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爱春天的花枝连理,生机勃勃;
有人爱夏天的鸟语蝉鸣,伏夏未雨;
有人爱冬天的银装素裹,气象万千。
而我却对初秋的那一片落叶情有独钟……
然而秋季也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胃肠道疾病位列其中。因为秋季昼夜温差大,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的话,就会很容易引起肠胃道不适的症状。
秋季容易遇到的胃肠道疾病有哪些?
1.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为秋季常见病、多发病,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吃腐败不洁食物,特别是腐败的瓜果、鱼肉类而发病(集体进餐,多数人同时发病,可诊断为食物中*)。
临床表现:起病即有剧烈频繁的呕吐,吐物先为食物,后为*水。肠鸣、腹痛、腹泻,大便像水样带泡沫,有腐败臭气。上腹及脐周围有压痛,体温升高。严重病例可因吐泻而脱水,出现精神萎糜、皮肤干燥、眼窝塌陷、口干渴、舌燥、尿少,甚至发生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或昏迷和虚脱、脉细、血压下降等。[1]
2.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十二指肠、食管下段、肠胃术后的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麦克尔憩室。绝大多数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上腹部的疼痛不适,有时为餐前痛,有的患者为餐后痛,伴有反酸、烧心、嗳气,一些患者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可能有口臭的一些表现。严重的消化性溃疡时可能会出现溃疡的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而幽门管溃疡以及球部溃疡时可能会造成消化道梗阻,表现为恶心、呕吐。
3.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进食后胃底容受舒张发生障碍,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紊乱及内脏高敏等因素与FD发病有关。心理、环境及社会因素可影响、加重FD患者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以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中与“恐癌”心理有关。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经年累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4.肠易激综合征
IBS即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按照大便性状的改变,可以分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以及未分化型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肠镜检查以及系统学检查,并没有发现器质性疾病,导致这些症状。
临床表现: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伴随粪便性状的改变。
入秋以来,各种肠胃疾病呈上升趋势,这与秋季昼夜温差大,胃酸分泌失调以及人们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我们该如何预防胃肠病的发生呢?
1.要注意饮食调摄
胃肠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菜肴的选料要避免坚硬、粗糙的食物,烹调上,可采用炖、蒸、煮、焖及滑炒、软炒的方法,使烧作的食物柔软,不至于对有病变的胃肠产生过强的刺激,并有助于消化,不会加重功能受损胃肠的负担,而煎炸烤炙之类的烹调菜肴较难消化,应当少用。烹调时,调味品不要用得过多,尽量注意清淡,太咸、太甜、太酸、太辣、过粗、过硬、过热、过冷及熏炙过浓的菜肴不宜食用。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食时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否则会破坏胃酸分泌的节律性,促使胃肠病的恶化和复发。
2.防止腹部受凉
要随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夜晚睡觉时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导致胃肠病复发。
3.要讲究心理卫生
胃肠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的心理、情绪密切相关。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开朗,遇事要能很好地自我调节,避免紧张、焦虑、忧伤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刺激。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防止过度疲劳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4.要加强体育锻炼
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这样有利于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素质和对气候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发病机会,做到未病先防。
秋季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想要了解自身潜在的问题,不妨做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查一下胃肠道以及身体各部位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