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关于大肠息肉,你是否知道这些常识普通话
TUhjnbcbe - 2021/8/14 21:44:00

“息肉”有很多种,例如鼻息肉、肠息肉、胆囊息肉等,许多朋友对“息肉”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对于大肠息肉,你了解多少?息肉跟癌症有什么关系?息肉是否该切除?......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肠息肉”的世界!

大肠息肉——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

在人体中,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个部分。大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的一种隆起性的病变,就像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广义上讲凡是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前都可以称之为息肉。在肠镜下可以看到息肉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几毫米,大的可有数厘米;息肉的形态各异,有些长得像蘑菇,有些像桑葚,还有些像突出的小山包;数量上从1个至数个不等,甚至整条肠子都是,达百粒以上,如家族性息肉病。

许多时候,即使肠子内长了息肉,身体一般没有明显的异常表现,许多人是在体检时才发现。

至少80-95%大肠癌从息肉演变而来

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一步“进化”过来: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但有些人也可以进展得很快。例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在年轻时肠道就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息肉,癌变在所难免。

通常来说大肠癌在中老年人群较多见,但在我国,大肠癌呈年轻化趋势,这跟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有大肠癌家族史、经常酗酒、吃红肉、加工肉及精制谷物、低体力劳动、吸烟、肥胖等人群患癌的风险也比一般人更高。

不是所有类型的息肉都会转变成“癌”

结肠息肉有多种不同的病理类型,比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等。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癌变的风险也不同,也不是所有的类型都会转变成结肠癌。

有的息肉生长缓慢,没有明显的症状,也不会癌变,可以定期肠镜检查,不一定需要切除。例如,增生性息肉的癌变率就很低,这种息肉是正常黏膜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属良性病变;再如炎性息肉,它是炎症刺激的结果,往往见于结肠炎患者。

腺瘤性息肉最容易癌变

腺瘤性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大部分散发性大肠癌是由腺瘤逐渐演变而来的。尽管如此,这也并不意味着大肠腺瘤都要癌变。目前认为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一般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就越高。因此,对于肠镜检查时发现一些直径较大、级别较高的(如III级腺瘤)腺瘤性息肉,医生常常会建议将其切除,以免遗留隐患。

多数息肉可在内镜下切除

肠息肉是肠道癌症的癌前病变,但早期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或减缓癌症的发生发展。

目前,内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大部分良性结肠息肉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而无需手术治疗。在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直径很小的炎性或增生息肉可以直接用活检钳夹除,既去除了病变又留取了病理以明确诊断。

目前,内镜下治疗息肉的技术包括高频电切除术、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剥离术(ESD)、氩气刀灼除术等。例如,对于较大的息肉或早期结直肠癌,可以利用EMR、ESD将予以切除,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但需要注意的是,切除息肉之后的创面会有出血、穿孔、感染的风险,尤其像EMR和ESD,由于其切除创面大,风险概率较高,往往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出院。

当然,有一部分并不适合内镜下切除,比如病理提示癌细胞浸润至黏膜下层或者体积过大的息肉,需要医生的准确判断。

息肉切除就能一劳永逸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据研究结果显示,息肉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且仍具有癌变的危险。

国外患者直肠腺瘤摘除后3-5年内的复发率在20%-50%,而国内患者1年内累计复发率为38.1%,2年内累计复发率为78.2%。进展性大肠腺瘤摘除后1年、5年的复发率分别高达59.46%和78.07%。

如此可见,定期复查非常重要。

如何定期复查

由于肠腔结构的特殊性以及肠蠕动的特点,可能存在肠息肉的漏诊,而且结肠息肉容易复发。因此,结肠息肉患者复查时机要综合考虑息肉的病理类型、癌变的风险、切除情况等等,从几个月到两三年不等,这需要医生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另外,不管息肉是否切除,都需要定期复查,以预防癌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马医生推荐

为了感谢广大读者长期以来对兰世亭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大肠息肉,你是否知道这些常识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