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我国第一例日本血吸虫病是由美籍医生Logan于年在湖南常德经虫卵检查确诊。
作
者:疾控科研试剂博客(江经理)
联
系:I99I--I94
一、病原
(一)形态
1.成虫日本血吸虫成虫分雌虫和雄虫,常合抱生活。虫体呈圆柱形,雄虫较粗短,长12~20mm,体乳白色或微灰白色,口、腹两吸盘明显,自腹吸盘以后虫体两侧向腹面弯曲,形成沟状,直延至尾端,称抱雌沟,是雄虫抱住雌虫交配的部位。雌虫比雄虫明显细长,呈线状,雌虫长20~25mm,常居于雄虫抱雌沟内。雄虫在腹吸盘后方背侧,有7个串珠状排列的睾丸,雌虫虫体中部有一椭圆形的卵巢,前方为子宫,后方为卵*腺。
2.虫卵日本血吸虫虫卵平均大小为89μm×67μm,椭圆形,淡*色,卵壳厚薄均匀,无小盖,一侧有一小棘,卵壳上常有附着的脏物,虫卵内是一发育成熟的毛蚴,毛蚴与卵壳间见大小不等油滴状分泌物。
3.毛蚴日本血吸虫毛蚴平均大小约为99~35μm,前端有一锥形顶突,游动时呈长椭圆形,静止或固定后呈梨形。
4.尾蚴尾蚴全长约~μm,分体部和尾部,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体部长~μ
{nextpage}
m,尾干长~μm。尾蚴前端为头器,口孔位于虫体前端正腹面,腹吸盘位于虫体后1/3处,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二)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和童虫等6个阶段(图6-4)。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虫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个,一部分卵随血流沉积于肝脏;另一部分沉积于肠壁血管内和周围组织。肠壁组织中的虫卵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致局部组织坏死,虫卵随破溃组织进入肠腔而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在20~30℃经12~24小时孵化出毛蚴,遇到中间宿主钉螺能主动钻入螺体内,再经母胞蚴、子胞蚴的无性繁殖发育成大量的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在水体的表层自由游动。人、兽等终宿主接触含有尾蚴的水体后,尾蚴便很快钻进皮肤,进入皮肤后即转变成童虫,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发育,最终在肝、肠附近的血管内定居寄生,并发育成熟为成虫。雌、雄成虫结伴合抱,交配产卵。这样一个周期即是血吸虫的生活史。从尾蚴经皮肤感染至发育为成虫交配产卵最短需23~35天,一般为30天左右。
(三)中间宿主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钉螺为雌雄异体、水陆两栖的淡水螺类,外形很像螺丝钉,所以人们叫它钉螺。钉螺长度一般为1cm左右,宽度不超过4mm。钉螺有两种:一种螺壳为褐色或灰褐色,表面有凸起的纵向条纹(叫做肋),这种有肋的钉螺叫肋壳钉螺,一般分布在湖沼地区;另一种比肋壳钉螺略小,螺壳为暗褐色或*褐色,其表面比较光滑,这种没有肋的钉螺叫做光壳钉螺,一般分布在山丘地区。
钉螺多孳生于冬陆夏水、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水流缓慢的自然环境中。钉螺交配最盛期为4~5月份,9~11月份次之。适合钉螺交配的温度为25℃。一般螺卵产出一个月后即可孵出幼螺。孵化时间的长短与温度有关。平均温度13℃时约需30~40天,23℃时20天左右,37℃以上或6℃以下多天后也孵不出。光照有利于螺卵孵化。钉螺的寿命一般约1年。钉螺需适当的水份才能存活。最适宜于钉螺生活和繁殖的温度为20~25℃,高温和低温都能影响钉螺的活动和寿命。钉螺的分布取决于自然因素,钉螺孳生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全年降雨量都在mm以上。在有机质和氮、磷、钙含量较丰富的土壤,钉螺密度有增大趋势。此外草是钉螺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杂草能保持土壤潮湿、调节温度和遮阴等,且为钉螺提供食物。
二、流行特征
(一)流行环节
1.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为人兽共患病,凡是粪便中排卵的感染者或感染动物均为传染源。血吸虫的动物宿主有几十种之多。在家畜中有*牛、水牛、山羊、绵羊、马、骡、驴、猪、犬、猫及家兔等;在野生动物中有沟鼠、黑家鼠、*胸鼠、姬鼠、野兔、獐、猴、狐、豹等。其中,牛、羊、猪、犬及野鼠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与方式血吸虫病是通过接触传播,即当人、兽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即可感染血吸虫病。人感染血吸虫病的途径主要有生产性感染和生活性感染两种类型。在易感环境从事插秧、田间管理、割运湖草、抢收早熟作物、捕鱼捉虾等生产活动均可引起感染;此外,抗洪抢险时由于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大、次数多、时间长,也易引起感染,甚至群体急性感染。从事洗衣、淘米洗菜、游泳、嬉水等生活活动同样可导致血吸虫感染。有时因饮用疫水或漱口时被尾蚴侵入口腔黏膜受染。
{nextpage}
三、临床表现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视患者的病期、感染度、虫卵沉积部位、免疫状态、营养状况、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不同而异。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类型以及异位损害。
(一)急性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往往是人们在短期内接触含有大量尾蚴的水体所致,常发生于对血吸虫感染无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但亦可发生于再次感染大量尾蚴的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均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发病多在夏秋季,以6~10月为高峰,潜伏期大多为30~60天,平均约40天。患者常因游泳、捕鱼摸蟹、打湖草、防汛等大面积接触疫水而感染。其间可出现接触处疫水皮肤发痒或红色小丘疹,咳嗽、胸痛等尾蚴性皮炎和童虫移行损伤的表现。常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起病急,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
1.尾蚴性皮炎多数患者在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出现粟粒至*豆大小的丘疹,痒、无痛,数小时至2~3天内消失。
2.发热发热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症状,全身其他症状的轻重大致与发热平行。热退后病人自我感觉良好。各种抗生素对血吸虫病发热均无效,而经抗血吸虫治疗后,发热可迅速消退。热型一般可分为3种:①低热型,约占25%,亦称轻型。一般仅下午有不规则的低热,体温很少超过38℃,全身症状轻微,常可自行退热;②间歇热型与弛张热型,约占70%,尤以前者多见,亦称中型。常在午后体温上升,傍晚达到高峰,午夜后降至正常或38℃以内。发热同时伴畏寒、多汗、头昏、头痛等;③稽留热型,约占5%,为重型。体温持续在40℃左右,波动幅度小,可伴有神志迟钝、谵妄、嗜睡、相对缓脉等症状。急性血吸虫病人发热期限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部分轻型和中型病人,不经特效治疗,亦可自行退热,转入慢性期。重型病人一般不能自行退热,必须给予有效的治疗,若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和腹水,而导致死亡。
3.腹部症状急性血吸虫病人还可以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脓血便等消化道症状。半数以上患者病程中有腹痛、腹泻,每天2~5次,粪便稀薄,可带血和粘液,部分患者可有便秘。重征患者粪便呈果酱状,多伴有腹痛,偶有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水。
4.肝脾肿大90%以上患者有肝脏肿大,体检可发现肝脏肿大,伴不同程度压痛,尤以左叶为著。半数病人有脾肿大,无压痛。
5.肺部表现大多轻微,仅有轻度咳嗽、痰少。体征不明显,可有少许干湿啰音。X线胸部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散在性点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中下肺部为多。胸膜变化亦常见。一般于3~6月内逐渐吸收消散,未见钙化现象。
6.肾脏损害少数患者有蛋白尿,管型和细胞则不多见。
{nextpage}
(二)慢性血吸虫病
轻度感染者、急性血吸虫病经过治疗未愈,或未治自行退热,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轻者无症状,或每天腹泻2~3次。重者可有腹痛、里急后重,同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贫血、消瘦、营养不良和劳动力减弱。在流行区,90%以上的血吸虫病人为慢性血吸虫病。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不适,也可能处于亚临床状态,不定期出现腹泻、粪中带有粘液及脓血、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
1.无症状患者无任何症状或体征,常于粪便普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病人劳动力不受明显影响。
2.有症状者主要为慢性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炎和结肠炎。最常见症状为腹泻、腹痛。轻度者腹泻,每天2~3次,便稀、偶带血,重者有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常有肝脾肿大,早期以肝肿大为主,尤以左叶为甚。随着病情进展,脾脏渐增大,一般在肋下2~3cm,无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征象。但随病变进展,有乏力、消瘦、劳动力减退等表现。
(三)晚期血吸虫病
反复或重度感染者,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经过较长时期(5~15年)的病理发展过程,在长期、广泛的肝纤维化病理基础上,演变为肝硬化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即为晚期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常有不规则的腹痛、腹泻或大便不规则、纳差、食后上腹部饱胀感等症状。时有低热、消瘦、乏力,劳动力减退,常伴有性功能减退。肝肿大,质硬,无压痛。脾肿大明显,可达脐下。腹壁静脉曲张。进一步发展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腹水、*疸,甚至出现肝昏迷。患者可因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病*性肝炎而明显加重病情。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
1.巨脾型患者常主诉左上腹逐渐增大的块物、伴重坠感,一般情况和食欲尚可,并尚保存部分劳动力。肝功能可处于代偿期。脾肿大甚者过脐平线,或其横径超过脐平线,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内缘常可扪及明显切迹。脾肿大程度与门脉高压程度并不一致,胃底、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和脾肿大程度亦不一定呈正比关系。
2.腹水型患者诉腹胀,腹部膨隆。腹水是门脉高压、肝功能失代偿和水、钠代谢紊乱等诸多因素引起,约1/3的病人系首次出现腹水后才被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腹水随病情发展逐渐形成,亦可因并发感染、严重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劳累及手术等而诱发。轻型(I度)腹水患者,腹水可反复消长或逐渐加剧长达多年,其腹围多小于80cm,有自发性利尿反应,用利尿剂有良好效应,无低白蛋白血症或低钠血症;中等型(Ⅱ度)腹水患者腹水较明显(腹围80~90cm),能耐受水但不耐钠,对间歇应用利尿剂反应尚好,部分患者有低白蛋白血症,少数病人有低钠血症;重型(Ⅲ度)患者腹围常大于90cm,腹水存在时间常在3月以上,无自发性利尿,对利尿剂常无反应,多数有低白蛋白血症,半数以上患者有低钠血症,可能有功能性肾功能衰竭表现,对水与钠均不能耐受。
3.结肠增殖型除有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的其他表现外,肠道症状较为突出。大量虫卵沉积肠壁,因虫卵肉芽肿纤维化、腺体增生、息肉形成以及反复溃疡、继发感染等,致肠壁有新生物样块物形成,肠腔狭窄与梗阻。患者有经常性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变细或不成形。少数有发作性肠梗阻。左下腹可扪及痞块或痉挛性条索状物。结肠镜检见黏膜增厚、粗糙、息肉形成或肠腔狭窄。本型有并发结肠癌可能。
4.侏儒型儿童期反复感染血吸虫后,内分泌腺可出现不同程度萎缩和功能减退,以性腺和垂体功能不全最为明显。性腺功能减退主要继发于垂体前叶功能受抑制,故表现为垂体性侏儒。除有晚期血吸虫病的其他表现外,患者身材呈比例性矮小,性器官不发育,第二性征缺如,但智力无减退。X线检查示骨骼生长成熟显著迟缓。女性骨盆呈漏斗状等。经有效抗血吸虫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垂体功能可恢复。此型现已很少见。
上述各型可交互存在。
(四)异位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成虫通常寄生在门静脉系统。若血吸虫寄居或虫卵肉芽肿病变发生于门静脉系统之外,称为异位血吸虫病。血吸虫异位损害常见于急性和重度感染的患者。比较常见的异位损害是肺与脑,其次为皮肤、肾、胃和阑尾等。肺部血管内可有成虫寄生并产卵,大量虫卵沉积,使患者有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大脑血管可有虫卵沉积,致使脑组织软化、水肿,虫卵阻塞脑动脉也可引起周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急性期表现为脑膜炎症状,慢性期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癫痫最为多见。
{nextpage}
四、诊断
(一)诊断方法
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病人的确诊需要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孵化毛蚴,随着血防工作深入开展,感染者的感染度大大降低,粪检查到虫卵的难度逐渐增大,因而需不断改进检查方法,同时研究一系列血清学诊断方法。这些方法日趋完善,简便有效。
1.病原学诊断从粪便内检查血吸虫虫卵和毛蚴以及直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称病原学检查,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改良加藤法、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塑料杯顶管孵化法等。
2.免疫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包括检测患者血清中循环抗体、循环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常采用的诊断方法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
(二)诊断标准
根据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血吸虫病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1.诊断依据
1.1流行病学史
1.1.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1.1.2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1.2临床表现
1.2.1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1.2.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1.2.3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人侏儒表现。
1.3
{nextpage}
实验室检测
1.3.1下列试验至少一种反应阳性:①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③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④环卵沉淀试验;⑤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1.3.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
1.3.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
1.3.4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
2.诊断标准
2.1急性血吸虫病
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1.1.1和1.2.1。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1.3.1或1.3.4。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1.3.2。
2.2慢性血吸虫病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1.1.2、1.2.2和1.3.1。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1.1.2、1.2.2和1.3.2或1.3.3。
2.3晚期血吸虫病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1.1.2、1.2.3和1.3.1(既往确诊血吸虫病者可血清学诊断阴性)。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1.1.2、1.2.3和1.3.2或1.3.3。
(三)鉴别诊断
急性血吸虫病与疟疾、伤寒、副伤寒、肝脓肿、败血症、粟粒型肺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慢性血吸虫病与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肠结核以及慢性病*性肝炎等疾病的症状有时相似;晚期血吸虫病与慢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疟疾、结核性肠系膜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症状有时相似,应注意鉴别诊断。
{nextpage}
1.急性血吸虫病与相关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重型的急性血吸虫病可出现较重的中*症状,如弛张型或持续高热,显著衰弱,胃纳减退,腹胀、腹泻或便秘,伴有神情淡漠及精神异常等,临床表现类似伤寒;急性血吸虫病的高热,大汗后热退及脾脏轻度肿大等酷似疟疾;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病季节、感染方式及临床表现等,与钩端螺旋体病有很多相似之处。
2.慢性血吸虫病与相关疾病鉴别诊断慢性血吸虫病和慢性结肠炎患者均以间歇腹泻为主要症状;慢性迁延型细菌性痢疾常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肠结核临床表现为腹痛,多位于右下腹,一般为隐痛或胀痛。
3.晚期血吸虫病与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常见到的是混合性肝硬化,即血吸虫病性肝硬化合并肝炎后肝硬化。这种病人临床表现与肝炎后肝硬化相似,又有血吸虫病性肝硬化门脉高压明显的特点,肝功能损害较重,预后也较单纯血吸虫病性肝硬化为差。诊断混合性肝硬化的要点:有现症血吸虫感染、血吸虫感染史或血吸虫病治疗史,又有肝硬化的症状体征,血清乙型或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或肝活体组织检出HBcAg。
五、治疗
(一)病原治疗
病原治疗药物为吡喹酮,吡喹酮为片剂,每片mg。对于急性、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均有很好的病原治疗作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不良反应较轻,约40%的病人服药后无任何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一般出现在服药后数小时,且持续时间短,一般不需处理即可自行消失。少数反应较重者可给予对症治疗,如出现腹痛时,使用解痉药;出现呕吐时,给予止吐药;出现皮疹时,使用抗过敏药。另外可给予适量维生素B1、B6及谷维素等,一般1~3天内可消失。常见的不良反应如下:
1.神经系统以头昏、乏力和头痛多见,其次为失眠、眩晕、多梦、多汗和肌肉颤动等。个别病人可出现昏厥、癫痫样发作,癔症、精神病发作。
2.消化系统以腹痛、腹胀多见,其次为恶心、呕吐、口干及腹泻。
3.循环系统5%~9%病人的心电图有T波平坦、双相或浅倒,早搏,S-T段低压等,一般临床不出现症状,停药后均恢复正常。
(二)服药注意事项
对于合并有严重心率紊乱或心力衰竭尚未控制者,肝代偿机能极差或肾功能严重障碍者,一般不宜用吡喹酮治疗;合并精神病者禁用;合并癫痫者在住院严密观察下慎用。
(三)急性血吸虫病的治疗
1.支持对症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液体、钾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或中*症状严重者,可加用皮质激素,以增进退热效果和改善病情;并发感染者,及时使用抗生素等。
2.病原治疗吡喹酮成人mg/kg体重,儿童mg/kg体重,6日疗法,每天总剂量分3次服。其中二分之一剂量在第1、2天分服完,另二分之一在第3~6天分服完。吡喹酮治疗见效快,轻型病人在服药1个疗程后2~4天内,体温即可降至正常;中型或重型病人需治毕1周或更长时间,体温才降至正常。约50%的病人于服药后当天可发生伴有寒战、高热等类赫克斯海默反应,体温可比治前升高1℃左右,出现体温“反跳”现象。对经一个疗程治疗后仍不退热者,如无其他原因,可在停药2周后重复一个疗程。对未经治疗体温已降至正常的急性血吸虫病人,吡喹酮用量可按慢性血吸虫病疗法治疗。
(四)慢性血吸虫病的治疗
{nextpage}
主要进行病原治疗,其方法有:2日疗法,吡喹酮总剂量成人60mg/kg体重,儿童体重不足30kg者总剂量可加至70mg/kg体重,分2天,每天2~3次,餐后服。成人体重超过60kg者不再增加剂量,仍按60mg/kg计算;1日疗法,吡喹酮总剂量40mg/kg体重,一次顿服。
(五)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
1.病原治疗对大多数肝脏代偿功能良好的晚期血吸虫病人,可用吡喹酮总剂量60mg/kg体重,2日疗法。对年老、体弱、肝功能差的病人,可用总剂量60mg/kg体重3日疗法,或90mg/kg体重6日疗法。
2.巨脾型治疗以外科治疗为主。脾肿大达Ⅲ级或Ⅲ级以上,或虽只达Ⅱ级但有明显脾功能亢进者,或伴有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和上消化道出血史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3.腹水型治疗以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治疗方法主要有:①支持对症疗法:卧床休息,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②利尿疗法;③纠正有效血容量不足:方法有输入白蛋白或血浆,自身腹水直接静脉再输入,自身腹水浓缩静脉回输术等。
4.侏儒型治疗侏儒型血吸虫病对病原治疗反应良好,治疗后生长发育常可获得明显改善。未改善者可试用激素治疗,如生长激素、性激素等。
5.结肠增殖型治疗此型患者常继发肠道感染并易发生恶变。首先应进行病原治疗。对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而无明显疗效者,有结肠增殖肥厚形成肠梗阻或广泛多发性息肉者,或活组织检查提示黏膜异位腺体有间变等患者,均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