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肺和大肠相表里,谈清泄肺热的应用
再谈“疗程”过去大夫看病都是一天一诊脉,根据患者的脉证,随时增减药物,无所谓疗程,对于一些非外感疾病病顶多开3—7天的药,而需要慢慢调理的疾病,要做成丸剂,才能长期使用。因为中医讲“汤者荡也,丸者缓也”,不是随随便便就使用的。现在的一些中医大夫,动辄就开一个月的汤药,甚至两个月三个月,我真的不理解,别说身体有病,就是没病这么吃中药也会吃坏的。中医认为,天地为阴阳,而人居其中,人得天地阴阳之气最为平和中正,而其他万物,都各秉天地阴阳之偏性,要么偏寒,要么偏热,当然还有其他的性质分类,但是都不像人类所秉承的那样中正,而是各有所偏。中医治病就是用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来起到治疗作用的。《*帝内经》中说“大*治病,十去其六;常*治病,十去其七;小*治病,十去其八;无*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所以中医无所谓疗程,懂得这些到理,并且身体力行,这样才会减少发病的机会。如此赘述,只是希望大家不要断章取义,要有一个基于中医思维的基本认识,至于“疗程”一说,无所谓有无,只有基于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真正服务于临床,实实在在的解决临床中的各种问中医的导引术是非常重要的保健方法之一,简单易学效果好。导引分为内导引和外导引,我们”三和书院”刘力红老师教我们的是内导引,主要在任脉上下按摩,而大家非常熟悉的“八段锦”是外导引,内外结合效果更好。通过导引,能把五脏六腑都调动起来,防病祛病,是最廉价最安全的保健之术。
五脏六腑之间,肺和大肠相表里,因此我们在禽病临床中会经常发现这个现象,上呼吸道比较重的时候,往往粪便较干燥,而应用一些通肾药粪便变稀了之后,呼吸道症状就会减轻。比如传支,在出现肾型传支水样便后,呼吸道症状马上就缓解了,有点釜底抽薪的感觉。
同样现在最常见的高热证候,往往是因为外邪侵入,从卫分传到气分,热邪闭郁于内,形成热邪壅肺证候,但大家会发现,在呼吸道证候变重的几天后,粪便也会发干,这就是肺热向肠热传变的现象。因此我们在清泄肺热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肠热的问题,通过清泄肠热来实现“釜底抽薪”的作用,这是利用五脏六腑之间的表里关系来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
纯中药制剂“清瘟解*口服液”和“公英青蓝合剂”,都有这个作用,但跟“公英青蓝”更适合于高热不下,可以配合其它药物;而“清瘟解*”则兼具清瘟解*和清泄内热的作用,是治疗因外感引起的高热证候的首选药。
中医药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不但能服务于人类,对于动物疾病的保健预防治疗同样卓著,前提一定要有整体恒动的中医思维,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度的认同。
《最实用的中医小课堂》示从容论篇(2)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雷公曰:于此有人,四肢解堕,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夫经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圣。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是失我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是谓至道也。雷公说:在此有这样的病人,头痛,筋脉拘挛,骨节沉重,畏怯少气,哕噫腹满,时常惊骇,不欲卧,这是哪一脏所发生的病呢?其脉象浮而弦,重按则坚硬如石,我不知应如何解释,故再问三脏,以求能知如何比类辨析。关于疗程,我个人认为,确实是西医的专利。没学中医之前,遇到疾病,我在治疗的时候,往往是先给开三天某某药,用完后再给三天的其它药,这叫治着看。比如病*性感冒(无论风寒风热),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先给三天的抗病*药(过去用的大多是西药抗病*),用完后根据实际再给三天的抗菌药,有时甚至再给三天的通肾药,这是比较普遍的用药方法。而学完中医后,我再也不这样开药了。比如同样是这个疾病,我先辨寒热,不考虑是不是什么病*,辨证完后,如果是风寒引起的,那直接用辛温解表或扶正解表的药,用三天有的甚至两天就好了,没有继发感染(风寒感冒基本没有继发感染,除非是鸡雏有问题),不需要配合抗感染药物。如果是风热或热*造成的,根据病邪侵袭机体的程度,可以考虑用辛凉解表或清泄肺热或清热解*等药物,也可以根据发热的程度增减清热药物的用量,或根据继发感染的程度来适当配合抗感染药物,因此也不存在几个疗程的问题。所以中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科学方法论,能够很好解决我们用西医所不能或解决得不理想的一些问题,是能够起到执简驭繁作用的大智慧。中医是道,而非术[太阳][太阳][太阳]*帝说:这应从容进行分析。一般的说,老年人的病,应从六腑来探求少年的病,应从经络来探求;壮年的病,应从五脏来探求。现在你只讲脉证,不谈致病的根由,如外而八风之郁热,内而五脏的消烁,以及邪传相受的次第等,这样就失去了对疾病全面理解。脉浮而弦的,是肾气不足。脉沉而坚硬如石的,是肾气内著而不行。畏怯少气的,是因为水道不行,而行气消散。咳嗽烦闷的,是肾气上逆所致。这是一人之气,其病在肾一脏,如果说是三脏俱病,是不符合诊病的法则的。雷公问:在此有这样的病人,四肢懈怠无力,气喘咳嗽而血泄,我诊断了一下,以为是伤肺,诊其脉浮大而紧,我未敢治疗,一个粗律的医生治之以砭石,病愈,但出血多,血止以后,身体觉得轻快,这是什么病呢?*帝说:你所能治的和能知道的病,已经是很多的了,但对这个病的诊断却错了。医学的道理是非常深奥的,好比鸿雁的飞翔,虽亦能上冲于天,却得不到浩渺长空的边际。所以圣人治病,遵循法度,引物比类,掌握变化于冥冥莫测之中,察上可以及下,不一定拘泥于常法。令见脉浮大而虚,这是脾气外绝,去胃而外归于阳明经。由于二火不能胜三水,所以脉乱而无常。四肢懈怠无力,是脾精不能输布的缘故。气喘咳嗽,是水气泛滥于胃所致。血泄,是由于脉急而血行失其长度。假如把本病诊断为伤肺,是错误的狂言。诊病不能引物比类,是知之不明。如果肺气受伤。则脾气不能内守,致胃气不清,经气也不为其所使,肺脏损坏,则治节不通,致经脉有所偏绝,五脏之气俱漏泄,不衄血则呕血,病在肺在脾,二者是不相类同的。如果不能辨别,就如天之无形可求,地之无位可理,黑白不分,未免相距太远了。这个失误是我的过错,我以为你已经知道了,所以没有告诉你,由于诊病必须明晓引物比类,以求符合从容篇的说法,所以叫做真经,这是至真至确的道理所在。关于疗程,我个人认为,确实是西医的专利。没学中医之前,遇到疾病,我在治疗的时候,往往是先给开三天某某药,用完后再给三天的其它药,这叫治着看。比如病*性感冒(无论风寒风热),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先给三天的抗病*药(过去用的大多是西药抗病*),用完后根据实际再给三天的抗菌药,有时甚至再给三天的通肾药,这是比较普遍的用药方法。而学完中医后,我再也不这样开药了。比如同样是这个疾病,我先辨寒热,不考虑是不是什么病*,辨证完后,如果是风寒引起的,那直接用辛温解表或扶正解表的药,用三天有的甚至两天就好了,没有继发感染(风寒感冒基本没有继发感染,除非是鸡雏有问题),不需要配合抗感染药物。如果是风热或热*造成的,根据病邪侵袭机体的程度,可以考虑用辛凉解表或清泄肺热或清热解*等药物,也可以根据发热的程度增减清热药物的用量,或根据继发感染的程度来适当配合抗感染药物,因此也不存在几个疗程的问题。所以中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科学方法论,能够很好解决我们用西医所不能或解决得不理想的一些问题,是能够起到执简驭繁作用的大智慧。中医是道,而非术[太阳][太阳][太阳]合作共赢
现诚招合作伙伴,代工代理经销使用均可,本品为纯中药制剂,绝不添加违禁药物,可接受药检。愿我们携手同行,为有效防控禽病,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技术交流:
王新民
业务
丁禹程
王明浩
陈嘉杰
施旭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