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故事会
听前辈的故事成就我们的人生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为传承弘扬马海德“大医大爱”精神,提高的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医学院团委推出“崇德故事会”专栏,讲述大医大爱事迹,追寻精彩医者人生,用前辈的故事鞭策医学生苦练技术、锤炼品格,循着前辈的足迹积极投身祖国的医疗健康事业。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会的主人公:
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
消化病学奠基人
张孝骞
张孝骞(年12月—年8月8日),男,字慎斋,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孝骞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对人体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溃疡、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医学教育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培养了骨干人才。
勤于实践,反复验证
张孝骞作为一个杰出的临床医学家,从年7月开始看病,到年7月看最后一个病人为止,在整整65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在临床诊断中显示出极为高超的技术,拯救了无数的重危病人。他特别善于正确诊断疑难病人,纠正误诊,使很多病人“起死回生”。有的病例在世界上只发现过几例。他自己对待病员的态度,历来是亲切和蔼,工作极端耐心和仔细。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高级干部;无论是熟悉的同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他都一视同仁。他认为只有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医德,才是医务人员精研医术的强大动力。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才能做到他一贯主张的“勤于实践,反复验证”。
他重视书本知识,把很多业余时间都用于在图书馆看书刊,跟踪医学的发展前沿,同时他更强调临床实践。他告诫他的学生,临床的基点要放在观察每一个具体的病人上。书本只是间接经验,其中不少仍需实践检验,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原则。
他的座右铭是“戒、慎、恐、惧”。他一再教导他的学生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主观,也不气馁,随时发现错误,承认错误,修正错误,变错误为正确,变认识的片面为接近全面。也正因如此,他能从病人的实际出发,全面、历史地了解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从而发现过去遗漏的某些重要的症状和体征,得出正确的诊断。他严细成风,善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病例,精琢细磨,反复推敲,博览群书,精深钻研,然后才提出诊断意见。
持本——坚持记录疑难病例
对疾病个体性的认识,使张孝骞格外重视临床第一手资料,于是他养成坚持用“小本本”记录疑难病例的习惯。
有一天,马寅初的夫人来协和看病,她主诉的症状是“一感冒就休克”,很多医生对此都无能为力,但张孝骞却道出病因——严重出血性休克后的垂体坏死。原来,他在接诊后,联想到他的“小本本”上,记录了30年前马寅初夫人曾发生临产大出血的情况,他将二者联系起来,得出推断。张孝骞的学生、协和消化内科教授鲁重美回忆,老师的记录是用寥寥数语抓住疾病的核心部分,所以即使他到晚年,在右眼出现视网膜色素变性、左眼患白内障的情况下,他每次查房时都要通过扩瞳提升视力,为了能记录他的“小本本”,对患者负责。
“建立诊断时,切忌思想僵化。”张孝骞认为,在诊疗的过程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直接接受已经拟定的诊断,也不要被习以为常的认知束缚。“好奇心将促使我们去追究现象背面的本质,然而,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正是在这种敢于怀疑那些看来似乎成熟的老概念,突破局限,挑战过去的过程中,他带领协和人获得了科学发现和创新的推力。
为中国消化病学奠基
在年代末,张孝骞首次证明血浆蛋白低时,血容量也下降,即低蛋白血症不是血液稀释、血容量增加,反而是由于血液胶体渗透压降低,血容量减少,这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这是他在研究糖尿病酸中*患者的血容量降低、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病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病人的血容量变化以后作出的新发现。在30年代初,他为中国创建了第一个消化专业组,并对胃的分泌功能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他第一个在临床上使用组胺法化验胃液分泌,并提出发热对胃分泌功能有抑制作用的新论点,从病理生理上阐述了发热病人不愿进食的机制之一。这些论文,有的至今仍被国际上引用。
他对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核性腹膜炎、消化性溃疡等作了大量研究。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系统观察和腹腔淋巴结核的诊断尤为突出。他还研究了胃溃疡与胃癌的关系,发现良性胃溃疡恶变者属少数,在5%以下。
50年代中,张孝骞进行胃运动功能的研究。这是当时国际上很少有人涉足研究的领域。
60年代初,张孝骞主持制定了胃肠炎病的国家重点科研规划。
60年代中,张孝骞根据国际国内医学发展的需要,在协和内科筹建遗传专业组。70年代末,亲自参加并主持了中国消化学会的成立并任名誉主任委员。为我国消化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患者面前,我们永远是个小学生”
“在患者面前,我们永远是个小学生。”张孝骞说过的这一句话包括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对患者的态度。他的座右铭是“戒,慎,恐,惧”,这不仅源于他将心比心的思考,也是60余年从医的经验之谈。“患者以生命相托,我们如何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抱着这种服务医学的理念,张孝骞对患者讲话,从来都是用商量的口吻;在临床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力求告知信息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是对疾病个体性的思考。“学医是学共性,而治病是治‘个性’。”张孝骞认为,为患者的诊治就像公安人员破案,不能满足于一次诊断,更不能认为成竹在胸,因为无论医生如何使自己的诊断符合疾病的实际状况,都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某阶段病情的认识。所以,在每个他接触过的病例中,他都会因个体差异而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诊治,而要做到这一点,只能鞭策自己每天学习。但他主张的学习,不是埋头读书,他告诫学生,不要做“看书的郎中”,而是要去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注重临床细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协和”泰斗,“湘雅”轩辕,鞠躬尽瘁,作丝为茧,待患似母,兢兢解疑难。“戒慎恐惧”座右铭,严谨诚爱为奉献,公德堪无量,丰碑柱人间。战乱西迁,浩劫逢难,含辛茹苦,吐哺犹鹃,视学如子,谆谆无厌倦。惨淡实践出真知,血汗经验胜宏篇。桃李满天下,千秋有风范。
——医院挽联
#往期推荐#
#活动报道
我院篮球比赛圆满结束
#活动报道
基础医学院级同学参加升旗仪式
#学*史
燃青春,践初心,担使命
#活动报道
基础医学院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辩论交流赛圆满成功
材料来源:百度
编辑:新媒体中心闫玉洁
审核:石正雯
投稿:jichuxmt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