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玻璃工业快速发展
玻璃工业属基础的原材料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玻璃及其加工制品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运输、装饰装修、电子信息、太阳能利用及其他新兴工业。它不仅用作生产资料,也是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
回首历史,我们可以将中国玻璃工业的发展追溯到100年前,1903年之前,我国所用的平板玻璃都是从国外进口。自1904年开始筹建2家属于民族工业性质的平板玻璃工厂以来,中国的玻璃工业已走过了100余年的发展历程。解放前夕,偌大的中国只有3家总产量不过几十万重量箱的玻璃厂。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我国平板玻璃总产量也仅有1784万重量箱。中国玻璃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30年里实现的。这30年的历史进程,推动和见证了中国玻璃工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今天,中国的玻璃工业已经从过去几乎是一张白纸发展成为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平板玻璃生产国,总产量达5.3亿重量箱,占世界总产量的48%,浮法技术主导了平板玻璃的发展,2007年浮法玻璃产量已占平板玻璃总产量的83%以上;加工玻璃发展迅速,基本满足了建筑业、汽车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需要,平板玻璃及加工玻璃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工业。
我国玻璃工业30年发展变化
(一)发展概况及推动发展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30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我国玻璃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发生了巨大变化。
30年来,我国玻璃工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取得了革命性突破,创造发明了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浮法玻璃生产工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玻璃工业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和产品结构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生产规模、产品品种质量等方面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1989年起至今,我国平板玻璃产量已连续19年占居世界首位,目前占全球总产量近一半左右。在平板玻璃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新品种不断增加,先后研制开发了超薄玻璃(0.55毫米~1.3毫米)、超厚玻璃(15毫米~25毫米)、在线镀膜玻璃(阳光膜和Low-E膜)以及自洁、超白、本体着色、微晶、防火玻璃等新品种,并利用国产技术建成900吨/日~1000吨/日大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工玻璃及玻璃机械制造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据粗略统计,加工玻璃主要品种(安全、中空和镀膜玻璃等)年产近5亿平方米。新的功能玻璃也不断涌现,如调光调温玻璃、、新型节能中空玻璃等。国内自行开发的预处理、钢化、中空、夹层、镀膜系列配套设备,可生产安全、节能、环保、隔声、生态、电子等功能玻璃。国产设备性价比好,大幅度降低了我国加工玻璃的生产成本,为我国加工玻璃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较好的替代了进口产品。目前,我国加工玻璃行业80%采用国产设备,加工设备制作已成为生机勃勃的新兴行业。
我国玻璃工业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策、法规的驱动所提供的巨大市场;同时也得益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洛阳浮法”的不断完善提高;得益于对外开放,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水平;得益于不断深化改革、改制、实施产权多元化,一些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为行业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玻璃工业30年的主要发展变化
(1)平板玻璃产量大幅增长。
我国解放初期的1949年平板玻璃产量仅为92万重量箱。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为1784万重量箱,约是1949年的19倍,该阶段平均增长率为10.8%。改革开放之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07年平板玻璃产量达5.32亿重量箱,是1978年的29.8倍,平均增长率为12.5%。
(3)单线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不断成熟,单线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国浮法玻璃生产线的熔化量在1981年最大只有250吨/日,现最大规模已达950吨/日;2007年全行业浮法玻璃生产线平均单线规模达到480吨/日。玻璃原板宽由2000毫米发展到4500毫米~5000毫米,玻璃厚度由3毫米~6毫米发展到0.55毫米~25毫米。
(4)出口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平板玻璃出口也发生质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初,仅有少量平板玻璃出口,加工玻璃则没有出口。如今,我国已经是全球平板玻璃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占行业产值的15%,年出口平板玻璃原片近3亿平方米,年出口平板玻璃及加工玻璃总值达30亿美元。
(5)玻璃深加工发展迅速
加工玻璃行业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兴行业。1978年我国从事加工玻璃的厂家屈指可数,2007年加工玻璃企业数量达4000家,南玻、福耀、信义、SYP等成为加工行业领头羊,深加工玻璃产品从原来的只有钢化玻璃、夹层玻璃、玻璃镜和中空玻璃等少数规格品种,发展到种类规格繁多的产品系列,例如,磨光玻璃、喷砂或磨砂玻璃、喷花玻璃、、半钢化玻璃、区域钢化玻璃、弯曲玻璃、釉面玻璃、、化学钢化玻璃、毛面蚀刻玻璃、朦砂玻璃、光面蚀刻玻璃、镀膜玻璃(吸热玻璃、、低辐射玻璃、彩虹玻璃、防霜玻璃、防紫外线玻璃、电磁屏蔽玻璃、憎水玻璃、玻璃铝镜、玻璃银镜),、充气中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夹层玻璃(PV膜片夹层玻璃、EN胶片夹层玻璃、饰物夹层玻璃、防弹玻璃、防盗玻璃、防火玻璃等),贴膜玻璃(防弹玻璃、镭射玻璃、遮阳绝热玻璃、贴花玻璃),着色玻璃(辐射着色玻璃、扩散着色玻璃),特殊技术加工玻璃(激光刻花玻璃、电子束加工玻璃、光致、电致变色玻璃、杀菌玻璃、自洁玻璃、防霉除臭玻璃)等。
1978年全国钢化玻璃产量仅有90万平方米,2007年我国年产钢化玻璃1.8亿平方米,产量在30年里增长了199倍;1978年全国夹层玻璃产量仅有2.35万平方米,2007年增至4000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1702倍;1978年中空玻璃年产量仅为464平方米,2007年合格中空玻璃产量达1.5亿平方米,是1978年的323275倍。各种镀膜玻璃从改革开放前的几十万平方米发展到2007年产量超过8000万平方米。经过30年的发展,行业已形成了品种繁多、种类齐全的深加工玻璃体系,深加工玻璃率从1978年的0.4%提高到2007年30%以上。
(6)平板玻璃产能分布和企业布局发生较大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平板玻璃生产主要集中在辽宁、河北、河南等少数地区。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竞争的加剧,资源、市场等制约因素明显增强,企业为了提高综合竞争力,更加重视建厂的资源、市场及运输等相关条件,注重年来新增产能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作法。一是贴近消费市场建线。二是靠近原燃材料供应地建线。特别是选择有廉价能源的地区,以利降低生产成本。三是企业自身发展产业链。四是搞“差异经营”,发展市场需要的特殊品种。从建线区域分析,近些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展迅速;西部地区偏少,有些省区仍是空白。目前各地区平板玻璃产能分布情况见图2。
近年来,随着玻璃产业快速发展,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一方面通过企业间“并购重组”提高了集中度;另一方面近年来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优势企业。目前生产规模前10位企业占行业总产能比重达50%以上。
30年跨国玻璃公司主要发展模式和经验
(一)在过去30年里,跨国玻璃公司发展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第一,跨国公司垄断世界高端玻璃生产和市场。平板玻璃和汽车玻璃生产集中度高。板硝子、圣戈班、旭硝子和加迪安这4大跨国集团公司生产全球2/3的高质量浮法玻璃,板硝子、圣戈班和旭硝子是全球汽车玻璃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三巨头,与各自的关系企业和战略合作伙伴一道,共占据全世界78%的汽车玻璃原配市场,其中,旭硝子占30%,圣戈班占28%,板硝子占25%。跨国公司的海外业务收入一般占总销售额的50%以上。例如,旭硝子公司占58.9%,圣戈班为68.3%,皮尔金顿公司的比例更高,海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
第二,跨国公司不断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扩张。各大公司都把开发新兴国家市场放在战略高度去考虑,不失时机地在这些地区建设生产线。跨国玻璃公司过去30年间有超过80%的新浮法玻璃生产线投资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近5年投产和目前在建、拟建的23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中有22条建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第三,跨国玻璃公司均实现玻璃原片和加工玻璃生产一体化。这些跨国玻璃公司把超过半数的自产原片进行深加工,其中汽车玻璃营业额占平板玻璃业务总收入的40%。另外,多数跨国公司成功从单纯的平板玻璃业务实现多元化经营,平板玻璃业务总收入目前只占旭硝子的不足50%,圣戈班的不足15%,而PPG公司先后转让了其在海外的玻璃业务和北美的汽车玻璃业务将专注于化工等产品。目前只有板硝子是名副其实的玻璃企业,平板玻璃业务约占总业务收入的90%。
第四,跨国公司强强联合,形成战略联盟。主要表现形式是共同参与新市场开发、联合定价、合资建线、联合技术开发等。圣戈班与日本中央硝子,旭硝子与PPG,皮尔金顿与板硝子,皮尔金顿与圣戈班等之间都有合资和合作,跨国公司间合资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多达10条,跨国玻璃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提高了他们的竞争力,稳固了市场占有率,增大了抗风险能力。
第五,百年老店的玻璃业务多被收购。比利时格拉威伯尔发明平拉工艺,PPG发明无槽引上成型工艺,PPG拥有世界三大浮法玻璃工艺技术之一,皮尔金顿公司更是世界平板玻璃技术的领导者,发明世界三大浮法玻璃工艺之一,这3个企业都有百年历史。比利时格拉威伯尔在1981年被日本旭硝子收购,2006年日本板硝子蛇吞象般地收购皮尔金顿公司,而PPG公司只剩在北美洲的建筑玻璃业务。目前跨国玻璃公司中百年企业只剩圣戈班和旭硝子。
第六,科技进步推动企业发展。跨国玻璃公司的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一般在1%以上,板硝子拥有玻璃方面的技术专利多达5000项,2007年度研发投入达1.16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1.8%。2004年度皮尔金顿公司研发投入为2900万英镑,占总销售额的1.2%。圣戈班公司有16个研发中心,每年申请250项新专利,研发投入为3亿欧元。以平板玻璃为主的研发中心有4个,其中法国有2个,德国和西班牙各有一个。旭硝子公司针对玻璃方面的研发中心有3个,分别设在日本、美国和欧洲,2004年度旭硝子公司研发投入322亿日元(合3.1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2.1%,计划到2010年研发投入1250亿日元。持续的巨额研究经费投入,使这些跨国公司不断革新生产技术,推出高附加值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保障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过去30年跨国玻璃公司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玻璃行业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外玻璃生产技术和设备供应商、玻璃产品生产商纷纷进入中国,给中国玻璃行业带来大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玻璃行业的快速发展。
英国皮尔金顿公司掌握皮尔金顿浮法玻璃生产工艺发明专利。在改革开放之初,1983年上海耀华玻璃厂与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在上海成立平板玻璃制造业的第一个合资公司———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YP),这家当时国内最大的中英合资企业引进了皮尔金顿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技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SYP主要业务覆盖浮法玻璃、建筑加工玻璃和汽车玻璃三大领域。截至2007年底,公司总资产超过52亿元,销售收入达22.9亿元。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在上海、天津、长春、武汉、桂林、常熟等地建设深加工玻璃生产厂,如今,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在华企业已成为我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平板玻璃及加工玻璃外资企业。与此同时,美国PPG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也在广东深圳建厂。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我国玻璃行业引进外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步伐加快。旭硝子、圣戈班、PPG和板硝子等国际知名企业都在中国设立浮法玻璃和深加工玻璃生产厂。如今,世界所有跨国玻璃公司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共有浮法玻璃生产线10余条,其他外资投资浮法玻璃生产线10余条,国内自行投资建设约15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中国成为世界玻璃生产三大基地之一。
与此同时,以美国泰克曼工程公司、芬兰Tamglass、奥地利Lisec、瑞士Bystronic、意大利巴伐朗尼等为代表的国外专业供应商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带到中国,如今,大多数世界知名玻璃装备企业均在华建厂。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促进了我国玻璃装备制造水平的提高,我国玻璃机械行业从小到大,成就了洛阳北玻、中山富山、济南德佳等本土知名企业,国产钢化玻璃设备、玻璃冷加工设备等从完全依赖进口转变为实现大量出口,我国快速成长为继意大利、德国之后世界最大的玻璃机械生产国和出口国。
我国玻璃工业存在的差距及发展趋势
我国玻璃工业虽然在改革开放30年进程中有了长足发展,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完善提高,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存在一定盲目性,造成发展不平衡,周期性波动大,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能源消耗高,综合利用水平低。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平板玻璃能耗偏高,平均单耗为7800千焦/千克玻璃液,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30%以上。浮法规模偏小。平均为480吨/日,与国外相差约200吨/日。目前尚有几千万重量箱落后生产能力。
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硅质原料的选矿回收率偏低,仅为65%~80%,综合利用水平低。按目前平板玻璃产量计算,每年消耗硅质原料约2000余万吨,无效排放达500万吨以上。
在环境污染方面,玻璃生产过程中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废弃物排放,每年排放二氧化硫约20万吨、烟尘约2万吨、氮氧化物约18万吨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目前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优质浮法和深加工率偏低,节能玻璃使用率偏低。目前,普通浮法玻璃过剩,但同时存在结构性缺口,一些电子玻璃、汽车玻璃、高档建筑玻璃等还需进口;优质浮法比率偏低,仅为28%;玻璃深加工率仅为30%,而世界平均水平约55%,发达国家达65%~85%。加工后的增值率我国仅为原片2.5倍,发达国家为5倍,因此在深加工率和加工深度上均有较大差距。
节能玻璃在建筑中的使用率低,中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等节能玻璃在建筑中的使用率不足10%。而欧美基本普及中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占全部中空玻璃的比例超过50%。
三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我国玻璃行业虽然总量居世界第一,但相当分散,浮法玻璃企业就有50多家,平均规模只有年产600余万重量箱。全国只有一家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规模在1000万重量箱以上的企业只有11家,行业呈分散竞争状态。而国际上,玻璃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和集中度都很高。4大跨国公司集中了世界平板玻璃总量的41%和优质浮法玻璃的62%。我国企业在生产规模和竞争实力上均有较大差距。
四是产能增长不平衡,周期性波动大。一是玻璃行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及固定资产投资依存度大;二是玻璃生产连续性强,一经投产要连续运行6至8年才停窑冷修,中间不宜停产或压产;三是企业分散,时有无序竞争,导致市场对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当前,玻璃企业分散,产品档次和质量良莠不齐。企业不在同一起跑线,竞相压价,“规范开放、竞争有序”的玻璃市场远未形成。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玻璃行业当前的运行质量,也不利于长远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加快推进玻璃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才是玻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今后发展趋势和建议:
(一)调控总量,提高质量,发展玻璃深加工。
《关于促进平板玻璃行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坚持总量控制,实行分类指导,严格新上项目的审批。重点发展优质浮法特殊品种,发展玻璃深加工;支持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有效益、对产业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大企业技术改造和促进大集团发展,淘汰落后“小玻璃”。
企业发展应由规模扩张转向品种质量,改变片面追求规模、数量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树立科学发展观,以质量效益增长带动行业发展。多生产个性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品种。根据国际成功经验,我国浮法玻璃企业发展应从单一浮法的“专业化”战略,转向“价值链向上下游延伸的纵向一体化战略”,不断提高自用加工玻璃比例,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进一步完善提高洛阳浮法技术,改造提高现有浮法玻璃生产线。
“中国洛阳浮法”是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并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三大浮法技术之一。应尽快使中国的浮法生产技术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达到中外合资企业实物质量水平。
对现有“普通浮法玻璃生产线”应制定改造升级规划,并通过大修、技改逐步完善提高,以促进企业转型和升级。
(三)促进大集团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优势企业应抓住当前国内平板玻璃产能过剩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的机遇,加速低成本扩张。重组联合是个痛苦的过程,尤其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的时候。重组联合需要时机和财力,可以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行。国家将制定具体*策,促进大集团形成和发展,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几个大的玻璃集团公司,掌握和控制中国60%~70%的平板玻璃生产能力,进而发展成跨国公司。
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采取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策略“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鼓励出口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支持到国外开展工程总承包和直接投资办厂,由产品输出向资本、装备、技术、管理、服务等配套输出的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
(四)贯彻循环经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把握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两个关键;落实到矿山开采和选矿、玻璃生产、玻璃应用和碎玻璃再利用等4个环节。
(1)矿山开采和选矿环节,要大力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
(2)在玻璃生产环节,采用先进的节能、节水技术,降低消耗,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走节能环保型发展之路。
(3)在玻璃应用环节,开发玻璃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注重采用复合加工技术,为建筑节能和减少排放做贡献。
(4)大力开发碎玻璃利用新技术、新工艺。
(五)加强浮法玻璃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
新技术包括全氧燃烧技术、玻璃熔窑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新型环保技术以及太阳能利用等。
新品种包括浮法在线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浮法在线自洁净镀膜玻璃;浮法在线复合镀膜玻璃;TFT和PDP玻璃基板;防火玻璃;超透明低反射以及其他特种玻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