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可怕吗?会癌变吗?可以预防吗?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篇文章中找到答案。
息肉的概念凡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都称为息肉。
换句话说,息肉就是结肠黏膜的异常突起。
息肉的病因·遗传因素
·炎症刺激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
·生活习惯、饮食因素
息肉的临床表现·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少部分会出现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腹痛
·肠道外的一些表现:皮肤黏膜色素斑(P-J综合征)、骨瘤、皮肤软组织肿瘤(Gardner综合征)等
息肉的分型总体分型有以下几种
·按大体形态学或组织学、病理、病生、病变性质等。
目前国内外较多的是Morson的组织分类,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四类。
·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多个与单发。
·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扁平息肉
·根据息肉大小:
0.5cm以内为微型,0.5~2.0cm为小型,2.0~3.0cm为大型,3.0~5.0cm为特大型,不仅能反映息肉的良恶性的可能性,同时判断内镜切除的可能性及难度。
其他分型
NBI分型(依据息肉在NBI下的特征表现(颜色、血管结构、表面结构)
NICE系统分型和CP系统分型(此处简略,详细内容请扫码移步至“壹生”免费观看)
按需扫码看息肉的分类病理学上胃肠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肿瘤性息肉
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
·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这些都是肿瘤性息肉临床上管状腺瘤最为常见。
肿瘤性息肉容易癌变,被认为是胃肠道“癌前病变”。
从小息肉→大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5年。
影响因素:
息肉大小→癌变率;
息肉数目→癌变率;
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癌变率越高;
带蒂与广基→癌变率;
部位:直肠息肉癌变率较高。
这些则是非肿瘤性息肉临床上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常见。
非肿瘤性息肉癌变率非常低,但是,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可能逐步转变为肿瘤性息肉。
巴黎/日本的形态学分类标准息肉好发部位息肉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而直肠发生率又高于结肠。
肠道息肉处理原则内镜下治疗主要有冷/热活检钳钳除术、氩离子凝固法、圈套器冷/热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次EMR(p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外科手术治疗。
预防结直肠癌
·膳食纤维
·多食全谷物食品
·运动
·其他:鱼类、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橘子、草莓和菠菜等)、多种维生素、钙剂、乳制品等也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大肠息肉高危人群注意定期复查结肠镜
高危因素
·大便潜血阳性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且年龄在40岁以上
·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排便习惯的改变
·年龄大于40岁长期抽烟的群体
·胆囊切除术后的群体
·不良生活习惯,例如缺少运动、酗酒、高脂饮食、高盐饮食等
↓未完,继续↓
讲者简介杨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中心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长期从事消化系病临床诊治十余年,内镜操作三万余例。
承担省部级课题一项,院级课题两项。
发表统计源论著十篇。
以上就是结直肠息肉篇内容
来自热播课程“一镜到底”
结肠镜筛查系列课程基础篇
扫描下方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