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如果我们肠道内长了息肉,绝大多数都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需要重视的是:我国年新发大肠癌患者竟有37万人之多,其中19万人死于大肠癌。所以,预防大肠癌,我们需从其前身——大肠息肉开始!
一、大肠息肉从哪里来?随着当代人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经结肠镜检查后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
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能促进胆汁的分泌,胆汁在肠道菌丛的作用下转化成次级胆酸,该物质对结肠隐窝上皮细胞有细胞*作用,造成不可修复的细胞DNA损伤,这些细胞逐步演变成息肉。
食物中的膳食纤维不能被降解,可使粪便量增多,稀释肠道内致癌物,促进致癌物排出体外。还能吸附对肠道有害的胆汁酸盐,如果食物纤维摄入不足,不利于有害物质的排泄。另外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损害免疫功能,使基因突变,也会增加息肉发生率。
一句话:大鱼大肉的好生活,引来了大肠里的坏息肉!
二、肠息肉会不会变成肠癌?息肉继续生长可变为腺瘤,而腺瘤继续发展可能就会变成癌。研究表明:至少80%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过来的:息肉→腺瘤→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息肉直径越大改变的机会越高,例如:直径小于2cm的绒毛状腺瘤,其恶变率为10%,大于2cm的恶变率则高达53%,尤其需要引起警惕。
(有肠道息肉的问题,马上咨询我)
三、大肠息肉有症状吗?少数大肠息肉患者会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等。但是,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
四、得了大肠息肉怎样办?目前阿司匹林等一些药物可能有助于预防息肉新生,但还没有药物能有效治疗已形成的息肉。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效果确切,是治疗的标准。
通常来说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息肉,如果判断其是良性的、且小于2cm,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如果怀疑息肉已经恶变或者直径>2cm一般先取活检,待诊断明确后做相应处理。
发现息肉,即使是切除了息肉,肠道内环境没改变,有复发的可能,所以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定期复查。
五、大肠息肉怎样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原因还没有分确定,与个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饮食习惯有关。临床观察中发现:西方的高脂肪、低纤维素的饮食结构容易导致大肠息肉。因此,应多吃蔬菜水果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少吃加工肉制品,有利于减少肠道息肉的发生。
本文总结:
大多数大肠癌都是从大肠息肉演变过来的,因此50岁以上或大肠癌高危人群(家族史、长期高脂低纤维素加工肉制品饮食、肠道息肉病史、肥胖、糖尿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至少应该做一次肠镜,如果有息肉可以在其未“进化”为大肠癌的阶段就将其斩草除根,如果没有说明您的肠道还健康,应该继续保持。
(苹果手机打赏通道)
支持我们的医学平台,点个赞再走呗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发和分享
“孙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