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很饿,恨不能吃头牛,但是突然和别人吵了一架,就一口饭都不想吃了;有一段时间工作压力大,就会时不时胃痛。为什么我们在生气时不想吃饭、压力大时会胃痛?
“胃痛”原因很多
首先要明确的是,“胃痛”并不仅仅等于单纯的“胃”痛。医院特聘专家、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欧平安介绍,大众所说的“胃痛”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经常被用来形容所有的上腹部疼痛症状。因为这个部位不仅有胃部,还有肝、胆、胰、十二指肠等多种器官,所以发生于上腹部的疼痛不能简单的归结为胃痛。当发生上腹部疼痛时,需要先找到症结所在。
在排除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等其他器官疾病的情况下,胃痛可能是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胃病引起的。除了胃病,饮食不规律、不良情绪、寒冷刺激等也会反馈为胃痛、胃胀等消化道症状。如饥饿的时候未进食,胃酸却仍在分泌,过多的胃酸就会刺激胃壁,引起疼痛、反酸等症状。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持续时间长了,还可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形成恶性循环。不良情绪同样是胃痛的“帮凶”。生活中不少人都有小明妈妈这样的“被气得胃痛”“一紧张就胃痛”的体会。实际上,消化道症状确实是不良情绪的警报器。当处于紧张、焦虑、生气、不安等情绪状态下,容易引起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导致胃痛、胃胀、反酸、嗳气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诱发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道疾病。
“气的胃疼”是有科学依据的
为什么生气、紧张时会胃疼?这要从胃的结构和功能说起。
胃是一个很聪明的“口袋”,接受来自食管的食物,并进行初步消化。为了能将食物分解,这个“口袋”会分泌胃酸、胃蛋白酶等多种化学物质。
同时,胃还会规律性地蠕动,将食物混合、磨碎,形成食糜。随后将食物从幽门排出,进入十二指肠,在这里进行营养物质的吸收。
胃的蠕动、泌酸与“脑-肠轴”密切相关。脑-肠轴是由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因子介导的,受心理社会因素调整的胃肠道和脑之间是一个双相整合系统,肠道菌群可通过肠-脑轴影响脑和行为。
外源性(景象、气味等)或内感性(情绪、思维)信息,通过高级中枢传出的神经冲动,可影响胃肠感觉、运动、分泌和炎症。
相反,胃肠状态又可通过脑-肠轴影响中枢痛觉、情绪和行为。
因此,心理应激可以引起人的胃肠动力异常,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压抑性情绪,比如焦虑、抑郁、恐惧等,常常导致胃肠道动力低下,人会出现食欲不振、嗳气、打嗝、早饱、饱胀等不适。
较为亢奋的情绪,如愤怒、生气、厌恶则可以导致胃肠高动力反应,这类情绪活动容易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加,造成胃食管反流、胃炎,甚至消化性溃疡。“气得胃疼”就是这个道理。
胃肠,对情绪最敏感的器官
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病症中,心理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科学家将胃称作“人体的第二大脑”,是最容易受情绪影响的器官之一。
欧平安主任表示:胃癌的发生与情绪也有很大关系。易怒、焦躁、悲观情绪不可取,心情好才能胃口好、吃得香。
除此之外,精神压力大的人更容易抽烟或借酒浇愁,而吸烟和喝酒是引发胃癌的高危因素。
心情不好时,要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排解不良情绪,比如参加体育运动,做一些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或是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保持良好心态。
如果你已经处在发怒的边缘,不妨试试美国经营心理学家欧廉·尤里斯教授的平心静气三法则:首先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最后胸部挺直。
降低声音、放慢语速可以缓解向上的爆发力,给大脑时间让情绪缓和;而胸部挺直,不仅可以淡化紧张的气氛,拉大和别人的距离,肺部也会吸入更多的氧气来帮助大脑工作。
基于同样的原理,愤怒时先做深呼吸,把嘴巴闭上一会儿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出现“报警症状”要及时就医
欧平安提醒读者,生活中发生胃痛之后,需要科学认识、积极应对。一般情况下饮食不节、情绪问题引起的胃痛,不需要特别处理及用药,在短时间内症状会自行缓解直至完全消失。
但是,有些“胃痛”需要敲响警钟。如果疼痛症状持续加重,影响到正常生活,或者在疼痛同时伴有发烧、大便发黑、呕吐、吐血等“报警症状”,又或者是胃痛反复发生,病人近期明显消瘦等情况下,医院检查。通过B超排除胆囊、胰腺等器官的问题,通过胃镜排查胃、食道、十二指肠等问题,最终找到引起症状的原因。
欧平安强调,疼痛的严重程度不等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些人胃痛发作时感觉疼痛难忍,无法正常工作,也没有胃口吃饭,整个人都崩溃了,担心会不会得了“严重的疾病”。有些人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却在体检中被查出胃癌。这主要是由于胃痛的症状与个体敏感性等多因素有关,不能把疼痛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划上等号。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没有任何消化道不适症状出现,也不可忽略对身体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