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
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
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息肉有单发或者多发,也有遗传性或者非遗传性,其发病率在总人群中占1.6%~12.0%。
那么,为什么会长结肠息肉呢?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国内外研究认为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年龄、饮食因素与生活习惯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
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
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较大的腺瘤。
2、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实验显示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
3、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27%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另外,曾经患过其他部位癌肿,如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宫癌以及膀胱癌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4、肠道炎性刺激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也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感染有关。
另外,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
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5、基因异常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6、肠道微生态失衡
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状态。如果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则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继而发生结肠息肉。
7、缺乏运动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腺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8、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报告,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
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大多数的肠息肉没有任何症状(只有通过肠镜检查才能发现),只有少数的可能有以下表现:
1、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量少,间断性出血为主。偶有上消化道大出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
2、粪便改变,包括排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粪便形状的改变。
3、息肉较大时可引起腹痛、便秘、腹胀、腹泻等。
4、直肠具有长蒂的息肉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
发现息肉怎么办?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已能够在内窥镜下用圈套器割除,或以电灼、激光来治疗,安全、有效、病人痛苦小,不再需要剖胸、剖腹,甚至不需要住院。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会根据肠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
直径>3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
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粘膜肌层或浸润粘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粘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
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哪些息肉容易癌变?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密切,大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
息肉的病理学类型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
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称为非肿瘤性;
腺瘤样息肉和锯齿状息肉容易癌变。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所以,临床上一经发现,一般都需要切除以绝后患。
1.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往往凶多吉少,应警惕其癌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应将其当作恶性来看待;
2.组织学属于腺瘤型的息肉易癌变,属炎症型的则恶变较少;
3.体积较小、带蒂的息肉,多属于良性,且不易癌变,患者不必紧张害怕。但宽基广蒂的息肉常难平安,容易癌变。
4.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容易癌变;
5.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增加,如一个息肉的癌变率为1%,那么生长了个息肉,癌变可能就接近%。
预防建议医学专家们常把结直肠癌的发生归结于一句话:三高两少——
三高,即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食物;
两少,即运动少、膳食纤维少。
因此,在预防肠息肉方面,医院消化分中心专家提示大家:首先要从管住嘴、迈开腿着手。
此外,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减肥,有家族史的及早进行筛查等,就能有效预防。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肠息肉会癌变,但是阻断其进程却非常简单,那就是做肠镜。
发现息肉就干掉它,使它根本没机会变坏!
我国的指南建议是50岁无症状做第一次肠镜,事实上,一线医生更建议40岁就要开始检查,起码一次肠镜可以保你5-10年无虞。
有家族史的人更要提前!
总之,为了预防结肠癌的发生,目前提倡早预防、早检查、早治疗,及时肠镜检查,就能阻断结肠息肉转化为结肠癌。
医院温馨小提示
当你或身边的朋友/亲人出现“胃痛、恶心、胃胀、反酸、烧心、口苦、口臭、嗳气、腹泻、便秘、便血”等胃肠不适症状应及时进行胃肠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网上预约:登录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