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室、息肉、溃疡,这三个可大可小的“小怪物”在人体的各个系统都能“搞*”。
小憩室“趴”到了子宫,就形成了“子宫憩室”,
小息肉“趴”到了声带,就形成了“声带息肉”,
大溃疡“趴”到了脚底,就形成了“足部溃疡”,
今天就唠唠它们“趴”到消化系统后变成了什么?
一、人体正常的消化管壁
人体的消化管包括口、食管、胃、小肠、大肠,参与人体的消化、吸收、排泄。
消化管壁大体包括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四层。
二、三者的不同
憩室
消化管管壁向肠腔外突出形成的囊袋状物,最常发生于大肠,数个憩室并存时就叫做憩室病。
息肉
人体黏膜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分为增生性、炎症性、肿瘤性等。某一部位(如胃、肠)的的多个息肉,就叫做息肉病。
溃疡
皮肤或黏膜组织的局限缺损或溃烂,表面覆盖脓液、坏死组织,可由感染、外伤或肿瘤等破溃导致。
1.形成原因不同
憩室
具体病因未明,但大部分专家认为是进食低纤维食物产生的小块硬质粪便对肠壁产生压力,从而使肠壁薄弱区突出。结肠的异常运动(食物中低纤维含量过低引起)产生高压使肠道上皮穿透肌层薄弱点形成。
当食物残渣、细菌、粪石等滞留在憩室时,久而久之,可形成憩室炎,进而可形成脓肿、穿孔。如果憩室周围富有血管时,严重者会引起溃疡、出血等。
息肉
具体病因尚不明,可能与炎症、内分泌有关,比如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粪便产生特殊刺激;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刺激;便秘、粪便干燥的刺激等。
溃疡
它的形成由多种因素可引起,比如外伤、感染、肿瘤、循环障碍、免疫功能异常、神经功能障碍或先天皮肤缺损等。
2.症状不同
憩室
大部分的憩室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只有当憩室较大或者发生炎症等病变时才会对相应部位产生症状,比如发生在食管的较大憩室会引起吞咽困难、误吸等,发生在胃部的多发性憩室病可能会引起溃疡、出血,从而导致腹痛、腹泻、便血等。
息肉
常呈隐秘性生长,大多也无任何症状,只有当息肉发生炎症性病变时,可引起肠道不适,如黏液便、变频、便血等。还有部分息肉有恶变倾向,需要定期观察。
溃疡
它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生在不同部位,产生的症状也不相同,但是溃疡发病时有一定的特点。
1)慢性发病,可反复发作。
2)发作有周期性,季节性,发病间期长短不一,可几周、几月、甚至几年。
3)发作时可有规律性,比如十二指肠溃疡多在早餐后1-3小时出现上腹痛,持续至午餐后缓解,2-3小时后又痛,进餐后则可缓解。
3.检查方法不同
憩室
大多无症状,多是在检查其他消化道疾病时,做X线钡餐、钡灌肠或纤维内镜时偶然发现。通过影像特点可大致辨别此征象。
息肉
发生在某个脏器的息肉可通过内窥镜(如胃镜、肠镜等)检查,彩超、CT也可发现其异常表现。
溃疡
包括幽门螺杆菌检测、胃液分析、血清促胃液素测定、X线钡餐检查、胃镜等,后者可做确诊依据。
4.治疗方法不同
憩室
多无症状时,可不需治疗,当伴发感染、出血时,可对症治疗。
息肉
通常息肉的治疗需要手术或微创治疗,并且送病理确定其性质。
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不尽相同,需要明确病因,选择对症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