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凌世宝
内镜治疗前后的围手术期护理
内镜治疗后的围手术期护理应注意迟发性穿孔、迟发性出血,必要时住院治疗(推荐强度:2,证据等级:C)。ESD/EMR的临床实践应考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住院时间。对于使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如果需进行ESD/EMR,请参考JGES10发布的《抗血栓治疗患者胃肠镜检查指南》以及修订后的指南。
抗血栓药物
上述指南根据血栓栓塞的预测风险将ESD/EMR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抗血栓药物在ESD/EMR-前/后过程中的处理方式取决于患者血栓栓塞的风险。
1.在服用抗血栓药物(阿司匹林、噻诺吡啶)的患者中,应谨慎进行ESD/EMR手术,手术应推迟到抗血栓药物可以停用或建议用阿司匹林或西洛他唑替代。
2.联合使用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如果PT-INR在控制范围之内,可不停用华法林或用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暂时替代华法林后进行ESD/EMR操作。
3.DOAC由于其作用时间极短,可在EMR/ESD当天停用。
4.拟进行EMR/ESD且在服用DOAC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可在EMR/ESD当天停用DOAC的情况下进行,抗血小板药物可替换为阿司匹林或西洛他唑。
在停用抗血栓药物后,内镜检查证实止血后可恢复服药。在恢复使用抗血栓药物后,应仔细观察是否有术后出血。
在EMR/ESD过程中,考虑停止或继续使用抗血栓药物的风险和获益在临床上是很重要的。与胃ESD相比,大肠EMR/ESD延迟性出血的风险更低且不致命。
肠道准备
在确认无消化道狭窄后,在结肠镜检查前一晚的就寝时间进行饮食准备和服用泻药。结肠镜检查当天,给予2~3L肠灌洗液或分次服用泻药。
在术前用药和镇静方面,由于肠道蠕动可能妨碍治疗,在确认无禁忌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律失常)后注射解痉剂。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取决于内镜医师的判断和病人的意愿。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虽不常见,但应引起高度重视。在结直肠ESD/EMR中应避免过度镇静,因为常需要改变体位。通过注入二氧化碳可以减少腹胀,从而减少镇静剂的用量。
术中管理
当需要采用镇静和计划长时间手术时,术中应监测氧浓度、心电图和血压。
术后管理
在日本,小于2cm的病变可在门诊行EMR治疗。而直径2cm的病变,EMR和ESD应在住院后进行。然而,指南并未提供关于内镜手术后住院时间和进食时间的建议。在确认没有炎症反应(如血清CRP水平、腹痛和发热)后进餐,同时观察是否有迟发性穿孔和出血。住院时间和禁食时间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考虑。
息肉切除术后电凝综合征
即使在没有穿孔的情况下,如果肌层破裂或电凝损伤,也可能发生腹痛或发热。腹痛和发热可能是由腹膜的炎症引起的,即使没有继发穿孔,偶尔也会在电凝后发生。大多数患者可以保守治疗,要采取谨慎的措施,如延长禁食期,同时考虑迟发性穿孔可能。
迟发性穿孔
迟发性穿孔是在ESD/EMR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肠穿孔(即肠镜在ESD/EMR完成后退出,但未发生穿孔)。诊断依据是腹痛、腹部表现、发热和炎症反应。大多数迟发性穿孔发生在ESD/EMR术后14小时内。然而,大约1/3的病例在术后24小时得到证实。如怀疑有迟发性穿孔,应进行腹部CT检查。必须请外科医生进行紧急手术,这对迟发性穿孔很重要。迟发性穿孔发生率EMR为0(未见报道),ESD为0.1%~0.4%(提示迟发性穿孔很少发生)。
显著迟发性出血
迟发性出血是指内镜治疗后一段时间内血红蛋白下降2g/dL或证实有明显出血。明显的延迟性出血不包括少量出血,如粪便中有微量血液。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EMR为1.4%~1.7%,ESD为1.5%~2.8%。迟发性出血主要发生在ESD/EMR术后2~7天,而在ESD/EMR术后10天内出现出血可视为迟发性出血。
美国最近的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发现,在切除大肠息肉后预防性放置止血夹并不影响内镜切除后大出血的发生率。预防性夹闭应用于高危病变的有效性必须通过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评估。既往研究报道,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组较未服用抗凝药物组在息肉切除后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
Fournier’ssyndrome
(暴发性坏死性筋膜炎)
在腹膜反折以下的病变,由于解剖特征,不会穿孔至腹腔内;可穿透至后腹膜,因此,可能发生纵隔气肿或皮下气肿。此外,暴发性坏死性筋膜炎(Fournier’ssyndrome)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但当其发生时,会引起败血症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据报道,相关死亡率为20%~40%。因此,需要广谱抗生素和立即外科手术治疗。
可治愈性的评估
放大内镜下观察是评价局部复发最重要的方法。可治愈性是根据切除标本的肿瘤边缘来评估的,而最终诊断要考虑的危险因素是淋巴结/远处转移。除了最终诊断外,确定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也至关重要。
腺瘤
腺瘤(管状、管状绒毛状、绒毛状和锯齿状腺瘤)被定义为良性肿瘤,可完全切除。
Tis(M)癌
至于结直肠肿瘤,Tis(M)癌一般不转移到淋巴结或其他器官,可通过内镜下整块完整切除达到根治。然而,在肿瘤侧切缘阳性或分片切除的病例中,有局部复发的报告(表4)。这些病例仅在内镜下被评估为局部治愈。
T1(SM)癌
当内镜治疗后病理检查发现pT1(SM)癌时,应根据年日本结直肠癌协会(JSCCR)结直肠癌治疗指南确定后续治疗。对于内镜下不完全切除的肿瘤深部切缘阳性的病灶,应追加外科手术治疗(强烈建议)。在内镜下完全切除的病例中,组织学分析符合以下条件时,可以判断pT1(SM)癌已根治:(i)肿瘤垂直边缘阴性(组织学完整切除);(ii)乳头状腺癌或管状腺癌;(iii)SM浸润深度μm;(iv)无血管浸润;(v)肿瘤出芽1级(低级别)。在这些病例中,建议仔细观察,因为复发的几率极低(推荐强度:2,证据等级:B)。
如果遇到这五种条件之一,应综合评估病变的淋巴结转移率和患者的背景(即年龄,同时存在的疾病,体力活动,意愿及术后生活质量,包括人工肛门重建等因素),并考虑追加手术切除的适应症(低推荐)。不强制追加外科手术切除。应对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相应地选择随访或追加外科手术切除等治疗。
T1癌追加手术切除
根据日本结直肠癌学会(JSCCR)的“pT1b型SM癌转移危险因素的分层(SM浸润大于μm)”研究,只有SM浸润深度不符合根治标准且未发现其他转移危险因素的病例,其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4%。必须仔细考虑患者的背景、病理表现、对低复发风险的病例进行追加外科切除的优势,并制定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策略。
术后随访
结直肠ESD/EMR术后随访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局部残留/复发、转移和异时性病变。在日本,对于内镜治疗后的实际随访方法尚无基于证据的共识。应就治疗技术如整块切除及分片切除、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的可治愈性评估、多发病变及癌的危险因素、潜在疾病等方面,制定随访计划。
局部残留/复发
结肠镜定期观察可早期发现局部残留/复发。对于腺瘤或pTis(M)癌,在进行分片切除或切除后肿瘤边缘不清,不能准确评价其可治愈性时,应在内镜治疗后约6个月后进行结肠镜检查。(强度推荐:2,证据等级:C)。与整块完全切除相比,分片切除的组织学评估更具挑战性,残余/复发率更高。此外,即使对20mm肿瘤行ESD后,分片切除仍是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表4和表5)。分片切除后6、12和24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18.4%、23.1%和30.7%。当肿瘤水平边缘难以评估或进行分片切除时,建议在6~12个月内进行结肠镜检查。
据报道,内镜治疗后pT1(SM)癌的复发或转移主要发生在3-5年内(表6)。直肠复发率(4.2%~4.5%)高于结肠复发率(1.5%~1.9%)。据报道,在pT1(SM)癌中,从一开始就外科手术组和内镜切除术后追加手术组在转移和复发率上没有差异。因此,对于需要追加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内镜下切除并不会恶化其临床预后。
因此,对于内镜治疗后的pT1(SM)癌,不仅要进行结肠镜局部观察,还要定期通过复查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腹部超声、胸腹部及盆腔CT等进行系统随访。然而,在实际的监测方法和时间上还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
异时性病变
目前还没有确定最佳的检查间隔来检测异时性结直肠肿瘤。然而,结肠镜检查应在内镜治疗后3年内进行(推荐强度:2,证据等级:C)。由于30%~60%的病例报告为异时性病变,因此必须监测异时性病变和残留病变。由于结肠镜检查可能不能发现所有的病变,定期内镜观察是必要的。与进展期肿瘤风险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是患者的年龄、先前腺瘤的数量和大小。
随访计划必须根据每个患者的背景,包括危险因素、年龄和伴随疾病情况来制定。在T1期结直肠癌内镜治疗后25.6~.8个月期间,在0~26.5%的早期结直肠癌报告了多发性异时性癌。因此,应考虑长期跟踪随访。在西方指南中,内镜切除术后的随访是根据风险分层的。JGES正在制定结肠镜检查和监测的指南。
病理学
标本的处理
为了评估病变的可治愈性和追加治疗的必要性,准确的组织学诊断至关重要,切除的标本必须妥善处理(证据等级:VI,推荐等级:C1)。将切除的标本固定在橡胶或软木片上,使病变周围的粘膜均匀展平,观察黏膜表面(图2和图3)。在室温下用10%~20%甲醛溶液固定标本24~48小时。
标本切除后必须尽快固定,防止自溶。内镜医师要适当展平标本,以尽量缩小标本与临床图像的差异及判断标本的肿瘤边缘。分片切除后的标本应尽量重建。内镜医师必须向病理医生提供资料(说明性文字或插图),以便准确传达术前诊断(包括活检结果)、病变部位和形态、肿瘤大小以及临床评估等基本信息。
固定后,应观察标本,画图,拍照。整个标本以2~3mm的间隔切片,所有切片均要进行组织学诊断。实际切片过程如下:(i)假设一条与肿瘤水平边缘最近的切线,如图4所示;(ii)第一浅切口在垂直于切线的方向上;(iii)平行于第一次切口的浅切口,使所有切片不完全分离,然后对标本进行拍照;(iv)深度切割,将所有切片完全分开。当病变区域不清楚时,建议用体视显微镜观察。
病理表现描述
肿瘤的组织学诊断依据《日本结直肠癌分类(第9版)》和《JSCCR结直肠癌治疗指南》。应判断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脉管浸润(Ly、V)、肿瘤边缘切除(水平、垂直)。在pT1(SM)癌中,还应描述了浸润深度(pT1a:μm或pT1b:μm≤)、肿瘤出芽、间质组织量和浸润方式。当一个肿瘤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组织学类型时,所有类型均按面积递减顺序描述(如tub1pappor2)。肠壁浸润深度按癌浸润最深层为准。对于pT1(SM)癌,应分别评估有蒂和无蒂病变的浸润深度。
特殊染色和免疫染色的作用
对于组织学诊断而言,特殊组织学类型的诊断,浸润深度的测量,血管浸润的特殊染色和免疫染色都是有价值的。免疫染色(嗜铬蛋白A、突触素和CD56)有助于鉴别恶性程度高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癌和恶性程度低的类癌/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腺癌。腺癌的出芽等级是使用HE染色标本来评估的。细胞角蛋白免疫染色可使癌细胞变得独特。在测量浸润深度时,使用desmin进行免疫染色有助于辨认粘膜肌层。弹力蛋白Gieson染色或Victoriablue/HE双染色可用于确认静脉浸润。抗淋巴管内皮抗体(D2-40)免疫染色结合其他染色方法可用于检查淋巴管侵犯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