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在大众印象中通常和“良性”有关,只有癌才是“坏蛋”。在肠镜检查中和息肉相遇,是要将它扼杀在萌芽状态?还是相守到白头?淹没在众多疾病名称中看似平淡无奇的“肠息肉”,究竟隐瞒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今天让我们一探究竟。
何为肠息肉?
“息”字,“自”取之以鼻,“心”意为胸,“息”的意思就是借助心跳呼吸来滋养生长的一种状态。“息肉”就是长出来一块肉的意思。
医学上,肠息肉是指高出于黏膜、凸向肠腔的赘生物,无论有蒂无蒂,统称肠息肉。
肠息肉可分为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两大类。肿瘤性息肉中最常见的为腺瘤,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混合腺瘤;非腺瘤性息肉包括: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属于此类。
肠息肉数量1-数百个,直肠、乙状结肠多见,也可见于所有结肠。肠息肉一般无声无息生长,巨大或多发息肉可能有:1.大便带血2.便秘3.腹泻4.腹痛5.大便性状和排便习惯改变。
从何而来?
生活习惯及饮食:抽烟、饮酒、久坐等;大量红肉摄入、高脂肪、低纤维等。
遗传: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代谢:代谢综合征,尤其肥胖。
胚胎异常。
感染
小小息肉身世复杂,除了纠正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关键是要定期肠镜检查,防止都癌变了还不自知。
往何处发展?
有一部分息肉会慢慢长歪,渐渐走向不归路,也是我们最担心的--癌变。目前认为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95%以上的结肠癌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发展为大肠癌一般需要5-10年时间。
判断是不是腺瘤性息肉要通过病理检查,所以做肠镜检查,做活检非常重要。
切还是不切?
除了微小(≤5mm)的直肠、乙状结肠中高度怀疑增生性息肉除外,所有息肉均应内镜下切除。
切除息肉后并不意味可以高枕无忧。肠息肉发病因素复杂,因此易复发,且肠镜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漏诊等情况,所以需要定期复查肠镜,复查时间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肠癌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
医院消化内科(内五)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展急性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胃癌、大肠息肉及早癌内镜下诊断及切除、各种肝病、急慢性胰腺炎、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疾病的诊治。
学科带头人,魏惠灵,消化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原南京铁道医学院),系中国消化身心联盟四川省分会理事,成都市消化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成都市血液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金牛区肿瘤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从事消化科工作三十余年,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和胃肠镜操作。
健康咨询、
(撰稿:内五科审核:*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