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金时代》是一本由夏清影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镀金时代》读后感(一):向往自由 拿到这本书之后,十分沉浸地用了一个下午读完。书中描述的留学生活细节和故事勾起了我的回忆。多元文化的冲突、语言的不适应、对未来的向往、对自由的憧憬,我想每一个留过学的人都能体会得到。留学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让我发现了自己,让自己变得自立。开头司马金开学生活的那段,让我想起刚去国外开始一个人生活的感觉,既兴奋又困难重重。从上课一个字都听不懂到期末拿到A的成绩,从手舞足蹈甚至要画出来跟老外交流到后来很流利地杀价砍价。我想最难忘的不是出国的经历,而是自己最好的青春吧。 《镀金时代》读后感(二):请不要失意,还是诗意吧 很久没有读过青春文学小说,《镀金时代》——普通的书名,但确实很切主题。拿到书之前,被抓住的点是书名后面括号里的字:沃顿商学院才女留美真实经历改编。最近新出的书,看作者介绍感觉也应该至少不是年代久远的经历。好奇这一代留学圈的生活,还有商科留学这条路。 读完之后,总体来说,好奇心得到了极大满足,真实感很强,作者的文笔很好,其中也有不少动人之处。但从小说的结构来看,我并不习惯这种叙事处理,时空画面任意切换,衔接不够自然,让人费解。 还是说说喜欢的地方吧 金句是真的很多,对于像我这种二十开头的学生来说还是挺受用的。摘出几句: 社会资源有限,每个人必须通过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至于牺牲谁,只是各方力量权衡而已,没有对错之分。 优秀源于对游戏规则的服从。 开诚布公的交流也许会受到攻击,自我剖白的文字甚至会显得可笑,但在时光沉淀之后,别人会理解你的勇气,甚至感激你的坦诚。 人生的残忍在就在于,总是先学会了高尚和美德,然后发现适者生存才是真相,大多数人的实力只能“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文中有一段对同志的看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还有一些挺实用的写简历、面试的干货技巧。 以及喜欢书中时不时的像是脱口秀里抖包袱的幽默。 窥探到另一类群体的生活,不论家庭背景,不论教育环境,就算再优秀,再闪闪发光,也一样会有焦虑,会有困顿。 闲暇时随意读读,然后继续理想主义,继续向往自由,继续诗意。我还是愿意相信,我们这个时代。 《镀金时代》读后感(三):自由可贵,来之不易。 看完这本书想起了初中的两个同学,一个毕业后直接去新西兰读高中,一个去了加拿大读高中,他们比司马金更早地离开祖国离开父母,去那个无人认识的异邦之地读书学习生活。毕业之后也没有联系,我们早已是两个世界的人,但我依稀记得,刚去国外的一两年,他们都时不时在社交软件po出一些伤感、焦躁、又或是压抑和孤独的话,他们都感觉到孤独在体内和周围扩散,也会羡慕在国内的我们。 加拿大的朋友甚至得了抑郁症,那个还烫了黑人卷的呆呆的学霸男孩,QQ上po出自己那段时间的心理和生理状况时,抑郁症这种让人生不如死的病一下撞入我的眼球,文化冲突、语言障碍、学习困难、生活压力…… 新西兰的同学也一样,不过他是个乐观派,性格使然,去国外就是为了“镀金”的他虽然看起来没有经历太大的挫折,但是想想刚去的那一年,几乎天天在班群里面聊天,想必也是渡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吧。 我喜欢白驹的潇洒不羁,这个向往自由的极致登山者,就像他说的,他这一生太顺了。可能登山让他察觉到“不顺”,可能登山让他觉得他这个命是在他手里的。 我也很喜欢《镀金时代》这个书名,大人们都说“去国外是镀层金”,这个金真那么好镀吗?显然是不好镀的。不管是司马金、白驹还是其他人物,即使身靠P大这个顶级学府,依然很努力地修好几个学位,含金量的实习也会带来各种烦恼。 在各式各样新闻和周围人吹捧下,我曾经以为留学生活就像是一下飞入云端一般,躺着舒适又安逸,向下眺望又美景一片,抬头飞机匆匆掠过,就连看星星也比我们近,是个纸醉金迷的世界,还有用金子铺路的耀眼前程。 但是我忘记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我们都是金鱼,只是我们不在同一个鱼缸内。是金鱼的我们做的梦也一样,我们都天真、骚动、愤怒地觉察着这个世界,我们都想要大展宏图满怀激情地撞向上帝的鱼缸玻璃,而这个鱼缸很可能是撞不破的。 自由可贵,且来之不易。要加油。 《镀金时代》读后感(四):光里郁尘 “年年花雪,月月春风 ,笑语温存少年老。渴望与神比肩的男女披着薄薄的金装,穿梭于茫茫黑夜……” 这是《镀金时代》的最后一段话,它像是总结,好像也是另一种开始,往复。这篇青春小说,也是不一样的青春。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句被反反复复塑造、引用的话,到了今天,许多人早已不再把它奉为经典,赞誉与批评同存,时代没有对错,没有好坏,这一代,是我们的时代,这一代,我们怎样描绘,它就是怎样,个人与个人的擦肩,映照的不是克隆术,是无限可能的你和我。 看书的时候,人很自然就变得客观并且带有批判性,被构造的留学故事,已经没有很遥远了。大概是吧,真正的留学生活,就该是这样的,阴暗与丧颓不是故事线的主调,也许只是城市或者其他被感知的风格,自由,才是那束光 ,洒脱,与自由相伴。 我想,这和作者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联,从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思想跳跃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这只有实实在在的海外经历才能做到,美式高校有趣的习俗,足够吸引人的关于留学专业学习的片段,不一样的国外教育文化,读到了,就能多一份别样的感受。 书体量不大,很轻松就能读完,也很容易就能进入“留学世界”,这是另一个视角,带我们看一次留学的隐秘之事,书里也有涉及到很多敏感话题,很直白,很清晰,反倒更能使人印象深刻,思考渐深。贪污、靡乱、奢侈、欲望,嫉妒等这些不在主流能力之列的“社会潜规则”反映的不仅仅只是一个留学这么简单的事了,不全是天之骄子,全能睿智,真真假假,留学圈也并非世人所仰望的那样光彩照人。像主人公,还能去追寻自由,即使逃不过禁锢,但能去为什么不去,这个时代多变,人们根本反映不过来,未来怎样谁知道,一切都还在变。 即是纸醉金迷,也是为着理想奔走,矛盾的地方在于,接受的都是纯净之水,流入的可能就是污水管道,那里的光如此耀眼美好,仔细看看,光束里满是尘埃。 《镀金时代》读后感(五):这个时代下的我们都一样 最终华而不实的,是自己亲历过的这些种种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有关于留学的青春类文学小说,这本书的外表是黑色的高贵气息,翻开书页,“白驹死的时候是日落时分……”一点废话也没有,直接拉入,让人瞬间专注进去了,没有前调的铺垫,倒也是让人读起来要痛快些。关于留学,人们的脑海里马上浮现两个字——“镀金”,再怎么混,回来也是个海归啊,其实并不然,书里把视野拉宽,没有专注于个人的经历,而是从大视角来营造出留学人的大致生活,让读者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去自行体会什么叫做“精英和天才不是一回事”。成长是要依靠经历的,书里的文字写法比较温柔,不讲都市风情烂漫,讲日常生活,普通但是也带有犀利,却有意无意地展现留学的主人公们每个人最深处从未被拆封过的孤独,同理感不是特别浓,属于点到为止的刚刚好。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会感觉有点逻辑不清,人物的交错总让人觉得是在看现场直播,但是少少三十页过去就已经摸清了视觉的套路,可以跟上场景、人物的切换了,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这书的文字表达,在细节方面很是吸引我,对于身边细致的描述新奇但不庸俗,更是让人一怔,能让人充分地感受、发觉这些细微的切换,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让人看到的不单单是单一的画面,而是多维度下的这个“镀金时代”。 最后,想来评一评情感线,没有“只愿得一人心”的那种烂漫、感人肺腑的桥段,也因此显得自然、真实极了,女生司马和男生白驹两个人选择了不一样的未来方向,一个是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大潮流里面摸爬打滚,一个是害怕失去自己而奔波,说是两人的碰撞不如说是一种对话,在大环境下,二者的经历成为最大的看点,没有比较可言,但作为读者,实在是为司马和白驹的爱情感到惋惜,我始终都无法从书落幕的白驹许下的愿望——那六字真言中走出来,是悲剧,也是现实,但是,或许对以后的我们来说,那是最好的安排——希望你能幸福,前呼后应的设计让我如痴如醉,难以释怀。 这样一个“镀金年代”是不是可悲,这个问题太简单,不需要回答,因为一切都在经历里呈现,就像书里说的“美景不稀奇,在google地图上就能看见全世界,然而只有一步步亲身走过,她才意识到这种壮美和自由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她的时空中的。”我们都在力争上游,我们处的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是镀金时代,因为我们都要求自己变得更好,无论是从GPA还是别的方面,但可悲地方也在于此——我们所认为的“镀金”可能于自己而言,压根不是在镀金。 复杂还是简单,都要于自己而言,幸福和自由亦是如此。 《镀金时代》读后感(六):这本书写到了留学、事业、成长等的真相 这本书写到了很多留学、事业、交往、成长和爱情的真相。 有些话是之前从其他朋友那里通过类似的段子,这次从书中看到,又是根据真人改编,觉得距离并不远。 书中有写很好玩的地方,作者尽可能用简单的几句抛出笑点,克制又易懂,拿捏的恰到好处。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体验不同的经历,小说中的人物,经历是真的很丰满,又和国内的这些青年人不同,他们面对西方新世界的碰撞,骨子里还有着东方传统的思想内核。 书中的人物,我很喜欢勇敢做自己,去发现更大世界的司马金。 看书,就是在更短时间内,去发现那些自己不曾想象,更不曾体验的生活。 多读读书,多听这样的作者、朋友分享,你会发现生活远不止你眼前的可能性。 从书中摘选了一些句子,有的一针见血的,有的发人深思。 一、关于成长 可人生的残忍就在于,总是学会了高尚和美德,然后发现适者生存才是真相,大多数人的实力只能“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YOLO——you only live once(人只活一次)! 想当年为了出国,人人都用红宝书背单词,那心得就是:一开始,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天后,纵使相逢应不识;发飙后,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周后,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才十九岁,根本不需要什么奢侈品,我觉得这我这个年龄,本身就是最大的奢侈品。 说真的,咱们这代人没经历什么大挫折,好剑都在温水里泡锈了。像我读了那么多书,走过很多地方,却还是不想工作,更不想长大。 青春没有解药,刹车也常常失灵,这么多能量如果不能做有意义的事,只号都释放在热闹里。 人心底的欲望和念想,是这千百种引力中最强大的内心引力。它支配着人生轨迹的最终走向,直到尘埃落定。 弱肉强食的海洋世界里,他们是上帝的金鱼,天真、骚动,愤怒地察觉着这个世界,直到满怀激情撞向鱼缸玻璃的一天,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在游戏里。 二、关于爱情和交往 爱情啊,是童镇的冲动,是扫不到的痒,是鼻子上永远酸酸的,眼泪中丰收了一颗葡萄。 司马告诉宝驹,她在荒漠中遇到一个男孩,那个人出现在她的视野里,就如同被画在画里一样,有一种真理式的美。 爱的反面不是恨——恨只是爱的副产物,而真正与爱为敌的,是害怕。 我们只有在黑暗中才会渴望光,在留白处才能欣赏美,在失去后才开始寻找爱情。所以不要开门,不要电灯,因为只有她不在的时候,我才能真正感受到她的存在。 133页director谈男女的学问的大段落。 三、关于事业 你对我有最大价值,我才会带你往上走。我当然知道你爱钱,但千万别搞错了,你需要钱,不代表钱需要你。 《镀金时代》读后感(七):留学,镀金,自由,成长 《镀金时代》并非一本留学生的经验分享书。 书里不仅仅说了实话,也说了大实话,更是了每个年轻人在成长途中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者对于细节的写作真的很细腻,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不时就被戳到神经,一瞬间汗毛被惊得站起来。然后被吓出一身冷汗,于是开始思考人生。 先说留学: 这本书的名字:镀金时代,很有意思。留学这一行为,在社会上经常被称做“镀金”。很多事情是被大多数父母们视作理所当然的,比如,家里花了钱送孩子去留学,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理所当然就应该得到回报,回报也许是孩子的简历被“镀金”,回国后进入更好的公司,拿到更高的工资,除此以外,继续按部就班的人生,按时结婚生子,按时升职加薪。然而这件被投资主体是人的项目中,不可控因素太多。 国外的月亮没有更圆,国外的月亮也不是金子做的,出国被镀上的不一定是“金”。在我留学的过程中,金不是唯一的颜色。我看到别的同学身上有彩虹色(同学在更开放的环境中勇敢出柜),这没什么不好,也有不那么好的,我看到绿色(同学沉迷*品),甚至看到橙色(有人坐…坐牢了)…… 我是学艺术的,无论是国内外,好的艺术类院校,都应届生不多,鱼龙混杂,进去了就没有人再把你当孩子,二十上下的年纪,必须迅速成熟起来,和有社会经验的同学们竞争(研究生时候,有头发已经斑白的同学)。 而现在的我除了画画以外,也在兼职在做艺术留学作品集培训老师。这些孩子们天真可爱,就像刚刚出国的司马金(书里的女主),眼眸清澈,生怕自己英文不够溜。我自己出国前一天也是一样,躺在床上彻夜未眠,现在回头想想,觉得那时候的自己简直太可爱太天真了。作为老师我,我除了指导他们做作品,也会尽我所能多讲故事,分享经验给他们,希望他们在留学。 这本书不仅是在谈留学,也是在谈成长与自由。 下面说说自由吧: 镀金时代中充满了所以自由和现实的探讨。从毕业到今天,我也一直在挣扎。从小就学画画的我倒是没有在专业选择上受过什么阻力。我理科天赋太差了,艺术天赋太明显了,我父母没得选。只不过同样是画画,在职业选择上也有不同的分支,可以留在学术界当个老师,可以在大公司当一个螺丝钉,也可以,彻底放飞自我当个自由艺术家。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先是决定了暂时不考博,离开象牙塔。最近我开了一个公众号,叫做“徐20的脑洞”,在工作众号里分享我的作品和生活体验。 无论这个决定是让我升值,还是让我陷入生活的困境,但是至少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就像书中的主角司马金,选择在非洲徒步,白驹,选择登山,前路未卜,但是 “You only live once”呀。 谢谢《镀金时代》,也或多或少给了我一些勇气。 最后: 书的末尾,司马理解了一个词:温柔。我反复读了很多遍结尾,成长,不仅是变强,更是变得强韧,这个韧,大抵就是温柔吧。随着司马金的成长,我甚至感到自己也成长了一点点。 还好有文艺作品,让我们足不出户不用冒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世界。镀金时代就是一本可以带你出门看世界,甚至是带你成长的好书。 《镀金时代》读后感(八):年轻时的模样|《镀金时代》 y 九烨 老夏的书终于出版了,她扉页题字赠我一本,并预定读后感想。收到书的那天,我正下决心要和一段感情中人说不再见,因此目的性很强地期望在书中找到关于爱情和自由意志的某种回答。然而我并没有得到这预设的慰藉。在经历了生活中不可思议的转折后,成为了作者的夏清影将这哭着笑着说过一遍又一遍的故事书写成册,带领我重温了留学岁月里那些俏皮的烦恼和甜蜜的悲伤。 《镀金时代》描述了一种经历了特定形态的精英养成模式的群体。高中时期的司马金没有太多生存的烦恼,偶尔困扰自己在高手如云的顶尖高中里
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没有考到年级第一,对异性的萌动也简化为追星的动力。虽然相对很多人的迷惘青春而言,她世界级的野心,明确的人生目标,在线的执行能力,看似顺风顺水,但其实这样的成长和其他所有类型的青春经历一样,都是一场追逐欲望的征旅。“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不仅是US News上的排名,它承载的是超乎想象的可能性:有了最好的学术资源,只要你努力,下手稳准狠,就能成为万里挑一的骄子;有了最鼓励“work hard play harder”的环境,只要顺应潮流,再有些出其不意,就能成为这些骄子里路子最野的特例。而优等生司马金从头到尾都没有令人失望过,快速适应环境后的她在职场和情场上都占据一席,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尽情体验着刺激。 和白驹相遇是司马金刺激体验里的重要一环。这份遇见本身太不可思议。她也许从未想象过自己真的会遇到一个势均力敌,又互相认同,对“自由”的定义有着相似的理解的人。无论是白驹的攀登,还是司马金的行走非洲,都是他们为自己定下的挑战。这份惺惺相惜让司马金感到自己并不孤独,但就像所有的懵懂爱情一样,这也让她从自己的感受上分了心。有时我想,“感受(feelings)”和“情绪(emotions)”是一根时间线上的两个靠得很近的节点。往往在“感受”还没有显现时,人就做出了反应(reaction)。好比你笑了,哭了,大喊了,疯了一样地摔门跑了,这被催生的可见可闻的行为指向“情绪”,而从“感受”到“情绪”中间那个短暂催化的过程很难捕捉。司马金的非洲之旅非常迷人。应接不暇的意外状况中,她展现了优秀的应变能力和完成这份挑战的巨大决心——向前走,她告诉自己。但遗憾的是,她还没有成熟到偶尔停步觉知无常的感受,也没有来得及沉淀、消化,以至于表达这份生命体验,就已经和知己走向了不同的方向。表面上看,《镀金时代》喷薄而出的痴迷、懊悔、骄傲和思念,试图为这无法挽回的遗憾正名,而事实上,时间会为活下来
小儿白癜风有什么症状的人证明发生的一切就是它的本意,背后的深意只有自己教给自己。 从这本书还只是手稿到出版成形的这三年间,周遭的朋友们都陆续带着和出国时相似的野心和对身份的怀疑归国闯荡。我时常问自己,在反向的文化冲击下,我们如何调整甚至重建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虽然这次的追逐依旧伴随着深不见底的欲望漩涡,但是被它瞬间吞没前,我们可否保有一刻出离的觉知?那曾经憧憬着的“自由”,现在的我们是否对它的意义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无论如何,所有海外生活中经历的人事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的判断和选择。偶尔,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一种回忆或者似曾相识的闪念,会有幸给予我们一个清晰时刻,让人宁愿去感受而不愿思考。 上学时,偶有收到夏清影给的文字,署名都是“老夏”。这次,她在《镀金时代》的扉页郑重落款“清影”,并写道:“或许是写得太早了,我感受到的重量还没有能力用文字承接。但又觉得挺好——这就是我希望世界记住的,我们年轻时的模样。”也许,她不再挣扎如何放下,而是带着这镀金的重量生活,体谅自己暂时的想不开,成全为人的脆弱。 作为读者,作为朋友,我愿这所有过往驻于身体皮肉,而你温柔感念年轻时的言不由衷。