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医学的进步让我们可以更好的管理甚至控制疾病,很多不适症状因为药物的大量出现而得到了缓解。头痛?胃灼热?通过药物可以迅速得到缓解。
“每次生病都要吃药”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一种常识,殊不知这种常识已经慢慢的腐蚀了我们的健康。“是药三分*”,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有时它们具有拯救生命的特性,我们对此心存感激;有时它们并不是必需的,也不应该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法,而这些问题通常可以通过饮食、锻炼和休息来解决。
大多数药物只是暂时缓解疾病的症状,但是见效快,而受到患者的喜爱。然而,疾病症状大多是身体告诉我们它出现了问题的一种信号,通过药物来掩盖症状反而可能忽略更深层次的问题。大多数药物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的问题,从而导致患者可能对药物产生依赖。长期服用药物往往也会带来某些长期的后果,其主要后果之一就是肠道健康受损。其实大家留意一下药物说明书的“不良反应”一栏可能就会注意到,绝大多数的药物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
止痛药
世界上最常用的缓解疼痛和退烧的药物之一是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大家最熟悉的品牌是泰诺,它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药物之一。它是为数不多的被认为对孕妇和婴儿安全的非处方药之一。
然而,这种药物有风险,如果服用不当会导致肝脏损伤。如果经常服用,也会使肠道恶化。每天服用毫克或更多会增加食道、胃和小肠(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的风险。人们定期服用高剂量的药物来控制慢性疼痛,也常常会出现恶心和呕吐。限制这种药物的另一个原因是科学家们仍在争论它是如何在我们体内发挥作用的。他们知道高剂量时的*性结果和影响,但是不确定它是如何阻止我们的疼痛的。
阿片类药物更明显。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曲马多、美沙酮、可待因和羟考酮等。这些通常是在创伤或手术后开的更强的止痛药。即使是短期服用,这些药物也会对胃肠道造成损害。它们会引起恶心、口干、腹胀、胃酸反流、便秘和免疫系统问题。便秘可能很严重和痛苦,通常在用药期间持续存在。服用阿片类药物的人通常也会被建议服用泻药。
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会损害肠道神经,导致腹痛加剧。滥用阿片类药物的人最终可能会患上一种叫做肠麻醉综合征的疾病,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胃痉挛,让停药变得特别困难。
这类药物真的应该只在减轻创伤和术后恢复带来的疼痛时使用最小的有效剂量。考虑到它们的成瘾特性,这一点尤为重要。长期服用这类药物会损害肠道正常蠕动、有效监控肠道转运时间、舒适的排便以及与大脑进行正常交流的能力。
皮质类固醇和非甾体类消炎药
皮质类固醇和非甾体类消炎药都用于对抗体内的炎症,它们的副作用包括肾功能受损、妨碍正常的血液凝固、消化系统不适和胃肠道损伤。这两种药物都是肠道健康的破坏者。
皮质类固醇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来对抗体内的炎症,常见药物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和可的松。皮质类固醇降低免疫系统炎症反应的一种方式是阻断细胞因子的产生。如果没有白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刺激其它白细胞聚集在受伤或感染的部位,体内的炎症就会减少。
皮质类固醇还会降低身体产生抗体的能力,这会阻碍免疫球蛋白E(IgE)和其它攻击食物颗粒或健康组织的免疫球蛋白的活性。它们还会抑制被称为巨噬细胞的特殊白细胞,而巨噬细胞有能力到达感染部位并吞噬和摧毁病原体。皮质类固醇也会减缓体内其它促炎物质的产生。
这里的问题是,导致炎症的真正原因并没有被消除,只是身体对炎症的反应被消除了。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些有害的入侵者进入我们的身体,免疫系统就不能正常反应。所以,当服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时,我们更容易受到感染,包括胃肠道感染。
皮质类固醇会对我们的消化系统造成短期和长期的损害。它们经常刺激肠道黏膜。它们会升高血糖,扰乱新陈代谢。
皮质类固醇也会损害肠道菌群,它们会杀死一些有益细菌,而促进念珠菌的生长。服用类固醇也会使上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的风险增加一倍。如果同时服用类固醇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发生出血等上消化道并发症的可能性会增加12倍。
有时,当疼痛和炎症变得难以控制时,这些药物对于对抗疼痛和炎症是必要的,你需要缓解。了解这些风险有助于激励你努力去寻找导致体内炎症的真正来源并消除它们,这样你就可以减少长期使用这些药物的潜在危害。
非甾体类消炎药不是类固醇,但也是用来对抗体内炎症的药物,这类常见的非处方药有阿司匹林、萘普生和布洛芬等。人们经常服用这些药物来减轻疼痛和退烧。对于患有中度到重度关节炎和其它慢性疼痛的人,通常会建议每日服用处方剂量的非甾体类消炎药。
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数据,每年有超过万份非甾体类消炎药的处方。此外,美国人每年购买超过亿剂这些非处方药物。很明显,对于消炎的缓解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在我国也同样如此,所以了解它们对我们身体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非甾体类消炎药会造成广泛的身体损害,因为它们会破坏细胞膜并妨碍细胞内的关键功能,比如能量产生。它们还专门针对肠道内壁。临床研究表明,非甾体类消炎药的使用实际上会增加肠道通透性,导致肠漏。此外,如果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上消化道内出血的可能性会增加四倍。当混合使用不同的消炎药,尤其是皮质类固醇时,风险会更大。大约60%经常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关节炎的人会出现某些类型的药物副作用,胃溃疡是其中最常见的。
那么,非甾体类消炎药是如何造成这种伤害的呢?它们会抑制黏液和富含碳酸氢盐的物质的产生,而这些物质可以保护我们的胃壁不受胃酸的侵蚀,它们还会妨碍胃壁细胞修复和更新所必需的血液循环。非甾体类消炎药通过阻止一种叫做环氧合酶1(COX-1)的防止溃疡的酶的产生来阻止这些过程。COX-1有助于前列腺素的产生,前列腺素是一种脂肪酸,在我们体内起着类似激素的作用。它在肌肉收缩、血管运动、血压调节和炎症控制中发挥作用。前列腺素也在细胞损伤时产生。非甾体类消炎药会阻止这种物质的产生,这样就会对我们的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低前列腺素和COX-1的产生对我们的消化健康有特殊的影响。正常情况下,COX-1的产生会促进胃部的血液循环,这是黏膜和细胞修复所必需的,但是当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时,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这会使胃壁暴露于胃酸的侵蚀和刺激中,导致溃疡的发生。如果只是偶尔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胃通常会自行痊愈,我们也不会遭受长期的副作用。那些经常使用这些药物治疗慢性症状或轻微不适的人将承受胃肠道副作用的冲击。由于COX-1持续被非甾体类消炎药抑制导致溃疡无法愈合,可能造成出血,这很快就可能变得危及生命。
如果你正在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并且注意到以下症状,请停止服用并寻求医疗帮助:
胃痛,好像腹部有灼烧的感觉,它可能突然出现,然后消失数小时后再次出现
食欲不振
持续的恶心
胃痛,在进食后暂时消失,一小时左右后复发
大便呈黑色,通常表示内出血。当然,在摄入墨鱼汁和食用竹炭粉等黑色食物后也可能导致大便呈黑色,一般停止摄入这类食物后就会恢复原来的颜色,请加以区分
疲劳
吐血,这是溃疡出血的明显迹象,需要立即进行医疗急救
就像皮质类固醇和止痛药一样,了解它们的风险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寻找炎症的根源总比简单地用药物来掩盖症状要好,因为从长远来看,药物的副作用往往比我们最初想要减轻的症状更严重。
抑酸药物
抑酸药,顾名思义就是抑制胃酸的药物。胃酸过多的患者通常服用抑酸药物来缓解胃部的不适症状。现在,抑酸药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胃病患者的常备药。
目前有三种主要的抑制胃酸的药物:抗酸剂,H2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抗酸剂的代表药物通常包括氢氧化铝、碳酸氢钠等,这些药能迅速中和胃酸。H2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胃酸的产生,比抗酸剂的作用时间更长,主要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西咪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可以大大减少胃酸数量,一般推荐用于慢性胃酸反流患者,常见的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现在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很广泛,在药店很容易买到。
令人讽刺的是,抑酸药物本是为了抑制胃酸过多,很多服用这些药物的人实际上是胃酸过少,因为胃酸过多和胃酸过少的症状是相似的。
胃酸过少也会导致出现腹胀、胃酸反流、便秘和消化不良的症状,因为胃酸过少会导致食物在胃里停留太长时间而不能消化。但是,除了这些不适之外,胃酸过少还会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因为其中一些物质需要大量胃酸的帮助才能被我们的消化系统吸收。镁、铁、铜、钙、锌、叶酸、维生素B12和蛋白质都需要较高水平的胃酸才能得到适当的吸收。常见的抑酸药物会抑制蛋白质的消化,阻碍这些关键营养素的吸收。
胃酸在我们的免疫系统功能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随食物摄入了病原体或寄生虫,胃酸会在它们让我们生病之前杀死它们。胃酸还能杀死任何试图从小肠进入胃里并定殖的细菌。胃酸过少的人更容易发生食物中*,念珠菌过度生长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等。保持胃酸水平的平衡对健康的肠道至关重要。
抗抑郁药
据估计,我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万以上,这一数字还在逐渐上升,所以,抗抑郁药也是现在常用的处方药之一。同样,药物使用如此普遍,我们必须评估它们的副作用,特别是对肠道的破坏。
许多抗抑郁药物是通过提高5-羟色胺的水平来发挥作用,这些被称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服用SSRI类药物的孕妇所生的婴儿,以及早年服用SSRI类药物的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这将使他们面临更多潜在药物副作用的风险。SSRI类药物本身也会引起胃肠道副作用,最常见的是恶心。SSRI还会引起腹部绞痛、腹泻、胃酸反流、便秘、口干和消化不良。这些药物的一些副作用会对身体和大脑造成长期的结构损伤;其它副作用会对肠壁造成急性损伤,类似于许多非甾体类消炎药引起的胃肠道出血。
为了对抗抗抑郁药的副作用,患者通常会被开具其它药物来控制。SSRI类药物(比如百忧解)经常会导致焦虑感,所以它们经常和镇静剂一起服用,以平衡患者的情绪。而这些镇静剂通常会引起明显的嗜睡,并可能导致进一步的抑郁。因为很多SSRI会引起胃肠道刺激,包括溃疡出血,医生经常会开具抑酸药物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知道,这些药物长期使用也有其副作用,所以这会形成恶性循环。
抗生素
抗生素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处方药。我们通常也会通过其它途径间接接触到抗生素,比如动物养殖过程中会大量使用抗生素,它们会残留在我们食用的肉类中。毫无疑问,抗生素是对抗致命感染的救命物质。但是,广泛使用这些药物来治疗低风险的感染可能比偶尔咬牙坚持低风险感染更具破坏性。
那么,抗生素如何破坏我们的肠道呢?它们会破坏肠道菌群的自然平衡,它们还会引起胃部不适和腹泻。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艰难梭菌过度生长,这种病原体引起的腹泻可能会危及生命。
抗生素在杀死有害细菌的同时通常也会杀死有益细菌,这会导致一些致病性细菌,特别是耐药性细菌,有机会过度生长。一些良性病*和真菌在抗生素杀死有益细菌后可能变得不受控制而大量繁殖,甚至可能会变得具有致病性,并开始入侵健康组织。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抗生素本来是对抗感染的,但是它们对肠道菌群的破坏性影响会损害我们的免疫系统,反而使我们更容易受到感染,需要使用更强大的抗生素来对抗。
一些最常见的抗生素是从青霉素衍生而来的,这些药物可以杀死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而促进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致病性细菌的感染。以青霉素为基础的抗生素会使得一些通常只存在于结肠中的细菌进入小肠,从而导致出现更严重的消化问题,甚至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
四环素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痤疮的抗生素。这些药物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有时甚至可能长达2年,这会对肠道造成严重破坏。四环素使肠壁很容易受到致病菌的攻击,因为它会改变肠道黏膜的结构。然后,免疫系统就会对这些改变了的蛋白质发起攻击,从而触发肠道内的自身免疫。简而言之,四环素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肠壁。
医学的进步确实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现在,大多数人可能正在服用某种药物,包括我们上面列举的这些。当我们生病时,我们可能希望得到某些药物的帮助,因为药物有的时候能够迅速缓解我们的症状。然而,药物大多也都只是在暂时的缓解或掩盖疾病的症状,这相当于在伤口上打一个补丁。它们不能预防疾病,当然也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我们不能忽视我们对速效药的喜爱和对药物的过度依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的时候,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可能比我们本身的问题更加严重。以上还只是我们列举的一部分常用药,绝大多数的药物都会对我们的肠道健康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导致本希望通过药物来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很多时候药物确实可以拯救生命,但是很多时候它们并不是必需的,我们不应该让药物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法。以食为药,食物才是最好的药物,很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解决。同样,如果不得不使用药物,我们也应该适当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减少药物对肠道的伤害,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也有助于减少药物的使用和降低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图片均来自网络
菌情观察室
大便
粪便的形成与食物无重要关系,禁食和正常喂养的动物粪便无显著区别,只是粪量减少。
粪便组成
粪便的组成都一样都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结缔组织、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胆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脱落的残片,上皮细胞和细菌。
正常粪便的性状
正常粪便呈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重~克。食用蛋白质的粪便为棕*色或*色,有臭味,硬而成块,含有很多革兰氏阳性细菌。食用碳水化合物的粪便为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含有很多革兰氏阴性细菌。正常粪便稍有棕色,这是因有粪胆素和胆色素,粪便颜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药物可改变颜色。正常便为碱性,其高低与在结肠存留时间长短成正比。稀便呈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饮酒可引起肛门直肠反应性充血使痔疮急性发作。
粪便中的气体
结肠内气体约毫升,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氢和少量氧气。气味因食物和气体组成而不同。
排便
排便
粪便形成后,由于结肠蠕动使各部结肠收缩,将粪便推向远段结肠,这种蠕动常由肝曲开始,每日2~3次,以每分钟1~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到左半结肠,到乙状结肠贮留。但在进食后或早晨起床后由于胃结肠反射或体位反射而引起结肠总蠕动,以每小时10厘米的速度推进,如乙状结肠内存有粪便可使粪便进入直肠内,蓄积足够数量时(约克左右)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时则引起排便反射;排便反射引发多个反射产生便意;大脑皮层发出指令排出粪便。
哪些因素能影响排便
1.影响排便反射产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进入直肠的粪便量过少,对直肠壁产生的压力小,致使直肠壁内的感受器不产生冲动,因而亦无排便反射产生。这种情况多见于进食过少及进食过于精细者。
(2)直肠对肠腔内的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不能产生冲动。这种情况见于长期不及时排便、经常灌肠或滥用泻剂者。
(3)神经或脊髓受损,如多发性神经根炎、截瘫等病,使传导冲动的神经受损,不能产生排便反射。
2.影响排便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排便过程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有两种,首先是影响便意产生的因素,另外是影响直肠排空的因素,前者已在"影响排便反射产生的因素"一题中作了介绍,不再赘述,有关影响直肠排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大脑皮层对便意的抑制,如工作紧张、外出旅行、生活规律改变、情绪抑郁及过度劳累等均可使便意受到抑制,另外直肠的局部病变如痔疮、肛裂会引起大便疼痛,从而使大便受到大脑的抑制。
(2)排便无力,如老年人、久病体虚者,由于膈肌、腹肌、肠平滑肌均收缩无力,缺乏推动粪便的力量。
3、正常人的排便有何差异
正常人的排便差异很大,这与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有关。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有的2~3天一次(只要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均属正常),但大多数人(约占60%以上)为每天排便一次。
影响大便性状因素
1.滥用抗生素和消炎药
人们在当感冒、咳嗽、拉肚子的时候,经常会使用抗生素或消炎药。这些药物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也会杀伤肠道中的益生菌,使得肠道菌群失衡(益生菌比例越来越少),影响肠道功能。
2.洗肠通便不当,伤肠毁肠
临床发现,含大*、决明子、番泻叶、芦荟等成份的通便产品,长期服用会造成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维生素缺乏、肠道炎症,严重的可诱发结肠黑变等癌前病变和神经源性假性梗阻。
3.清肠减肥不当,肠道受伤
不少女性为了减肥瘦身,经常喝各种清肠减肥茶,但由于产品作用机理"不健康"(如不少减肥茶都含有泻药成分,通过强力刺激肠道蠕动,达到"清宿便排肠*"的目的),长期使用反而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减弱,以及排便功能失常,以致一旦停用就无法排便,形成恶性循环。
4.食品污染
食物在生产(如水源污染、有*土壤、种养殖业中的药物滥用)和制作(如用地沟油烹饪)中的种种污染,都直接危害肠道健康。
5.不良饮食习惯
暴饮暴食、食无定时、高脂高热、煎炸烧烤、不洁饮食、频频应酬喝酒,都会加重肠道负担,并直接危害肠道健康。
6.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环境中存在各种致病细菌和病*,由于不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很容易进入肠道,影响肠道和人体健康。
7.工作压力和精神调节
工作或学习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焦虑、压抑、易怒,容易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使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下降等消化不良症状。
8.不良生活习惯
频频加班、熬夜、不规律作息,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现象和肠道微生态环境失衡,进而造成肠道老化,疾病丛生。
9.其他原因
如吸烟、喝酒、缺乏运动,都会影响肠道健康。
大便异常
1.从颜色看大便
白色油脂状大便
如果同时伴有大便量多,并有恶臭,多见于胰源性腹泻或消化道吸收不良综合征。
灰白色大便
由于胆汁的排泄受到阻碍而导致的,说明胆道有梗阻现象,可能患有胆道肿瘤、胆结石或胰腺癌等疾病。如果在钡餐造影后出现灰白色大便,则属正常。
绿色大便
成人患有消化不良、肠道功能失调等疾病时,大便呈绿色。如果绿色大便中还混有脓液,说明是急性肠炎。此外,如果进食大量含绿叶素的蔬菜,或肠内酸性过高,也会使大便呈绿色。
鲜红色血便
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如直肠癌、痔疮、肛部肿瘤、肠结核、直肠息肉、肠伤寒、肛门裂伤及局部肠炎等。吃西瓜或服用某些药物,如利福平、肝素酚酞,也可造成红色大便。
红褐色大便
多见于炎症性肠病,小肠肿瘤。
深*色大便
可由溶血性细胞感染、红细胞先天性缺陷、恶性疾病和某些化学药品或*素中*引起。多见于溶血性*疸(即红细胞大量被破坏所产生的*疸),常伴有溶血性贫血。
黑色粪便
也称柏油便,形如柏油,质软并富有光泽,多为各种原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其潜血试验为强阳性;而服用药物所致的黑色便无光泽且潜血试验为阴性。
2.从形状看大便
观察大便的形状,也能及时了解一些疾病信息。
正常的大便:
为圆柱形,较软,
异常的形状包括:
太硬、太烂甚至黏液或水状。间隔应是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
便干硬
是因为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都吸干了。
腹泻者排出的烂便
是由于肠蠕动过快,来不及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导致的。
柱状便见于习惯性便秘;
羊粪粒状见于痉挛性便秘;
扁形带状便可能由于肛门狭窄或肛门直肠附近有肿瘤挤压所致;
糊状便见于过量饮食后及其他消化不良症;
液状便见于食物中*性腹泻及其他急性肠炎;
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
粘冻便见于慢性结肠炎或慢性菌痢。
如果稀便有红色,应考虑是否大肠黏膜出血;
若红色稀便中混有黏液、脓液,应检查大肠黏膜看看有无炎症;
如果是柏油样的大便常常是由于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的大量出血,另外小肠溃疡、癌肿等有时也会出现柏油样便型;
如果大便变细或变扁,可能是直肠溃疡。
作者介绍
李国庆
医院普外胸外科主治医师
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从事普外、胸外科临床工作近10年,于医院胃肠外科,甲状腺外科及微创外科进修学习,在普外科常见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甲状腺、乳腺、胃肠肿瘤,疝气,静脉曲张等疾病的手术治疗以及胆囊结石微创手术治疗,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供稿:普外科李国庆编辑:宣传办王洁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往期回顾
范医?科普
水痘的诊疗要点及预防知识
范医?科普
热性惊厥常识及急救处理措施
范医?科普
消失的胆囊结石
范医?专家有约
医院“互联智慧分级诊疗活动专家组”莅临我院坐诊、查房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