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汪明明
山东大医院主任医师(3级),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全国委员,山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年开始担任主任医师职务,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理论扎实,经验丰厚。擅长病*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传染病和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及其危重型疾病的抢救。
一些比较重的肝病患者,经常会出现牙龈或鼻腔出血,四肢稍有磕碰皮肤就会出现瘀点瘀斑,实验检查也会发现患者各种凝血功能指标的异常,临床上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出血倾向。为什么肝病患者会出现出血倾向或者说凝血功能障碍?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范?在这里就和大家一起谈一谈。
一、体内的凝血过程要认识肝病时的出血倾向,首先需了解体内的凝血过程。血液的凝血过程和抗凝过程是一组矛盾,两者之间互相制约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当中,保证着血液的正常流动,不会出血也不会血栓形成。正常的凝血过程是防止血液的丢失,其功能的完成取决于三个因素: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和血管壁结构。凝血因子共有11种,各有其名,但为了表达方便,同时用罗马数字依次编码为Ⅰ,Ⅱ,Ⅲ,Ⅳ,Ⅶ,Ⅷ,Ⅸ,Ⅹ,Ⅺ,Ⅻ和Ⅻi。除了第Ⅳ因子(钙离子)外,其实质都是蛋白酶。凝血因子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完成凝血过程。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其主要作用是在必要时“堵塞”血管的漏洞。一旦血管壁有破损,首先是血小板挺身而出,黏附在破损之处,并立即启动凝血程序。各种凝血因子依次被激活,形成链级反应,促进血小板的凝聚,并变成坚韧的血块封堵血管破口,防止进一步出血。这一凝血过程有点像卤水点豆腐,凝血因子就像是“卤水”,在关键时刻把流动的血液点化成了凝固的血块。
二、肝病时出血倾向的成因我们已经知道凝血因子共有11种,其中的Ⅱ(凝血酶原)、Ⅶ(促凝血酶原激酶原)、Ⅸ(抗血友病因子B)和Ⅹ(自体凝血酶原C)因子是由肝脏合成的。当肝脏有病时,特别是肝功能严重下降时,肝脏的合成功能是下降的,相关的凝血因子合成也减少,这样就不难理解肝病时为什么会出现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障碍了。这是第一种原因,当然,其原因不仅仅如此。
肝硬化患者,特别是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脾大引起的脾功能亢进,其特征表现之一就是血小板数量减少,研究还表明其血小板的功能也是下降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下降是导致肝病患者出血倾向的第二种原因。
第三种原因是内*素血症和维生素K缺乏。研究表明,严重肝病患者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内*素血症。内*素是由革兰阴性菌产生,严重肝病患者存在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肠道内形成的内*素可经肠黏膜吸收入血,从而形成内*素血症。肠道功能障碍会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内*素可干扰凝血因子的活性和血小板的凝聚,影响凝血过程,维生素K缺乏可降低凝血功能。
三、如何进行防范?当患者出现出血倾向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是因为我们所能见到的表面出血,预示着内部重要器官出血的潜在危险,比如颅内出血、心内膜下出血、胃肠道出血等,而这些器官的出血是致命的,所以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必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