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肠癌筛查项目的推广,结肠息肉的检出也越来越多。部分结肠息肉中可见脂肪组织。胃肠道黏膜下出现脂肪组织,最多见为黏膜下脂肪瘤;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可能。
英医院(SouthmeadHospital)病理专家Wong及O’Mahony在《JournalofClinicalPathology》杂志报道了一组黏膜内伴脂肪成分的大肠息肉病变,并总结提出了相关鉴别诊断范围。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类病变并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研究内容作者收集所在单位年以来所诊断过的、黏膜内有脂肪成分的大肠息肉病例,共计9例;整理相关内镜报告,并注意评估息肉内脂肪所在的位置、有无上皮的病理性表现(如异型增生、锯齿状改变)、有无间质增生及间质增生所处位置。作者所在单位对于类似息肉,均常规进行S、EMA免疫组化检测。同时注意排除黏膜固有层内树状突细胞(S可勾勒出脂肪细胞的轮廓、且细胞核阳性着色)。病变的组织学背景、脂肪细胞大小不一、脂肪细胞内脂滴空泡相对较小,支持假脂肪瘤样改变、而不是真正的脂肪瘤。
研究结果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例共计9例,其中7例为肠癌筛查中检出。组织病理学检查,有7个病例可以明确分为如下三组:(1)黏膜下脂肪瘤,送检标本中可见脂肪组织累及被覆黏膜;(2)仅在黏膜内有脂肪组织的息肉,即“黏膜内脂肪瘤”;(3)黏膜的神经束膜瘤(perineurioma)或锯齿状息肉,但周围间质内有脂肪组织。另有两个病例送检标本中无黏膜下层,推测可能属于前述三组中的前两种情况;不过,这两个病例中均可见固有黏膜、且并无脂肪成分的浸润,与前述黏膜下脂肪瘤的病例不同,因此还是倾向于黏膜内脂肪瘤
图1.黏膜内脂肪瘤病例。黏膜内脂肪瘤是指脂肪成分位于黏膜肌(黑色箭头所示)上方,因此脂肪成分局限于黏膜层,无黏膜下脂肪瘤的表现。免疫组化S证实所见空泡状结构为脂肪成分。
图2.周围伴神经性间质及脂肪的黏膜神经束膜瘤(perineurioma)或锯齿状息肉;免疫组化EMA,证实周围的神经性间质与正常黏膜固有层分界清晰,其中可见脂肪成分(箭头所示)。
图3.黏膜下脂肪瘤,累及上方黏膜。左侧两例均为黏膜下脂肪瘤低倍观,箭头示脂肪组织累及上方黏膜或黏膜肌。右上图为左上图中方框标记处高倍,黏膜内隐窝之间可见脂肪细胞;右下图为左下图中方框标记处高倍,可见黏膜肌周围广泛脂肪成分,甚至局灶导致肌纤维减少(箭头所示)。
参考文献WongNACS,O’MahonyO.Intramucosalfati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