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从息肉演变而来
全国新发大肠癌(结直肠癌)患者37万人,19万人死于大肠癌,预防大肠癌需从其前身大肠息肉开始。
大肠息肉患者自身是没有感觉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
小的“肉疙瘩”称为息肉,继续生长可变为腺瘤,而腺瘤继续发展可能就会变成癌。
长大肠息肉有很多原因,具体原因不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大肠息肉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大肠长期接触粪便污染物质,受到刺激导致黏膜异常性增生,发生异常长大。先天性遗传因素常见于家族性遗传性腺瘤性息肉病,息肉长大以后可能会导致结肠癌高发;
肠道炎症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反复的炎症刺激,会导致炎性息肉出现;
饮食因素:内镜下长息肉多与病人长期饮酒、吸烟有关,还有包括红肉类,比如猪肉、牛肉或者罐头制品,会刺激肠道异型增生而导致息肉增加。
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过来的,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但有的人也可以进展的很快。
例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从很年轻时肠道就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息肉,癌变再所难免。通常来说息肉的发生随着年龄增长而更容易出现,但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其可能在比较年轻时就已长出息肉,因此患癌的风险比一般人更大。
息肉有好有坏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
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
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向腺瘤发展可能。
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虽然大部分医生根据经验,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断良恶性,但活检后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其中因此检查出肠道息肉都需要活检做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确诊,判断其恶变的可能性。
增生型肠息肉是肠息肉的一种,是一个肠粘膜增生性的一种病变,不容易诊断,早起也无任何症状,所以发现时已经晚了,一般患者会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增生性结肠息肉一般没有过多严重的后果,也无癌变倾向,主要以预防为主。
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病因并不是特别的清楚。
但是它的息肉有个特点,多发,偏小,而且这种息肉是良性的,良性的息肉不会发生恶变。
治疗与复查
目前阿司匹林等一些药物可能有助于预防息肉新生,但还没有药物能有效治疗已形成的息肉,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效果确切,是治疗的标准。
内镜治疗:通过内镜切除直肠息肉是目前临床最常用方法,该方法有损伤少,创口小的优点。一般只有在癌变倾向的息肉,或者导致临床症状的息肉才需要考虑内镜下治疗。内镜治疗的方法很多,一般有蒂息肉最适合用内镜切除,对于较大的有蒂息肉,可直接用接高频电的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一次性进行切除;对于较小的有蒂息肉,可在内镜下直接用活检钳钳取切除。
手术治疗:适用于内镜切除不彻底、腺瘤性息肉、不明原因的息肉,常用的手术方法应根据息肉的大小、部位、范围而定,通常可做局部切除、肠段切除、结肠次全切除、全结肠切除等。若息肉发生恶变,应根据息肉浸润的范围进行切除,并在此基础上辅助治疗,术后注意定期复查,避免复发。
肠息肉是消化道系统常见的疾病,该病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有恶化风险,发现息肉,即使是切除了息肉,肠道内环境没改变,有复发的可能,所以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复查。
单发的良性息肉切除后,建议前2-3年每年复查一次,如果不复发说明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5-10年查一次。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健康无小事,体检勿忽视!
医院温馨小提示
如果您有“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口苦、口臭、嗳气、腹泻、便秘、便血”等胃肠不适症状应及时进行胃肠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