的民间庙会,蕴涵了岭南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民间文化元素,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
据悉,第五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将于今年3月7日至13日在南海神庙举行,届时将有大型祭海“五子朝王”(向南海神祝寿)、“花朝节”、等传统民俗活动。除尽显古风遗韵外,今年还特别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展出的35项展品是首次集体亮相,包括广绣、广彩、象牙雕刻、灰塑、砖雕、榄雕、木雕、玉雕等,每一项都是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瑰宝,部分还被列入了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广州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已着手将南海神庙等体现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独一无二地位的历史遗迹整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也准备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相关链接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明清时期,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有3条航线。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访粤,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开通。
有足够的史料和文物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是广州。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二十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