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结肠息肉种类繁多,如何处理和随访
TUhjnbcbe - 2021/5/22 18:31:00
治疗白癜风有那些偏方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719/4658934.html

▲题图来自Bing

上一篇我们讨论了胃息肉,那么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肠息肉。很多人进行肠镜检查时,都会或多或少发现息肉,一般会当场切掉送去活检。那么活检结果是什么意思呢?不同的肠息肉的随访要求是什么样的呢?

茹波

我们通常说的肠镜检查,多是指结肠镜检查,它可以检查从肛门到末段回肠的下消化道,对肠管的观察直观准确,可以在直视下取组织活检,并对某些肠道疾病进行内镜下的治疗,如结肠息肉、早癌等。结肠息肉是指高于周围结肠黏膜凸向肠腔的隆起物。结肠息肉通常无症状,但可能发生溃疡和出血,直肠的息肉可导致里急后重,巨大息肉可导致肠梗阻。结肠息肉可能是肿瘤(如腺瘤),也可能不是(如炎性息肉)。接下来我们将总结结肠息肉和息肉样病变的特征与处理。

炎性息肉

炎性息肉是指非肿瘤性腔内黏膜隆起物,分为以下几类:

炎性假息肉

炎性假息肉是指局限性或弥散性炎症,不会转化为肿瘤。但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炎性假息肉周围可能有异型增生。如果假息肉成群出现,务必仔细留意活检区域。

处理:如果没有出血、梗阻等症状,就无需切除。针对基础炎症给予治疗即可。

脱垂型炎性息肉

脱垂型炎性息肉是由于肠蠕动引发的创伤导致黏膜被牵拉、变形、扭转,可导致局部缺血和固有层纤维化。

处理:如果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有症状则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合并直肠脱垂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修复。

错构瘤性息肉

错构瘤性息肉是指由该部位正常存在的组织生长成的紊乱肿块,分为以下几类:

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是错构瘤性病变,在儿童期更常见。散发型结肠幼年性息肉在10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生率高达2%,通常是孤立病变,不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JPS)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点是遍布胃肠道的多发性错构瘤性息肉。JPS患者发生CRC(结直肠癌)和胃癌的风险增加。

处理:若导致下消化道出血或经直肠脱出,则需切除。无症状患者不需要治疗。

Peutz-Jeghers息肉

该息肉是腺上皮的错构瘤性病变,通常为良性,但可能进行性生长,继而产生症状或恶变。Peutz-Jeghers息肉多与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有关,PJS患者发生胃肠道癌症和非胃肠道癌症的风险增加。

处理:应予以切除。

错构瘤性息肉还包括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和PTEN错构瘤肿瘤综合征,较罕见,不详述。

锯齿状息肉

锯齿状息肉是一组具有异质性、恶变可能性不一的息肉。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结肠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结构正常、具有增生性特征的锯齿状息肉,由正常细胞排列成典型的锯齿状,没有异型增生。小的直肠乙状结肠增生性息肉似乎不会增加CRC的风险,小的远端增生性息肉是否会增加近端肿瘤的风险尚不确定。

处理:增生性小息肉通常会在内镜检查中用活检钳取活检或切除,如果大息肉具有无蒂锯齿状息肉的某些组织学特征,特别是位于右半结肠,应完整切除。

随访:在美国等提倡CRC筛查的国家,推荐对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小型(10mm)增生性息肉患者在10年后行结肠镜复查。在其他国家,推荐不再行结肠镜检查,因为这类息肉没有发生异时性肿瘤的风险。

传统锯齿状腺瘤(TSA)和无蒂锯齿状息肉(SSP-等同于SSA)

这些息肉表面光滑,有时看似「云雾状」,常为扁平状或无蒂,可能覆盖有黏液。常有异型增生。

处理:均推荐完整切除。但是,由于其无蒂且边界不清,所以需小心谨慎以确保在内镜下将病灶完整切除。

随访:复查间隔时间取决于息肉大小和组织学表现。

没有异型增生且10mm的SSA/SSP按低危腺瘤处理,首次结肠镜复查在5年后进行。

伴有异型增生或≥10mm的SSA/SSP以及TSA按高危腺瘤处理,首次结肠镜复查在3年后进行。

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SPS)

也称增生性息肉病综合征(HPS),是一种以多发、大型和/或近端锯齿状息肉为特征的罕见疾病。息肉可能大而扁平,常沿结肠袋皱襞嵴分布。息肉表面往往有黏液和残渣附着,所以很难与周围正常结肠黏膜区分。SPS患者发生CRC的风险可能增加。由于SPS的遗传学基础不详,所以我们不常规推荐基因检测。

SPS的临床诊断要求符合以下WHO标准中的1条或多条:

乙状结肠的近端至少有5个锯齿状息肉,其中至少2个≥10mm。

乙状结肠的近端有任意数量的锯齿状息肉,且有一级亲属患SPS。

超过20个任意大小的锯齿状息肉遍布整段结肠。

处理:SPS患者及其家人的处理方法尚不明确,但≥1cm的息肉应完整切除。

随访:后续结肠镜检查的间隔取决于息肉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同期腺瘤的数量,但通常应该每1-3年检查1次。针对SPS患者的一级亲属,推荐在40岁左右开始筛查,或是比家族中SPS最早发病年龄早10年开始筛查。如果没有发现息肉,推荐继续每5年复查1次。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结肠最常见的肿瘤性息肉,通常无症状,多见于男性。年龄增长是结肠腺瘤的危险因素,而且无论腺瘤的大小和组织学如何,年龄增长都与腺瘤内发生高级别异型增生有关。BMI增加也会增加结直肠腺瘤的风险。腹型肥胖(指腹部内脏脂肪组织增多)可能比BMI和腰围更能预测男性和女性的结直肠腺瘤风险。缺乏身体活动也是危险因素。

大部分小型息肉生长极为缓慢,完全消退的情况不常见。只有≤5%的腺瘤经过7-10年会进展为癌症。进展期腺瘤(10mm、伴高级别异型增生或有绒毛成分)的癌变风险更高。

处理:腺瘤应予以完整切除。小腺瘤采用活检钳即可完整切除,而大腺瘤则需圈套切除,可结合或不结合电凝或先进的内镜下切除技术。如果内镜下无法切除,需要手术切除。

随访

低危腺瘤

低危腺瘤定义为1-2个管状腺瘤且均10mm。如果结肠镜检查仅发现1-2个小型(≤10mm)管状腺瘤,则应在5-10年后进行首次结肠镜复查,后续复查的时机取决于首次复查的结果:如果首次结肠镜复查未见腺瘤,且无其他CRC危险因素(例如,1名一级亲属在60岁之前或2名一级亲属在任意年龄出现CRC或高危腺瘤),则应在10年后再次进行结肠镜复查。若首次结肠镜复查发现低危腺瘤,则下次结肠镜复查应在5年后进行。若首次结肠镜复查发现高危腺瘤,则下次结肠镜复查应在3年后进行。任意一次检查发现高危腺瘤的患者似乎会一直处于高危状态,之后所有结肠镜复查的间隔都应较短(如3-5年)。

高危腺瘤

符合下列任一条件即为高危腺瘤:

至少3个腺瘤

进展期腺瘤:

≥10mm的管状腺瘤或

组织学有绒毛状成分或有高级别异型增生的腺瘤

任意一次检查发现高危腺瘤的患者,之后随访的间隔都应缩短。有人提出将高危腺瘤的现行定义修改为腺瘤≥20mm或高级别异型增生,但需要进一步验证。

首次复查:首次结肠镜检查发现高危腺瘤(≥10mm、绒毛状成分或高级别异型增生)或3-10个腺瘤的患者,应在3年后进行首次结肠镜复查。腺瘤10个的患者应接受遗传性CRC综合征的评估,并在3年内接受结肠镜复查。

后续复查:后续结肠镜复查的时机取决于首次结肠镜复查的结果:

若首次结肠镜复查未发现腺瘤,则下次结肠镜复查应在5年后进行。任意一次检查发现高危腺瘤的患者似乎会一直处于高危状态,之后所有结肠镜复查的间隔都应较短。

若首次结肠镜复查发现低危腺瘤,则下次结肠镜复查应在5年后进行。

若首次结肠镜复查发现高危腺瘤,则下次结肠镜复查应在3年后进行。

其他息肉

多种黏膜下病变都会导致被覆黏膜呈息肉样,这些病变包括:淋巴聚集、脂肪瘤、平滑肌瘤、肠壁囊样积气症、血管瘤、纤维瘤、息肉样内分泌肿瘤、神经束膜瘤/成纤维细胞息肉、直肠类癌和转移灶。篇幅有限,不再赘述。

编辑

April

可友新版问诊系统上线啦!

点击"阅读原文",咨询医生、定制体检、解读报告吧!

参考资料:

UpToDate-结肠息肉概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结肠息肉种类繁多,如何处理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