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大醒法师讲因明学比逻辑学更殊胜
TUhjnbcbe - 2023/7/22 21:36:00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hl/

如果比喻成“逻辑学”也没有错,但它有比“逻辑学”更殊胜地方。“因明学”告诉我们:无论你曾经接触过,也许是现在正在接触或将来很有可能接触,你怎么能够知道其“前因后果”?又怎么知道其“真”或“假”?“正”或“邪”呢?这就叫做“因明学”。“因明学”很深很不容易了解,不过如果我们以方便善巧来比喻,通常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比喻成“因明学”的工具,第一叫“五量”。以下介绍五种:

(一)现量:用我们眼、耳、鼻、舌、身五官感觉、接触,然后去衡量一切事物。

(二)比量:用比照的方法去衡量。

(三)比喻量:用比喻的方式,因为比都无法比,所以就用善巧方便的比喻来影射、启发。

(四)圣贤量:圣贤告诉我们的话,让我们有一个标准去衡量一切事物。

(五)神通量(意准量):如果我们能融会贯通、心领神会,掌握正确精要的意义,去衡量一事物。

如果有人去学过针灸,那我们举例:你怎么知道“合谷穴”这个穴道呢?那是因为古人、圣贤人,他们把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也许说善知识他们把其经验、智慧、知识记录在书本内,那就称为“圣贤量”。

我们根据老师所教的,书本描述的,然后用我们眼睛去观察人体,那“合谷穴”就在大拇指跟第二根食指之间,即手掌臂的地方。为什么叫“合谷”穴?两只手指张开时,凹下去的地方像山谷,所以叫做“谷”,可是一合起又是最高的地方,因此这地方就称为“合谷”了。我们现在用我们的眼睛—五官的其中之一的器官去感觉、衡量,所以这就叫做“现量”。

第二种叫“比量”,因为每个人有高、矮、瘦、胖,如果我们说这个“合谷穴”是离开这个掌的边缘一吋的地方,那到底是那一种标准的“一吋”呢?针灸书上面就告诉我们一个标准:他用中指、中间的那一截。只要我们把中间弯起来,中间就会产生两个皱纹,两个皱纹之间就叫“一吋”;以这个人本身中指的一吋去衡量离开那一个标准点几吋几吋,这个就叫做“比量”。因为高的人一吋可能就比较长,矮的人一吋就会比较短,这就是“比量”的比喻。

我们也可以举另外例子,当我们在燃烧东西时就会冒烟,所以如果我们看到远处有冒起浓浓黑烟且又听到有救火车、救护车往那边跑,那地方好像很吵嘈、混乱,有的人往里面跑,也有人往外面逃,不用告诉我们,我们就知道,那是“失火”啦!这也可以用来比喻成“比量”。接下来我们继续用“针灸”这例子,下针的时候,那老师就会告诉我们,“合谷”穴道到底有多大;一般来说,穴道它的范围相当的小,就好比像黑芝麻那么小,所以针这么细,只要我们下错了一点点的位置,可能病人就没有感觉,没有反应,治病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一般刚学习者,在扎针时会提心吊胆、紧张兮兮的,把针插进去人体后,就很紧张问病人,酸不酸啊?涨不涨啊?麻不麻啊?如果病人说“没有”,可能他就会信心不够,也许很急躁地把针转来转去,钻来钻去,这个病人可能会受不了,既然问那么多次酸不酸?痛不痛?涨不涨?所以有的病人就敷衍医生,说:“酸了,涨了…”那只是病人的回答。那医生自己用什么标准、感受,可以知道自己扎对了穴道呢?那老师也可以方便比喻,让学生了解:如果这根针插对了穴道,那根针你只要转一转放的很轻松,不要紧张,这样手指的感觉就会灵敏,只要碰到穴道,你就会感觉到那针好像给吸住了,那种感觉如果钓过鱼的人,他就可能比较容易体会;那根针就好像给鱼饵吞了,稍微沉下去一点点,那一般来说就可以让扎针的医生知道,扎对了穴道。像这种没有办法可以用其它例子表明,也只好用这种方便善巧来比喻,这个就称为“比喻量”了。

前面的古人、前辈,告诉我们“合谷”穴道有什么效果,怎样运用到临床上来。所以针灸教科书,常常就提到一句话“面口合谷收”,凡是脸上、口腔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就应该先考虑应用“合谷”穴来收拾、治疗。因此,凡是长青春痘、流鼻涕、鼻子过敏,我们都可以在“合谷”穴上面来下针。如果没有学过针灸的人,他也可以用大拇指的关节痕迹,就放在另外一只手大拇指与食指之间,张开就好像“谷口”的地方,把那个关节那根线比在那边,然后往里面一压(较靠近食指处)就是“合谷”穴。

光是这样推拿、指压,那对我们鼻子过敏或容易流鼻水、鼻涕、长青春痘,多少都有一点帮助、效果;如果妇女生理期来不太顺畅,只要再加上脚下小腿的下面三分之一与上面三分之二交界地方,在骨头旁边有一个穴道叫“三阴交”,“合谷穴”配上“三阴交”,加上恰当的手术、技巧下针运针,就产生对妇科治疗的效果,那这些都是“圣贤量”。因为是圣贤告诉我们的,我们就用这些标准去衡量去运作。好比说如果这个人“合谷穴”压下去,他感觉很酸,我们就可以衡量出这个人脸部循环较不好,鼻子较易过敏,如果再按一按“三阴交”,这病人“哇”!很痛的大叫一声,那我们也可以猜出做参考,她可能有小腹部(妇科)问题。

如果只局限在古人的经验、传统秘方,这样各行各业各门学问都没有办法发挥及扩充,因此有些人对自己很有信心,也很有耐心来揣模,经过时间的充足试验,他可能就有新的发现,发现“合谷”穴不单可以运用在脸部(青春痘、鼻涕、鼻子过敏),只要那根针扎的方向、深度有所改变时,原来“合谷”穴还可以治疗“坐骨神经痛”,且不单可治疗“坐骨神经痛”,改变一定方向、深度,它可以治疗胸部的呼吸困难,气管不顺畅。这个人他掌握了针灸、穴道、经络重要的精华及意义,很准确的把它运用、发挥出来,能够心领神会,融会贯通,这个人已经做到了,也能印证,有“神通量”、“意准量”。

我们学习一样东西,也许周围的事物,只要我们好好握这五个衡量的办法,那就可以让我们容易知道学习的程序,容易有系统、步骤的去学习,对自己也会有信心,容易达到学习良好的效果。

接著,介绍另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容易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方法分三个细节:

(一)依他起性:

以医学来讲,好比一个人要是有心脏病,他要知道心脏病的起因。心脏病的起因,可能有很多因素、条件,也有可能是先天性的或后天性常常忧虑、提心吊胆、容易情绪紧张,或暴饮暴食、喜欢煎炸油腻、辣椒、大鱼大肉等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心脏病。所以光是“心脏病”这名称就有可能有很多因素、原因造成,这叫“依他起性”。既然有那么多因素、原因造成,我们是不是应该每个条件、因素都要考虑到参考过呢?如果有一个人他在学医的过程,也许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只说一句话:“哦!心脏病啊!那简单,只要把阿斯匹灵每天吃半颗,心脏病就可以治疗好了,不用担心。”这句话及这种建议到底是对还是错呢?如果是医生一听,就很容易分辨是非、正、邪及前因后果。如果是普通人听到这样意见、建议,我们怎么知道对或错、正或邪呢?真的有效或假有效呢?那我们就来应用应用“因明学”。

 (二)偏计所执性:

那人道听涂说,有时候是看广告,看报章、杂志,听人家讲每天吃半颗阿斯匹灵,结果心脏病就好了。其实这个说法、这个建议不见得完全是错,因为阿斯匹灵可以把血液稀释,让血液不会这么浓、黏,帮助血液在血管里易畅通,这种情况治疗血液太浓太黏,也许胆固醇太高、血管不正常,那可能见效。但是刚才我们提到,心脏病的确很有可能有很多方面原因造成,光是以血液浓、血管不顺畅,就用阿斯匹灵来治疗,那他只抓住其中一个可能原因,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因此这种做法就是“偏计所执性”。因此治疗的效果可能好,如果好可能是碰巧、幸运、侥幸,如果不好的话,这就不叫“对症下药”;不叫做了解“医方明”医术。如果坚持唯有用阿斯匹灵来治疗心脏病,这人不去吃医生所开处方、不听其他善知识的关怀建议;如果他有胃溃疡、肠胃不好,长期服用阿斯匹灵或服量不正确、剂量过大,很有可能就会引起肠胃出血,或其它身体的疾病。

所以有所执著偏到一边去计算,比较容易出毛病、过失,不值得提倡。因此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困难,我们最好要“圆成实性”!圆满地来成就事实的真象,以达到利人利已、自觉觉他的效果。

如果是一个有医术、医德的医生,他来诊断心脏病的话,他就不会光是道听涂说,或听一些秘方,不经过思考、三思而行,就用到病人身上,他会仔细的检查,会和病人谈,有关于他过去亲人眷属的病历,他都关怀到、询问到,以了解他是否有先天性的心脏病。如果没有,才再考虑后天因素:饮食、起居、不良嗜好(抽烟、喝大量咖啡、酗酒…)有关;可能跟这些因素关系不是很密切,很有可能是情绪上的问题,多愁善感、容易闷闷不乐;也可能在实行一个危险的任务,长期下来也有可能得到心脏病,也有可能他的行业与投机很有关,一成功就平步青云,一失败可能无翻身之日,在这种情形下都有容易得到心脏病的可能。

(三)圆成实性:

所以这个专科医生,他掌握病人先天、后天,起居饮食、嗜好及其思想,甚至包括他住的环境,也许说他住的地方在飞机场附近,在火车铁轨附近,常常有噪音,常有突然间很大的声响引起他身心不能安详,所以这医生通通都考虑到了。不单这医生完全了解,他还很有耐心地解释给病人听,做到了“自觉觉他”,然后开处方,替病人解决身心上疑难问题,帮助他情绪能够稳定,身体能健康,开恰当的诊方,那这医生是做到“圆成实性”了!

了解“依他起性”、了解不要“偏计所执性”、了解我们常常能“圆成实性”,那对做人处世、学习经营、都有很大很大的帮助。不过有一点,“因明学”很深奥微妙,我们掌握理论、要实行起来,也很有可能不是那么如意、顺利。明明知道它的因果,可是我们要实行就可能没有那么理想;这时候我们不要失意、颓丧,我们要知道我们住的这个地球,就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忍苦世界”。经典提醒我们,凡是有情众生居住在这个地球,这个“娑婆世界”,多多少少都要忍耐痛苦,这种痛苦与时间、年代有关;跟不同的环境、空间有关系,面对不同的对象也有关系。只是每个人的痛苦有不同的型式,有不同时间的长短,有面对不同的对象就会生起不同的烦恼、痛苦。

所以我们明白因果,也不能够让“因明学”来约束我们,我们要知道一句语:“两害权取其轻”!如果两样事情发生,两样事情都等著我们去解决,两种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都已经了解、明白,这是不是代表我们就不会再受痛苦呢?不见得!虽然我们知道前因后果,我们要掌握一个原则“避重就轻”!这就是两个都有害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避免这样的效果,只能善巧方便以智慧、慈悲来躲过、避开那个比较严重的,我们要接受一个比较不完满、不如意的苦果,这叫“两害权取其轻”。

“因明学”既然是逻辑学的一部份,所以它会合情合理;可是“因明学”也有它更殊胜的地方,超越了“逻辑学”。也就是说有些时候,真的深入“因明学”的人,他能够超越出平常的情理,可是他不会违反情理。我们用医学来解释,方便比喻说:“左脑是用来做计算、计划、语言文字、合情合理安排,分析逻辑的一切事情;而右脑是管艺术、空间、韵律”。如果右脑要思考、要解决一个事情的话,它不一定按牌理出牌,不一定按步就班来解决,它会让左脑先思考,让左脑先收集资料。如果善因缘不具足,可能左脑左思右想、三思都不行,反反覆覆、颠颠倒倒,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左脑会一片混乱,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决策,这时候只要我们“两害权取其轻”,我们要知道这是个忍苦世界,凡事都不要看得太严重,那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身体放轻松,让我们的心暂时得到安宁;我们去做一些很轻松的运动,也许是自己喜欢的嗜好,唱唱歌、写写毛笔、画一画国画、水彩画、去慢跑,一边慢跑一边听很柔和的音乐,暂时什么都不要想。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在一瞬间,不是有意的、刻意的,突然之间!我们灵光一闪,我们就知道了答案。这就是突然之间左脑把它的资料,经过某一个脑部特殊的构造送到右脑,右脑它不受到过去传统的约束,不受到过去教育生长经验的约束,它突然之间可以不按牌理,不照程序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它超越情理,可是它不会违反情理。因此有这个答案后,在很高兴的时候,我们平静下来,再用我们的左脑思考、分析,看它有没有违反常理,这个方便比喻的故事,来启发我们怎么应用“因明学”。

希望大家听了以上所讲“因明学”的基本简单扼要的原则,再深入研究经典,心平气和去研究,自然就会了解“因明学”的奥妙了。“因明学”我们暂时讲到这里。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醒法师讲因明学比逻辑学更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